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9-12-16 10:30
來源: 固廢觀察
作者: 徐海云
在2019年12月13日中國環聯2019(第六屆)固廢產業論壇上,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徐海云從今年以來全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的發展情況、發展趨勢、以及垃圾分類對焚燒發電有哪些影響三方面分析了我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產業的發展趨勢。
徐海云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總工程師
2019年底, 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45萬噸/日。較2015年翻了一番有余。從在建和投產運行的垃圾焚燒發電設施數量來看,2019年可以說是較長階段內的一個峰值。因為從主要發達城市的人口密度來看,遠遠超過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現實條件,使得垃圾焚燒廠成為必然選擇,哪怕鄰避效應也不能阻止垃圾焚燒的腳步,根本原因是沒有地方填埋了。從人均垃圾焚燒量的角度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因此未來隨著經濟增長,消費習慣不改變的前提下,徐海云預計,垃圾焚燒發電設施還會繼續增長,但增長率會往下走。
此次論壇上,徐海云重點分析了他在生活垃圾分類對垃圾焚燒的影響方面做的最新研究。總體上來說,他認為分類對垃圾焚燒的影響可能并非大家預期的那樣。因此談到垃圾分類,徐海云認為不應該將垃圾分類教條化,而應該讓真正有興趣的人參與進來。
首先,分析了有害垃圾。他認為有害垃圾的收集與否其實影響并不大,因為量實在太小,只有生活垃圾的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生活源的有害垃圾其實不屬于環保部定義的危險廢物。他認為有害垃圾的垃圾桶更多的承擔了宣傳作用,而非真正作為有害垃圾收集之用,甚至沒必要專設有害垃圾桶。
第二項是可回收物。徐海云在多個場合都曾經論述過中國的可回收物已經得到充分回收的觀點。他認為,大量有價的垃圾,其實分不分類都不會進入垃圾填埋場或者焚燒廠。如果硬要說垃圾填埋場里有可回收物,那個也是極少數。如果連拾荒者都不要的垃圾還能稱之為低價垃圾,并且需要回收的話。徐海云認為,政府補貼與市場需求缺一不可,如果沒有這兩方面的條件,即使回收也沒有用處。對于回收物,徐海云認為,短板在統計上,他認為應該建立全口徑垃圾廢品統計月報制度。分析、比較與國際先進國家水平的差異,作為垃圾管理決策依據。
第三部分是廚余垃圾。徐海云對比了發達國家對廚余垃圾的管理經驗,提出了廚余垃圾到底是不是要全部收集的問題。他認為,要做好廚余垃圾收集,一定要有以下四個基本條件:定時定點收集、垃圾計量收費、不能偷盜垃圾以及要有足夠的土地來接受垃圾。但我國情況來看,大部分城市必然會在這四道封鎖線前倒下。因此廚余垃圾全部收集是否有意義,值得探討。此外,廚余垃圾收集避免不了集中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的臭氣及滲瀝液滴漏等衛生問題。在德國、奧地利等國家,熟的廚余垃圾因為容易快速腐敗,不作為廚余垃圾收集,而是只把果皮菜葉子收集起來。徐海云認為廚余垃圾收集首先應該解決衛生問題,這些做法值得我們參考。此外,徐海云提出,目前情況來看,垃圾分類被教條化,強迫所有人對所有廚余垃圾進行分類,對于長期推行是有害處的。此外,廚余垃圾分出后究竟對末端垃圾焚燒有何影響,徐海云引述了上海老港固廢基地的數據,垃圾分類后,熱效率反而降低了,這和普遍的預期情況相悖。因為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處理能力是由熱值確定的,熱值超過額定值處理能力就會下降。
對于垃圾分類到底是否能達到垃圾減量,徐海云指出,垃圾是消費產生的,不抑制消費就不可能減少垃圾,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情況,期望垃圾量減少是不現實的。
最后談到發展趨勢,徐海云認為,影響垃圾焚燒行業的最重要因素是政府補貼。如果現階段政府取消補貼將會對該行業帶來毀滅性打擊。但考慮到財政壓力,他認為應該保證欠發達城市的垃圾焚燒補貼,減少發達城市的財政補貼。對于焚燒發電技術,徐海云認為目前來看,新技術只有失敗的案例,沒有成功的經驗,爐排爐技術依然是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的技術方向,不可能改變。
還是那句老話,垃圾焚燒行業,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編輯: 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