時間: 2015-05-05 13:25
來源: 環境保護雜志
作者: 薛濤
繼《大氣十條》、《水十條》陸續發布后,環保部表示,《土十條》也即將上報。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指出,這三大環境戰役將帶來8.5萬億投資,推動環保產業向實現更大目標發展。環保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已然初見端倪,那么產業的內核是什么?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軌跡?對此,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指出,基于對環保企業30年發展歷史的觀察結果,E20研究院發布了環境產業戰略地圖?地,用二維九宮格法來分割環保產業子領域,清晰展示各子領域的發展規律。他發表署名文章《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趨勢》,以環境產業戰略地圖?為基礎,從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談起,分析了產業未來可能的發展軌跡。以下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趨勢》全文:
一、如何快速理解環保產業
定義和研究環保產業的論文很多,官方也有科學嚴謹的分類,但是,我們看到,這些并不能使業外人士很好地理解環保產業,究其原因,是環保產業本身細分領域過多的原因,也有傳統分類方法本身出于科學嚴謹,卻并未能揭示其發展的內在規律。
基于對環保企業30年發展歷史的觀察結果,E20研究院發布了環境產業戰略地圖?,在地圖中,E20研究院用二維九宮格法來分割環保產業子領域以分析定位他們各自的規律,水和氣的排放端口監管和自凈循環等特點、固體廢棄物的最終處置需求和資源利用前景等特性,與工業的第三方屬性、市政公用的長期穩定屬性和環境領域的時空錯配屬性相重合。
通過九宮格所劃分的環境子領域,可以用來分析某企業在其所處領域的產業鏈位置和發展規律,這樣比將環保產業籠統在一個范疇內來理解要可行得多。同時,可以通過分析其中某一個子領域的發展歷程來歸納環保產業發展的共性規律,以揭示其發展趨勢。目前業內已取得共識的是,環保產業的未來方向一定是全面走向環境服務業,而其中核心關鍵是如何走向綜合環境服務所代表的高階模式。
二、環境需求被識別的過程就是環保產業子領域發展過程
環境治理的需求,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資源不可持續的消耗,以及移動互聯規律下民眾環境意識和參政意識的雙重覺醒而與日俱增。但是,并不是每個子領域的環境需求一定能夠催生環境產業在該領域的發展,由此,該領域的環境需求就不能被相應的環境產業所滿足,比如土壤修復子領域。我們也可以從不同子領域的上市公司的數量和市值總合的差別驗證這個現象。
目前,歸屬于環保領域產生最多的上市公司和市值之冠的毫無疑問屬于公用事業板塊的水務和垃圾焚燒板塊,這是我們認為產業化程度最高,行業集中度相對也是最高的領域。2014年E20研究院所提出的E20環境產業戰略地圖?的四個方陣,希望能夠直觀簡單地幫助業內業外理解該領域的企業之間的上下游關系和未來趨勢:A方陣指的是以北控、首創、桑德等為代表的重資產的投資運營公司,而B方陣則指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方公用事業國企,C方陣指提供EPC服務的工程公司和技術集成公司,而D方陣指設備和原材料制造商。我們認為,在已經出現A方陣的市政公用行業子領域,由于現金流穩定的特點,可以全方位對接資本市場,并以其特許經營所標志的市場化的效率拉動其后的C/D方陣健康發展和整個子領域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帶來產業化升級。目前看,我們的市政污水廠和垃圾焚燒廠建設進度驚人,而在市政領域的上下游的整體產業化發展也是達到國際水平的,這是該子領域環境需求被識別的程度與其產業化發達程度相匹配的表現。
三、 從A方陣的形成歷史看政策驅動的效力和趨勢
環保產業作為外部性和公益性的雙重特性,其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推動。因此,重點從政策驅動方面來理解環保產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政策驅動并不等同于可以通過政策和政策性資金簡單的扶持一個產業,歷史已經證明失去市場機制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最終只會帶來產業的畸形。一個良性發展的環保產業,需要靠政策所建立的市場機制來推動發展,而背后,也有金融助力的身影。
對比工業治污領域的監管壓力對市場的驅動力,市政和環境領域的市場機制顯得更加復雜,但卻更有分析的價值。因為這兩個領域都是政府直接承擔責任,但卻可以選擇由政府或其指定公司直接提供服務,或者向社會購買服務的領域。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環保產業的發展史,我們看到市政領域環保產業的成長中所伴隨著的三次政企服務界面的升級,也就是政府將其責任交由市場主體來完成的范圍(產業服務范圍)三次被予以擴大。
這樣的服務界面背后都有著政府預算制度的變革、央地分稅模式不同帶來的地方政府行為驅動,以及其他政策方面的配合。
第一次界面升級是政府將環保設備制造交由市場來完成,這個伴隨著地方政府的財政承包制所帶來的地方政府經營企業行為模式和機械部的逐步退出而產生,隨著朱镕基總理的分稅制改革,地方政府轉向經營土地,地方制造性國企逐步退出,完成了第一次界面的全面形成,以宜興環保園和早期桑德為代表的環保設備企業成為地圖中的D方陣的代表。
第二次界面升級是政府在90年代初期大力推動EPC服務,并以97年的建筑法為代表,形成了C方陣,桑德和太平洋等公司均在其前后成為代表企業。C方陣中市政領域的很多公司,包括康達、鵬遙、國禎等,也都在下一次界面升級中轉型成為A方陣的成員,但是,在工業領域,目前的EPC公司,很長時間內停留在C方陣的運營模式,只是在近期才努力謀求突破。
編輯: 李曉佳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