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2-08-26 10:55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趙利偉整理
郝小軍進一步指出,2008年的4萬億和現在的12萬億驅動,兩個經濟刺激計劃效果差別很大,2008年出臺4萬億的時候中國經濟處于上行期,其中一部分投入了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產業直接受益,跟著水漲船高,但是現在的12萬億,很多支出項和環保沒有關系。
跳出環保看資本市場,紅杉資本在今年5月份發布了一份報告《adapting to Endure》,報告對當下備受關注的全球經濟形勢進行示警,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很難出現V型反轉,而是會長期在底部運行,未來要適應忍耐,積極調整。中金國際的報告也很有先見性,中金國際2022下半年展望用詞是“以穩健為主、先守后攻”,報告指出,下半年市場內外部環境仍可能面臨一定挑戰,上行空間需更多積極催化劑支持。無論是全球頭部企業還是中金國際這樣的國家隊,對于未來經濟發展都給出了非常大的風險提示。
二、環境產業資本現狀
當前,環境產業資本現狀呈現出新老交替、結構性重塑,市值不高,逐步追高態勢。從資本角度來看,環境產業出現復蘇的兩個標志性事件:一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及注冊制改革為技術型企業開啟了更便捷的上市通道,2021年環境產業上市公司數量達43家,遠超同期及近五年的平均數;二是2020年環境產業十大并購案交易規模大約264億,2021年120起并購案例總金額超500億元,雖然口徑上略有不同,但實質上看近兩年行業并購案的規模上還是要遠超同期,這就是復蘇的表現。
從近三年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布來看,創業板市值在20億-50億之間的居多,科創板市值則以20億以下的企業居多,以今年5月9日的數據來看,創業板平均市值33.67億元,科創板平均市值18.79億元。但是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新的變化是,裝備型企業景津環保市值190多億,和環境產業頭部企業200多億的市值已經非常接近,這是產業呈現出來的新變化,資本市場對技術和裝備的認可。“一個原來只做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環節中壓濾機設備的公司能做到將近200億的市值”,郝小軍表示,“環境產業的變革可能正在來臨。”
三、資本戰略考量及路徑選擇
對于資本戰略的考量,是“早稱王”還是“緩稱王”并無對錯,但在當前資本市場和新周期下,“早稱王”一定要抓住窗口期。因為資本市場的層次已經形成,北京、上海和深圳這三地資本市場的格局未來十年內不會改變;主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這幾個板塊結構也不會變化,一個成熟穩定的資本市場,會給后來者帶來很大挑戰,也就是說,后來者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獲得和先行者一樣的待遇,從這個角度來考量的話,還是應該“早稱王”。
上市申請從原來的審批制改成注冊制其實并沒有變得容易,已經有不少環保公司在撤回申請。郝小軍表示,最近選取了2020年上市企業樣本23家(科創板11家、創業板11家、北交所2家),樣本數占比51.06%,通過樣本分析可以看出,以下五類問題在上市申請中是經常被問詢到的,其中關于核心技術和專利的問題北交所必問的。
注冊制下審核問詢的主要問題分類
注冊制下審核問詢高頻次問題總結如下:
對于環境企業來說,上市也不是唯一的選擇,并購重組也正當時。從周期論來看,處于調整期是并購和重組最為活躍的時機。最近山東高速收購北清環能,深高速并購深藍德,跨界而來的溫氏系并購盈和瑞,新希望收購興源環境,之后又入股上海昊滄,環境產業的重組并購不斷發生。環境企業不一定非得獨立上市,獨立上市的風險和代價也不小。
從細分領域來看,很多細分板塊已經有上市的先發優勢,以滲濾液行業為例,這個行業并不大,已有維爾利、萬德斯、天源環保、嘉戎技術等四家上市公司,市場容納量接近飽和。但還會有包括管網修復、工業固廢處置利用等等其他細分領域,依然還有先發上市的機會,足以容納的更多的玩家進入其中。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郝小軍最后引用羅曼?羅蘭的話結束演講,并以此勉勵產業界不忘初心、努力前行、奮力奔跑的環境企業。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北京上善易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郝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