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12-20 16:48
來源:
作者: 王志軒
“濕法脫硫”真的加重了霧霾嗎?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志軒對本報記者表示,把排煙濕度與霧霾連在一起缺乏科學論證和定量說明,只是主觀臆斷。“作者以‘環保工程師’的身份發文,讓公眾感覺內行,但環保工程專業與大氣物理專業也是隔行如隔山。”
王志軒告訴本報記者,“現在一些文章什么都敢說,正確的與錯誤的混在一些,尤其是把感性甚至感覺直接變成重大‘發現’,而這些‘發現’尤其容易被大眾(非專業者)認可。”
他補充說,“文中引述的事實有些是對的,但有些卻與事實不符,如果是作為討論則罷,大家都有表達權,但如果影響到決策則應當慎重,現在一些重大的環境政策,有些是感覺是被感性左右了。”
哪些內容與事實不符?
?“此前我國沒有安裝煙氣脫硫設備前,火電廠煙氣排放溫度在130℃-150℃之間,在這個溫度下的煙氣屬于干煙氣,容易擴散,不易形成霧霾”與事實不符。
王志軒: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前后,我國大量采用的也是濕式除塵器,且未脫硫,因此不存在“干煙氣無霧霾,濕煙氣有霧霾之說”。
當環境濕度接近于飽和狀態時,飽和濕煙氣因水汽的凝結放出潛熱使煙氣抬升比加熱到100℃的干煙氣還高。
?“干煙氣的污染物排放不易形成霧霾”論斷并不正確。
王志軒:霾本身的定義就是干細顆粒,沒有霾何來霧霾?他表示,電廠鍋爐加裝脫硫脫硝設施后,并沒有增加污染物,而是大大減少了污染物,“污染物減少了,怎么反而會加重污染?”
?關于“一些發達國家(美日德),煙氣排放溫度一直是環保要求的剛性指標,通常要求在80℃以上”的說法
王志軒:美國絕大部分是煙氣未加熱排放,中國之所以采用濕煙氣排放在當時做過大量論證,很大程度上也是學習了美國經驗。此外,排煙進入冷卻塔一同排放獲稱“煙塔合一技術”,是源于德國,排放也是濕煙氣,煙氣溫度不高,煙氣濕度大,冷卻塔也比煙囪低,但對排放煙氣溫度也無要求。
除以上內容,王志軒還對文中有關濕煙囪部分談了以下看法:
1.每一個電廠都需要環評,環評的最大作用是預測落地濃度是否滿足環境質量要求,必然要考慮煙氣抬升以及擴散后對空氣質量的影響,這是大氣環評的基本內容。另把排煙濕度與霧霾連在一起缺乏科學論證,只是感覺。
2.濕煙氣排放不僅與煙氣溫度有關,還與各種環境要素和煙氣參數有關。如,研究表明,當環境接近于飽和狀態時,飽和濕煙氣因水汽的凝結放出潛熱使煙羽抬升比加熱到100℃的干煙氣還高。白煙長度對環境濕度的變化和煙氣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環境濕度增大時,白煙長度增長;煙氣排放溫度升高時,白煙長度增長。當然,也有很多情況下,煙氣抬升高度是降低的,對于霧霾的影響應具體分析。
3.美國絕大部分是濕煙囪而不對煙氣加熱的,中國之所以采用濕煙氣排放在當時做過大量論證,很大程度上也是學習了美國經驗。
4.煙塔合一的排放也是濕煙氣排放,煙氣溫度不高,濕度大,排放煙氣溫度德國也無要求,但冷卻塔的最終煙氣抬升高度一般比煙囪要高。
5.二氧化硫對環境質量的影響最主要取決于脫硫效率高低也即排放的二氧化硫多少,同樣的排放量,如果煙氣抬升降低可能使近距離環境濃度升高(一般情況下大約離煙囪2km以內),而大范圍濃度是降低的(質量守恒),所以與大范圍霧霾無關。
6.石膏雨的問題主要是除霧器運行差,且落在廠區周邊,落下是大顆粒(不然落不下來),也非霧霾(PM2.5)成因。
7.城市電廠及人群密集電廠應考慮排煙溫度低對周圍人群下凝潔雨(石膏雨)的影響,也就是說用不用加熱煙氣要具體分析,該用的一定要用(關鍵還是要看設備和運行維護水平),這就是環評的作用,否則環評真的該取消了。
8.節約煙氣中的水主要是靠改善除霧器(起除水作用)性能,光靠加熱煙氣并不能節水,而只是將水滴加熱到氣態排放。
9.另外,干煙氣的污染物排放不易形成霧霾也是不對的,霾本身的定義就是干細顆粒,沒有霾何來霧霾?而且,在上世紀90年代前大部分電廠的除塵方式是濕式除塵(在七八十年代的有干式),煙氣也是濕的,并沒有加熱裝置。但那時,沒有霧霾是能源利用量不大,那時中國的能源消費才多少啊,所以霧霾問題是非常復雜的,不能簡單概括。
10、當然,此文章中的很多觀點我是贊成的,對事不對人,只是對一些問題做一些探討。
@溫故1942回應王志軒:
非常感謝!
1 煙氣溫度、濕度與霧霾的關系確實只是感覺,本人僅是工作中根據觀察和經驗得出,希望有更專業的機構做研究。根據我查到的資料,煙氣溫度濕度與霧霾是有相關性的,是正相關還是某種曲線的關系需要研究。霧霾問題確實不僅排煙溫度一個因素造成的,但這是曾被忽略的一個因素。
2 美國一些地方為了減少排放對本地的影響,采用天然氣加熱煙氣,并非所有的排放都是濕煙囪。
3 煙塔合一是濕煙氣,濕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或許對降塵是有好處的,此工藝值得研究,聽說已有此技術準備國內試用,靜觀效果。
編輯: 張偉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