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3-04-21 10:54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徐冰冰整理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固廢企業大都身經百戰,才獲得了今天的榮譽和肯定,但在新周期的發展機遇下,還未到可以卸甲休息的時候,依然還要重新整裝再出發。”2022年12月28日,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北京上善易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郝小軍在“2022(第十六屆)固廢戰略論壇”上闡述了資本視角下的環境產業的周期發展規律、固廢產業的資本現狀、資源化的未來以及對標國際天花板。”
郝小軍
2022年是最難的一年嗎?雖有壓力,但卻是近三年平均募資凈額最多的一年
圖1
圖2
2022年上市環境企業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從上面的圖1中可以看出,2019~2021年,環境上市的營收和利潤都是增長的,但從2021年開始,營收在增長,利潤卻在下降,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現象。2022年上半年虧損面繼續擴大。從圖2可以看出,2022年,營收和利潤都出現下滑,虧損占比進一步增大。
雖然2022年不是環境企業上市數量最多的一年,但卻是近三年平均募資凈額最多的一年。2022年環境企業A股IPO數量為16家,平均募資凈額為7.9億,2021年環境企業A股IPO數量為36家,平均募資凈額為4.29億,2022年環境企業A股IPO數量為14家,平均募資凈額為9.09億。從中可以看出,環境產業雖然遇到了壓力,但還是在向前不斷發展。
從固廢行業來看,2022年固廢企業IPO數量占比1/3,但募資凈額占比過半。平均募資凈額達13.59億,發行市盈率可以達到29.48。因此,固廢行業在環境產業中還是具有一定的領先性。
環境產業經歷的三大周期
郝小軍指出,就像每個人一生至少要經歷一次康波周期,同樣對于行業來講,尤其是以投資驅動為主的行業,都要經歷幾大周期。環境產業發展會呈現從政策驅動到資本助力,再到產業發展,重整的周期過程。
環境產業發展第Ⅰ周期(2002-2010年)是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政策紅利的釋放期,一些企業開始進入垃圾焚燒行業。比如2003年威立雅建設上海江橋垃圾焚燒發電廠,2003年后,深能環保建設深圳南山、鹽田、寶安一期垃圾發電廠,2005年,中國第一BOT項目,三峰環境的同興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2006年,光大環境建設蘇州市垃圾焚燒發電廠,2006年綠色動力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07年,杭州錦江與浙江大學聯合開發的“生活垃圾循環流化床清潔焚燒發電集成技術”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優秀專利獎。
環境產業發展第Ⅱ周期(2011-2020年),投資驅動下的資本浪潮涌動明顯。其中包括2011年首創環境收購新環保能源控股。2014年首創環境收購新西蘭TPI NZ,粵豐環保香港上市,康恒環境引入中信產業基金,瀚藍環境并購創冠環保,天楹環保借殼上市,綠色動力香港上市。2016年北控收購EEW。2017年上海環境上市,旺能環保重大資產重組上市。2020年,三峰環境、圣元環保、復潔環保上市。可以看到,這個周期垃圾焚燒行業出現了非常高光的時刻。
環境產業發展第Ⅲ周期(2021-2029),高質量發展時期的科技創新紅利釋放。其中包括2022年中科環保創業板上市,軍信股份創業板上市,叢麟科技科創板上市。這個周期內,行業不斷向“無廢城市”、精細化運營、創新引領、深度資源化方向發展,企業紛紛進行輕資產轉型。
資本視角下的固廢產業
一枝獨秀——生活垃圾焚燒
生活垃圾焚燒行業經歷了幾次變遷,郝小軍回憶,在2008年,800噸/日規模的焚燒線在行業中屬于比較大的規模,1600噸/日的規模就是很大的規模了。經過十年的發展,像三峰環境百果園4500T/D規模,深圳能源東部電廠5000T/D規模,上海環境老港焚燒發電廠9000T/D規模,廣環投福山垃圾焚燒發電廠9300T/D規模的項目已經在行業里占據了一定的主流地位。熱值也從原來的1450KJ變為1900KJ,運行時間從當時的8200h(341天)變為現在連續滿負荷運行621天(高能濮陽),垃圾處理費也從200元/噸變為如今的18元/噸,2010年~2014年,資產營收每年都有超過35%的復合增長,全面預算管理方面也更加注重運營管理效率。郝小軍指出,這都表明了整個行業逐步邁向高質量發展。
2021年環境產業的176家上市公司中,生活垃圾發電上市公司有19家,數量占比11%,營業收入占比24%,凈利潤占比28%,可以說垃圾焚燒行業是一枝獨秀。
先揚后抑 、高潮過后的理性——危險廢棄物
從行業龍頭東江環保的年報,看危廢行業的發展,東江環保的凈利率從2009年到2022年逐漸下滑,但是也應該看到危廢龍頭的營業收入都是動輒幾十億的規模,從這個角度來講,行業龍頭同樣感受到了“市場寒意”。
危廢新貴叢麟科技的盈利能力依然強勁,凈利率依然能保持在20%以上。從危廢新貴叢麟科技的招股說明書看它的競爭優勢,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區域優勢,從麟科技的處理能力占上海地區整體處理能力的24.49%(以核準年度危廢處理噸數計),有著領先的市場地位;其次是客戶優勢,從麟科技的客戶都是新興行業的頭部客戶,比如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上海先進半導體、中國商飛、中國航發、萬華化學、特斯拉(上海)、合全藥業(藥明康德)、復旦張江等;第三是技術優勢,從麟科技擁有廢有機溶劑資源化、廢包裝容器再生回收、含銅廢液深度凈化循環再生等資源化利用技術。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北京上善易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郝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