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3-08-28 10:48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麗
多年與水打交道的文劍平敏感地注意到:悉尼奧運會首次采用了膜處理技術,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成為該屆奧運會的成就之一。文劍平對悉尼奧運會的水資源循環利用項目進行考察后覺得,“這種膜處理技術要是能在中國運用該多好。” ——國外求學的經歷似乎沒有給他多少技術上的支持,只是在他腦中點亮了一個想法。
根據《199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水環境面臨的三個嚴重問題是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1998年廢水排放總量有所減少,但水體仍處于較高的污染水平。也就是文劍平后來常常提起的,“水臟、水少、飲水不安全”。
創業后的文劍平在被問及“在澳大利亞學習期間,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事是什么”時說:“學習期間,正好遇上悉尼奧運會,它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奧運城所有的水,幾乎是零排放。也就是說,水用完后收集,可以重復利用。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要解決水的污染問題,一定要走資源化的路。”
2001年回到中國,雖然在回國前,已經有一些政府部門發出邀請,并提前安排好了職位,但這次他選擇了創業。
實際上,在文劍平留學期間,有北京市的領導去澳大利亞考察,就曾動員他利用水處理技術進行創業。政府給予的支持是政策性的,并沒有資金支持。
文劍平邀請過去與他同在國家科委上班的幾位同事,和他一起結伴創業,最先于2001加入的是梁輝、陳亦力、周念云,他的另一位下屬兼同鄉何愿平拒絕了他。
2000年,從新西蘭留學歸來,改學金融學的何愿平當時在北大方正集團工作。他要等到2005年才正式加入碧水源,并補足文劍平創業團隊運用資本的能力。
另外一個核心人物劉振國正擔任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總站副主任、高級工程師,他在2006年加入碧水源,并成為二股東。
主要由文劍平前科委同事組成的碧水源創業團隊,合作之緊密,在環保產業里罕見,在他的整個創業歷程中,無人離開碧水源。這可能也與公司機制設計以及時運有關。文劍平和他的五位主要創業伙伴,后來都登上了創業板富豪榜。
何愿平曾說,“來的時候我跟董事長談了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我們要做就做一個大事,如果是做一個小公司,那不是我的追求,我也不想到你這兒來做。我說我生來就想做大事。第二是我不打工,我來了要做股東。”
這兩個條件文劍平都答應了。
2001年7月17日,碧水源設立時注冊資本200萬元。其中文劍平出資104萬元,包括實物出資80萬元,貨幣出資24萬元,股權比例為52%。北京華昊水利水電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貨幣資金出資96萬元,股權比例為48%。按照何愿平的說法,其實流動資金只有40萬。
何愿平來了之后,和文劍平一起推動了管理層收購,把華昊48%的股份收回來,重新分配股權,由五個主要管理者來持有。轉讓后,文劍平持有 70%股權,何愿平、陳亦力和梁輝分別持 9%股權,周念云持有 3%股權。
何愿平花了36萬買了公司9%的股份。36萬相當于何愿平那時候大部分的身家,他之前是一個月1萬塊錢的工資,房子一買,口袋里已經沒有幾個錢。
后來股權又經過一些變動,上市的時候,文劍平依然是第一大股東,占股34%,劉振國是第二大股東,何愿平等是第三大股東。
文劍平作為企業領軍者,是駕馭全局的人,他有把控事情的能力和執行力,碧水源幾位主要管理者股東則各司其職,第二大股東主要管市場,何愿平管公司運營、財務、投資、上市及政府關系,還有一位股東管研發。
碧水源團隊組合引來艷羨,但在早期碧水源就能有如此的利益機制設計,這在行業內是鳳毛麟角。這樣的設置,使得核心管理層跟公司、跟文劍平的利益一致,這些人和39歲時立志創業的文劍平一樣,沒有退路:全部身家都在這里,事業在這里,必須背水一戰。
03賠錢買賣,艱難求生
華昊公司為什么那么爽快地就答應退股了呢?因為成立四年后,2005年的碧水源,公司二十幾個人,銷售額幾百萬,并不是很有吸引力。
創業之初,開拓市場非常艱難。“一開始沒有客戶,產品先送給別人用,別人還不要呢。”當時的水處理行業,對膜、MBR技術的認知有限。
北醫三院對面有一個五層樓的小招待所,創業團隊就在里面辦公。四五間辦公室,好多桌子都只有三條腿。一個星期上7天班,每個人工資都是一個月3000多塊錢,車費、油費、手機費都是自己掏。
文劍平經常在房間里放一大桶水,工作焦慮的時候,嘩嘩地往臉上撩水。
一開始,碧水源把房地產商當做目標客戶。
2002年,碧水源通過招標獲得了風尚國際(海淀區高檔公寓)的中水處理系統。這個項目被創業團隊看做是里程碑式的項目,它標志著公司進入市場化運作。
那時候北京市規定,五萬平方米以上的必須要上中水。因為設備小,占地省一半,房地產愿意用,碧水源就為國內10多個房地產開發商的小區做了小型水凈化工程,還一口氣在北京寶辰飯店、北京世豪大廈、北京貴賓樓飯店、北京長峰假日酒店西區等地做了一系列工程。
小項目做了不少,但是工程款只預付30%,工程完工后余款人家就不付了。因為當時的北京,好多房子賣完后入住率低,中水不開、不運行。開發商房子賣完,連人都找不著了,到哪里要余款呢?
2005年,碧水源跟這些賴賬的公司打了七個官司,全贏了,到最后還是拿不到多少錢,有的公司直接給了一張會所的消費卡抵賬。
而在市政領域,局面實難打開,人們似乎認為污水處理用膜是他們聽過的最傻的事情。無奈之下,文劍平采取了“賠錢賺吆喝”策略:自己掏錢做示范項目。
碧水源先與北京市水務局合作,做了一個幾噸污水處理的示范項目;又在海淀區衛生院做了一個景觀用水的示范項目。接著碧水源建設了北京中環廣場中水回用系統。通過這些示范項目,MBR技術得到了市場以及政府的一些肯定。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