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3-11-27 10:41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在“2023(第十五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傅濤以“用產品化推動環境產業高質量進階”為題進行了發言,深入探討了產品化的價值本質。他指出,環境產業的未來就是高質量發展背景之下的產業化,就是智能化和標準化雙輪驅動下的產品化。
環境產業經歷了20多年的輝煌,都是在市場化和資本化的兩次浪潮中被動發展的,產業自身沒有做到身心合一,因此產生了很多不適。在未來的發展中如何去把握?如何用產業化去尋求突破?
在“2023(第十五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傅濤以“用產品化推動環境產業高質量進階”為題進行了發言,深入探討了產品化的價值本質。他指出,環境產業的未來就是高質量發展背景之下的產業化,就是智能化和標準化雙輪驅動下的產品化。
傅濤
01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產業困境與機遇
在第二十一屆水業戰略論壇上,傅濤曾對環境產業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和反思。他指出,環境產業經歷過兩次浪潮,然而都沒有推動行業發展向理想的方向。第一次浪潮由政府改革拉動,第二次浪潮由資本市場推動,實際上行業并沒有真正準備好,才會被市場化洗禮,被資本化催生(可點擊:傅濤:產業化是環境產業的自我救贖)。
這就如同在驅車趕路時,坐在后排更容易暈車,因為主動駕駛時是身心合一的——同樣是變化,身心合一時使用得是主動力量,反之則是簡單的被動變化,成為一種負擔或者不適。
傅濤指出,環境產業經歷了20多年的輝煌,都是在兩次浪潮中被動發展的,因此產生了很多不適,包括產業本身先天發育不足,偉大而不強大,產業化程度低。這種狀況體現在產業中,形成了很多產業之痛,具體表現很明顯:
“外行”的不斷涌入?;乜喘h保行業這幾年,有不下50家央企轉型進入到環保行業,他們不會選擇進入到鐵路、汽車這些產業化很高的行業,因為這些行業產業、技術、品牌門檻都很高——環境產業沒有門檻,從產業化而言處在非常低級狀態;
企業落入中等收入、低估值兩個陷阱。目前環境產業工程公司基本保持在每年五千萬到一億的收入,一千萬左右的利潤,即使一些技術型企業接通了資本市場,在資本市場的估值也較低。大部分技術型公司在二十億左右,個別在十幾億;
應收賬款不斷加大。賬期無限期延長,交付變得越來越困難。在甲方的挑剔下,企業家疲于奔命,利潤越來越薄。同時資產收益率不能支撐一般資本市場的要求,嚴重制約了企業的再融資,資產回購潮也在釜底抽薪。
在未來的發展中,行業如何把握自己的身心?如何用產業化去突破?是今天討論的核心話題。
02產業化的價值在哪?有六把標尺
如今綠色、低碳、循環已經進入到國家經濟發展主脈,但環境產業作為主力軍,仍然在方向上不知所從。大家能明顯感受到市政公用市場化走到了盡頭,規?;l展的瓶頸已經到來。同時,環境產業也不再被資本高看,估值越調越低,目前環境企業的PE普遍被調到了普通水平,未來可能更低。
困境之中也有機遇。曾經的飛速發展打造了自身的產業隊伍,也撐高了產業的天花板,環境產業總體規模已經起來,無論是資本量還是應收量都存在一定空間。與此同時,智能化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抓手和工具,如何利用智能化疊加產業升級去尋求自身的突破、產業的自強,利好與機遇擺在面前。
在這樣的背景下,環境產業的未來就是高質量發展背景之下的產業化,是用智能化和標準化雙輪驅動下的產品化。產品化的價值究竟在哪兒?有六把標尺可以對產品化進行衡量。
一是客戶與場景。
區別于被動寬泛的工程招投標,產品是為特定用戶群,特定場景所打造的,先投入產品開發,再做成產品樣品出售,因此中標再生產是工程化,生產后發布是產品化。
產品能聚焦特定客戶群和特定場景,瞄準用戶痛點,一個用戶場景可以定義一款產品,企業的核心技術通過系列產品實現多用戶覆蓋。同時產品有名稱,有品牌,用戶的認可會形成產品的粉絲群,支持產品不斷迭代創新。
二是供應鏈與制造。
產品是批量生產的,供應鏈成本降低,穩定性加強。由于訂單量的持續和穩定,可以動員下游研發匹配部件,捆綁品牌下游一起開拓市場,甚至實現墊資。也可以持續為產品培訓和招募人才,形成產品總部,分攤消化開發成本。而不是在工程項目中,需要每建設一個工程都要去消化建設、設計、研究的成本。
充足的產品訂單,足以消化龐大的研發成本,因此產品在研發上展現了非常強大的持續力和穩定性,就像我們的手機、汽車等產品都不斷地實現升級和進階。反觀工程建設中,沒法實現大小工程都請設計大師去參與,因為一般規模工程沒法消化成本,在產品化的思維中,大師的設計不應該在現場而是應該在工廠,在解決成本的同時,大尺度縮短交付的時間。
三是定價與交付。
工程是被甲方摁在地上摩擦的一種成本定價,招標過程會分解到鋼筋水泥和人工,很難實現高利潤。產品實施價值定價和競爭定價,可以收取預付款,如國產大飛機919一經試飛亮相,就迎來了一千多架的訂單,很好的分攤了成本,甚至可以基于訂單去制定下一步研發計劃,實現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同時產品具有明確的交付時間點,可以實現收到預付款甚至全款再發貨,出廠即交付,大大減少了應收賬款。
編輯: 李丹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