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2-03-28 14:21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麗
恩怨交錯
當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中時,唯有有企業家精神的人能夠頑強頂住。所謂企業家精神就是,無論環境如何變化,無論命運如何起伏,都選擇一次次站起來,繼續做事。
趙笠鈞他們其實是一代環保企業家的時代縮影。他們都是在劇變的社會發展和時代洪流中找到了承托理想和自我個性空間的人,而那些沖破體制的時代故事,時常在這樣的人身上發生。可以說,當一些條件慢慢成熟,就是這些“超級冒險家”登場的時刻。
而這一批人,是自己的天賦和時代碰撞的產物:對一些事物,在別人覺得風險很大時,別人不看好時,他非常看好。當他花了很多時間經營公司,專注于此,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越了解,就會越信仰。就像博天經歷的多個危機時刻,反而可能正是后期趙笠鈞的信心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帶來的個體的恩恩怨怨,也是必然的。
現在,博天團隊成員的身家,隨著股價跌落而貶值了,更有一些人的股份被質押,曾經狂歡的情緒變成怨懟。
但還是有很多人對趙笠鈞表示了感激之情:如果不是他,有的人到現在也可能只是一個國企里的項目經理。他帶著他們見識了大江大河,經歷了大起大落。
這些備受重用的部下長期和趙笠鈞共事,到后來難免會對老板產生“孺慕”,這種感情綜合了君臣、父子、師生、朋友各種感情。這是令人稱奇的關系,從老板角度看,是最理想的關系,從部下角度看,是最安全的關系。老板有此修為,至矣盡矣。
只可惜再好的關系也可能隨著外部條件變化而變化,會隨著人心的變化而變化。
前面提到,上市之后,為了進一步突破發展空間,引入國際化管理成為博天新舉措。一些國際高端人才入場,也帶來了一些跨國公司的文化甚至管理流程,與原有團隊的隔閡就出現了。
在PPP入坑TO G業務陷入危機的同時,這樣的動作也在隱隱損傷著工業廢水業務的根基。有下屬說,“人家PPT做得好看,說話也好聽”,他們揣測:“也許老趙覺得自己功成名就,需要找一些聽話的人。我們跟他說話習慣了,有問題就指出來。但老趙需要那種絕對服從的人了。”
高管和趙笠鈞的交流越來越少,再加上2018年他很少在北京,后來和他溝通都需要預約。當下屬反應一些敏感問題,比如說項目風險太大,老趙就會說一些高屋建瓴的話,下屬不知道怎么接。雙方的溝通逐漸不在一個頻道上。
換另一個角度思考去看,趙笠鈞也許是希望用更多的組織變革升級、以及相應的信任、授權和創新機制,帶來自身精力的解脫,來謀求他個人能有余力幫助博天去獲取更大的資源,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回頭看,這些反而帶來了原有團隊的疏離。
無論是2014年前后加大巨量營銷費用投入,異地擴展,人才引進,之后進入TO G和PPP以及TO C領域,資本市場連連并購,以及上述的引入跨國企業高管和國際化管理模式等等,這些創新變革或者冒險背后,都是趙笠鈞希望找到博天增長到百億千億之道的雄心使然。在歷史大周期的起伏下,前期的決策搭著時代的春風獲得了成功,而后幾年的卻帶來了危機和風險。
2019年之后,財務問題、項目運營、各種抱怨,匯總起來就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很多人覺得這個企業會出大問題。但2019年,博天還是搬進了中糧廣場,沙漠挑戰賽也照常舉行。
看到博天走到這一步,那些曾在博天奮斗的人,那些曾經幾千萬身家如今又失去的人,除了抱怨之外,其實更多的是心疼,心疼自己參與創造的企業、心疼老趙。
08 結語
雖然篇幅不短了,但以博天和趙笠鈞的博大復雜,還沒法說周全。
公允地說,在文一波、趙笠鈞等企業家起來之前,整個國內環保行業還是一個雜亂無序的小作坊階段。這批人把企業做大了,把整個行業帶壯大了,也影響了一些國家政策決策。
這批人敢于接受挑戰,或者是去尋找挑戰,他們不甘心明天活的和今天一個樣。在普通人看來,一個農村孩子來到北京,又到科研院所、國家機構,這已經很不錯了。但他們依然要去改變。如果沒有這種改變之心,很容易走幾步就停下來了。
他們那個年代有一句話,叫“船到碼頭車到站”,意思只要考上大學,學習這個事就結束了,因為一考上大學就有鐵飯碗之類。有些人上了大學就不學習了,還有一部分人,大學畢業就不學習了。
但這批企業家不是這樣,他們持續學習、持續前進,趙笠鈞可能是這個行業最早進入中歐商學院學習的企業家,他的許多做法跟在商學院的學習分不開。他們創立企業時,起點并不高,但是不斷學習,持續走了很多很多年,這才是決定性因素。
這些人敢于去冒險,很安定的工作可以不要,雖然創業成功的人可能是十里挑一,但他們愿意付出代價。不管創業是否成功,創業者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能力有很大提高,他用這些能力,已經能干很多很多事。對環保創業來說,成功也許只是一個結果,而不是目標,就像錢是一個結果,而不應該是目標。
對企業家來說,全身而退跟功成名就一樣,可能也需要一些運氣成分,需要一些機緣巧合。而這些偶然性,也和國家經濟的大周期緊密相關。運氣之外,“知止”確實也是一種極度稀缺的修為,尤其對于靠無數次拼搏和冒險成功殺出血海的企業家而言。
環保企業的成功與不成功都會有非常多的原因。但總有一些企業受人尊敬,它們的創始人算是英雄人物。在行業的蠻荒時期,創業做了一個企業,就是非常大的貢獻,即使未能實現“偉大企業”這個目標。至少讓后來的人知道了環境產業是怎么回事,為后面打開了局面。
不管他們做企業過程中有多少時代給予的運氣和機遇,畢竟還有一點是很重要的,他們最終能成大事,建起一個幾千人的公司,要有很強的管理團隊的能力和平衡各種勢力的能力,具體而微也包括極強的表達能力,能讓人相信自己描繪的愿景,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很多環保創業者,早期的拓荒者,他們都曾在媒體上、在各種平臺上為環保搖旗吶喊,所作所為不單單是為了自己的公司,因為那時候他們的公司業務都還很小,獲得的份額有限。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