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2-06-06 10:13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麗
這沒有什么不對,也很合理。在公司業務的天花板足夠高的地方,往往也是死亡率極高的地方,風險對應的回報總是匹配的,投資界這方面的規律就像生態學里的R戰略。這種領域往往也需要通過燒錢贏取關鍵要素,引入這種預期的VC相得益彰。在曾經赴美上市的通暢的前提下,移動互聯、O2O這些領域在這方面十分典型,當然未來,這樣的故事也會鮮見了。
但是環境產業的各項業務目前都不是天花板很高的業務,很難給予資本所期望的百倍千倍的回報,對應的,是環保公司的風險其實也是相對較低的,一將功成萬骨枯不是這個領域的規律,背后的原因恰巧是因為我們這個行業的不成熟——我們曾經用領域分割、地域分割來描述它。
領域分割一部分原因屬于行業基本特點尚屬合理,但地域分割的背后就是因為關系市場的長期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各守城池,偏安割據,很難有一統江山的王者,所以我們很少看見環境業務有什么模式可以通過燒錢來快速稱王。
而PPP的燒錢模式現在回頭看是相當不可理喻的,如果真理解了E20在2016年提出的PPP四分類模型就會更深入地體會到。當然,那里的投資以玩債權性質為主,所謂項目公司股權往往也是明股實債的本色,和上面討論的VC/PE不是一個物種。
回到股權投資角度,在環境產業,只要投得夠早,企業增長又快,雖然沒有百倍千倍,也還是有足夠回報的,比如清研環境的估值從2016年起,短短六年增長了60倍,十分吸引眼球。但是,這么早進入一家企業的天使,需要有非常的眼力來提高精準度,畢竟一個環保企業要想成功,除了外部市場時機,其自身擁有的技術、管理、關系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還必須可持續。真正二級市場估值不佳影響的是近年來末輪融資時進入環保公司的PE,因為早期估值偏高,即便上市,也很難在二級市場實現獲益退出。
資本獲益本身并不是罪過,逐利本身是市場動力的源泉,比如現在,失去了美國上市的機會,大量海外風投在退出,那么對于培養中國的獨角獸而言,是不利的,沒錢燒,有些高科技苗子是無法產業化的。
退潮后的產業投資
與“財務投資者”逐草而居的游牧狀態不同,環境產業里還有一類更“忠誠堅守”的“產業投資者”,在多數情況下,他們就是環境產業的實體企業,其投資目標是通過各種手段(如并購或參股),對標的資產實現整合。
而對于被投資的環境技術企業來說,有時即使不能直接得到訂單,產業資本也能依靠自己在產業鏈上的強大地位以及行業關系,幫助被投企業牽線搭橋,找到其客戶的高層話事人“聊聊合作”。比如環境產業里最被津津樂道的北控投資金科環境,北控和首創一起投資開創環保。
產業投資人和財務投資人不同的是,其自身具有更好的輔導資源,可以幫助企業成長更多。產業資本的另一大優勢——場景賦能,更讓VC/PE顯得“捉襟見肘”。在環境產業里,對于一些更早期項目而言,最緊要的并不是訂單,而是技術驗證,需要在實際場景中試錯,然后進入到反饋——改進的循環,直到最后技術成熟后向市場推廣。這也是一些小的創業團隊,愿意投入大的環境公司懷抱的根本原因之一。
有一種聲音說,財務投資人不忠誠于也不熟悉環保領域,逐利而來,不如去尋找產業投資人。其實產業投資人并不是慈悲觀音,它們往往可以因此要求獲得更低的入股價格,你情我愿,這個其實也算一種公平。所以,產業投資和財務投資并不存在明顯的高下之分,更多的是看需求和對價。
如果市場里只有產業資本,沒有其他錢,那么它必然是貧瘠的。市場也是多主體競爭的產物,領頭企業通過產業資本來控制上下游,自然有其他力量企圖顛覆或者分食它,這樣生生不息的斗爭中的生態才是健康的。當然,這種也會形成某種壟斷。壟斷,是龍頭企業必然追求的,而反壟斷,則是消解和對沖影響的合理的對面。大企業是歌利亞,小企業里也可能誕生大衛,這樣的攻防斗爭才推動了行業進步。推動市場健康發展的背后不可缺的是逐利的力量,就像不同物種的求生是生態系統活躍的基礎。
萬事有好有壞,比如產業巨頭投資會要極大的折扣——它們認為自己帶來了附加價值,有不少小的企業覺得這是剝削,所以反而尋求其他資本來源。也有被投企業,覺得之后巨頭沒給太多好處,自己反而被占了便宜。
有時候,創業者和投資者的關系是很微妙的。彼此之間相存相依。當你現金流斷裂,生死之際,有人給你錢是不是要拿?當然要拿,不拿就死了。這不是道德問題,一個企業的生存才是最大的道德。在脆弱的環境產業,我們不能提倡“不要為五斗米折腰”,而是說,你在拿錢之前,需要清醒地判斷,你拿這個錢需要付出什么代價,這個錢除了緩解當前的局面,未來還能給你帶來什么資源。
現在的環境產業里,產業投資始終存在,財務投資近幾年一直處于低谷,但并不是完全沒有。一位行業內投資管理專業人士評論說:“對我們這個產業來說,VC/PE都具有較明顯的周期特征,行業景氣度高的時候,有好的資本收益的時候,他們會不斷增加資產配置。當然,他們可能會在多個行業分散配置,對我們行業就不會有決定性長期影響。現在行業不那么火了,他們就少投甚至不投,這就是典型的資本特征。”
一些環保龍頭公司的產業投資探索
產業投資主要來自環保龍頭公司,以及一些產業內的基金。
目前看,北控和首創在環境產業內的投資是很受矚目的,同時,這兩家公司也是2021年度(第十九屆)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中的第一名和第二名,事實上,它們如雙生子一樣在這個榜單上已經蟬聯第一、第二多年。
比較有影響的投資事件包括北控和首創攜手對開創環保和尚水股份的投資,北控對金科環境的投資,北控對金達萊、威派格、威保特的投資。
按照其官方表述:北控水務集團是北控集團旗下專注于水資源循環利用和水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旗艦企業,2008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紅籌股,股票代碼:HK00371)。公司是一家集產業投資、設計、建設、運營、技術服務與資本運作于一體,綜合性、全產業鏈、領先的專業化水務環境綜合服務商,水處理規模、總資產、總收入位居國內行業前列。截至2021年年底,服務領域遍布9個國家和100多個城市,在全球擁有近兩萬名員工。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