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02-16 10:42
來源:
作者: 王立章
導讀:《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清晰明確了政府、排污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和公眾的管理責任和職責分工,對各級政府事權劃分、環境管理制度銜接、落實企業責任主體、增加企業違法成本、促進第三方服務和信息公開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因此,大家普遍認為《方案》的實施將打開第三方咨詢的市場空間。但就目前來看,管理咨詢的市場似乎已經各有歸屬了!
建立排污許可制度是實現環境質量改善、建立排污企事業單位執法體系的基礎和關鍵。《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清晰明確了政府、排污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和公眾的管理責任和職責分工,對各級政府事權劃分、環境管理制度銜接、落實企業責任主體、增加企業違法成本、促進第三方服務和信息公開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因此,大家普遍認為《方案》的實施將打開第三方咨詢的市場空間。
誠然,《方案》對企事業單位提出了自主申報、自主舉證、自行申請、自行監測等要求。但是各企事業單位難以對上述各項工作進行實際操作,而且即使操作了,也很難保證專業性和準確性。同時,政府監管部門制定相關政策、規劃,進行監督抽查等也亟需大量的專業環保技術人員。因此,《方案》迅速開啟了第三方服務市場,第三方專業機構可為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提供環境管理咨詢和環境監測等服務內容,但就目前來看,管理咨詢的市場似乎已經各有歸屬了!
一、咨詢服務已經是各地環評機構鍋里的肉
《方案》的出臺意味著以環境影響評價為核心的“入口”環境管理向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過程”管理轉變,雖然我國很早以前就在部分地區推行了排污許可證試點工作,但基本上是推而不用,完全的形式主義。只有在一項環境監管手段中用到了,就是在2007年開始試行,在2010-2013年得以全面推行的“上市公司環保核查”。
當時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作為其中的重要一項,需要核查機構仔細核算企業的特征污染因子的排放量,并對照排污許可證上載明的許可量確定企業是否認真遵守排污許可證制度。當時,企業基本上不知道該如何算,都是核查機構幫忙完成。現在推行的排污許可制度,要銜接環評,融合環境監測、環境統計、排污收費、總量控制、環境監察、環境標準,因此企業的排污許可證的申請不只是指標核算,還包括許可內容、管理內容、載明信息等,這些內容又是相互關聯的,具體如排污許可制要求企事業單位在申請排污許可證時需自行證明其生產工藝、污染物排放種類、濃度和排放量、以及污染治理設施、排放監測等滿足環境質量、排放標準、總量控制以及其他環境管理要求;自行核定污染物排放種類、濃度和排放量;自行監測實際排放情況,建立完整的環境管理臺賬;自行在系統中進行申報;自行建立準確完整的環境管理臺賬;并如實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企業自己一般很難搞定,第三方服務是必須的,由于這些企業前期上項目時都做過環評,都有一個環評機構在為其服務,同時排污許可證與環評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環評機構先入為主地為企業提供排污許可證的第三方咨詢服務是水到渠成的,各個環評機構也會心照不宣,不會搶各自鍋里的肉,因為環評的地盤已經分割的差不多了。
二、地方保護主義將各自的市場范圍基本劃定
隨著中央的簡政放權,環評的審批權也逐漸下放到地方,各地的環評項目基本上由各地的省、地、縣三級環評機構提供服務,外地的環評機構一般很難跨區操作,除非有特別深的政府關系或企業信任關系,所以排污許可證的第三方咨詢服務也會因此被地方環評機構所瓜分。唯一可能打破地方保護的是行業類的大型環評機構,由于其對行業工藝狀況、技術水平、環境管理等非常熟悉,況且這些企業本來就是他們環評的客戶,接著做排污許可的咨詢也是順理成章。因此將形成一縱一面的市場格局。
對于綜合性的環科院所及摘帽的紅頂環評機構,在本輪排污許可咨詢服務市場的爭奪中可能比較尷尬,由于環評資質脫鉤,傳統的環科院所不再擁有環評資質,其環評客戶也隨著環評資質的脫鉤而脫離關系,因此,咨詢的客戶資源逐漸散去了。摘帽的紅頂中介隨著帽子被摘及環評審批權的下放,其與環保部門的特殊關系也逐漸淡去,在與地方環評機構爭奪市場時,優勢不再明顯。當然,傳統的環科院所還有一塊蛋糕可以分享,即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當項目環評逐漸弱化時,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越來越重要,做這種環評沒有資質要求,又是政府付費,因此,政府理所當然會選擇自己的嫡系部隊來做,這算是政府部門給自己的事業單位留出的一塊市場空間吧。
三、政府購買服務將規定服務費用標準
在《方案》打開的咨詢市場中還有一塊是為政府提供服務,即政府監管部門制定相關政策、規劃,進行監督抽查等也亟需大量的專業環保技術人員,政府部門可通過第三方購買環境咨詢和監督抽查等工作。政府購買服務一般會制定相應的收費標準,特別是企業現場的抽查和督察,不同的企業類型、不同的規模,很可能會規定不同的人日要求和費率標準,因此這部分的服務利潤空間就有限了。
四、為企業服務的收費標準可能被標準化
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一般來講是市場行為,根據服務內容而定,但由于為企業提供的咨詢服務與為政府提供的現場抽查和督察服務互相之間有一定的參考性,因此,這種服務極有可能被標準化,就像當初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咨詢一樣,最后甚至不管人日數了,變成了一口價萬八千塊錢就能搞定。前兩天了解到河北某排污許可證試點城市,當地的環評機構為開發區的所有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平均下來一個企業的咨詢費大概5000左右,利潤空間可想而知了!
五、咨詢商業模式如何突破?
環保咨詢業務的利潤空間一般來自政府的審批,政府的審批越多,越需要咨詢服務,利潤空間也會隨之打開。但在目前簡政放權愈演愈烈的大勢下,咨詢機構需要挖掘新的利潤池,為此需要升級自身的商業模式,延伸產業鏈,將具有鮮明特點有對咨詢服務的行業或企業有很大契合度的清潔生產技術整合進自己的商業模式之中,將利潤空間有限的咨詢服務設計成通道產品,將清潔生產技術設計成利潤產品,如果能夠有效幫助企業減排,則在后期污染治理設施運營服務和排污權交易等環節將獲取更大的利潤。這就是政策倒逼的環保供給側改革,這些及時轉型商業模式的企業將在未來的競爭中,打破地域和行業限制,整合其它咨詢公司而逐漸發展壯大,咨詢+清潔生產改造+運營+排污權交易的商業模式將被資本市場看懂。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