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12-01 18:15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日前,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E20”)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并舉行了敲鐘儀式。作為環保行業縱深平臺第一股,E20 的上市引發了環保行業的普遍關注。為深入了解這個業內服務樣本企業的發展歷程及戰略思路,《中國企業家》雜志、每日經濟新聞及中國水網記者共同約訪了E20 環境平臺董事長、首席合伙人傅濤。
初衷:將弱小的環保產業推向市場化
記者:在雙十一,E20 環境平臺掛牌,12 月1 日,E20 敲鐘。有人說,這是環保產業市場化的里程碑,那么,對于公司、對于您來說,是否有里程碑意義?
傅濤:E20 環境平臺不是環保實業公司,是服務于環保公司的一個服務型公司,我們的定位是產業服務業。但外界通常不太認可服務的價值,服務行業被稱為“奶媽行業”,付出了心血,但你幫助的人不見得能完全認可你的價值。
在剛剛成長起來的環保行業更是如此。怎么能把軟的服務做硬,這是商業模式創新很核心的環節,也是這些年我們的發展思考。
E20 環境平臺今年有幾個大的動作,一是完成了新三板掛牌,完成了員工入股、粉絲入股,完成了一號基金的募集。二是將會員、研究、媒體、活動中心、論壇等基礎業務板塊進行重新融合,使它們不再只是獨立產品。現在公司的戰略重心后移,所有的策劃都來自研究,然后再組織活動、傳播。三是我們有了自己金融體系的構架,完成了第一支基金的募集,二號基金也正在進行中。四是構建了一部分子平臺,以投資少量股權的方式,形成E20 環境平臺外圍的子平臺,構架成一個大的體系。
我們的事情遠遠沒有做完,我們的夢想是做個環保行業的阿里巴巴,現在,只是起步。
記者: E20 環境平臺的使命是什么?
傅濤:相比于其他行業,環保行業有它特殊的地方。它有兩個甲方,一個是地方政府,一個是排污企業,這兩個甲方并不是很理性的群體,理性采購追求性價比,相反,他們都不情愿搞環保,不是出于自身意愿去購買環境服務。可以說,環保產業是因為環境服務外部化而產生的,產業看似很大,實際很弱小。
環境治理不能完全靠政府。環境保護是政府的責任,但環境真正的治理必須依產業的力量,專業化、產業化、規模化的專業力量才是產業落地的最重要基礎。雖然這個行業是政策性行業,政府干涉非常多,但在交易環節,真正的治理環節,必須崇尚市場。這也是我們建立平臺的另一宗旨——以前,我們是用行政化的手段,事業單位手段來做環保,現在我們要用市場手段、產業手段來完成歷史賦予的使命。
由于深深體會到環境產業的艱難,所以才有了我們這個機構,E20 環境平臺成立的宗旨之一,即是通過專業化、產業化、規模化的力量,幫助環保產業落地。
轉型:個人身份的三重蛻變
記者:作為一個企業的領頭人,你在E20 環境平臺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您個人也經歷了從官員到學者,再到企業家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心態有什么變化?
傅濤:之前我給別人講課,現在我聽課多于講課了,因為在做企業的過程中,真切地發現到“三人行必有我師”,可能一個年輕人的一技之長就很值得自己學習。
學者以自我為中心,總是對別人講課,專注于研究一種科學,一種規律,他可能發表完論文就完成了工作鏈條。但是企業家是以客戶為中心的,需要不斷創新、為行業創造價值,企業家還必須知行合一,有了想法就要去落實,還要考慮經濟效益。我在做企業后,比做專家時候辛苦很多,但是更高興,挑戰性更強。
其實我也偶爾會感到孤獨。我理解客戶的環保之路應該怎么走,但他們很少理解我們這樣的平臺怎么做。尤其當發展成為行業最具影響力的縱深平臺,處于領跑狀態時,我們就沒有任何可供參考借鑒的對標者,必須自己創新。但我一直相信,差的企業是跟風前進的,好的企業是獨立做事,以自我目標為動力。比如阿里創辦的雙11 購物節已經快成為世界性節日了,它們制定了規則,很好地利用了社會大勢,依靠市場的力量完成了自己的目標創舉。雙11 正好也是E20 環境平臺掛牌的日子,我們一直說,要做環保的阿里巴巴。新三板掛牌就是個好的開始。
記者: 聽說過不少從企業加轉型為學者的,而從學者轉型為企業的不太多,應該需要足夠的決心。您如何下決心從學者轉型為企業家的?
傅濤:我在清華做研究的時候,只是中國水網(E20環境平臺前身,現在的子品牌之一)的顧問。直到今年8月份,才真正終止了與清華的合同,專心做企業。
我在清華時,團隊最多帶過十多個人,其中也有很多博士、博士后,本來我希望這些力量可以一起做平臺,做產業服務,但基本都未如愿。之前的E20 本身也沒有一個很好的機制,不能真正團結最能干、最頂級的智慧來完成服務和使命。我就想,怎么才能讓有理想、有水平的人來帶著激情做產業服務?最后的結論就是,必須要有一個有品牌有使命的公司,得有一些夢想的人來團結和吸引另一批有理想有水平的人加入。
只有E20 環境平臺變成一個可持續發展、有市場價值的企業,才可以來吸引一批有作為的人。但我當時的角色不純粹,只是兼職,對于公司的發展并沒有沒有核心保證,我自己成為了制約公司發展的的瓶頸。那時候,我也覺得,是時候放下自己,去學習一些新的東西,并以此促成了自己的轉型。
記者:在最開始全心投入做企業的時候,是否有過困惑?
編輯: 張偉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