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12-06 10:13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麗
但這又如何?我已使出了我的力氣,懷著我的謙卑和熱忱,盡我所能完成了我的表達。
和以往每篇文章動筆時一樣,我想的不是“我要寫一篇好文章”,而是“我要把一件事情搞清楚,并記下來”。我做到了,所以點擊量不高,也沒什么好失望的。
文章發出后的點擊和評價這不歸我想,我所能控制的只有寫作過程,寫出我目力所及、水平所到的文章。這個想法我以前就有,只是在今年,綠谷工作室運轉以后,日復一日明晰起來。
文章發出以后,果然和我預料的一模一樣,沒有太高點擊量。輕微的失落后,就是坦然接受。
薛總說:“即便點擊量不高,對三力也有貢獻。”后來看到傅老師也在朋友圈轉了,這是點擊量之外我看重的另一個指標——他基本不怎么轉文章,如果他轉了,說明他確實認可。
無限游戲帶來的快樂
我當然也重視點擊量和各方的評價,但多年的工作經歷告訴我,要持久地做一件事,就不要用來自外部的獎賞哄騙自己去工作,而是需要從自身出發,長遠考慮,建立內在的正面反饋循環,否則所做的事情都只能是脆弱的短期行為。只有當工作本身就是激勵時,驅動力才能是可持續的正面循環。幸運的是,我在做這樣的工作。
當文章完成,我已身處福中,而各方反饋,只是錦上添花。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寫作是思維的外化,就是將我們的頭腦中思維過程轉化為別人可以理解的外部形式。寫了這么多篇以后,我的一個收獲就是,覺得自己頭腦中一些固有想法經不起推敲,更別提呈現給別人了。
所以,我把寫作當作一個思維訓練游戲,有獨立思維能力,才能有所選擇。這挺好,因為這是個無限游戲,而不是在一個有限時段內決出勝負輸贏的有限游戲。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找到自己的無限游戲非常重要。我覺得環境公司,無論是涉足能源還是農業,都是在和邊界玩,在尋找屬于自己的無限游戲。
對我來說,更好的是,我可以和那些優秀的人交流,我的受訪者們那么坦誠,這讓我感到榮幸、某些時候還感到治愈。
比如一位受訪者說他們在建設污水處理廠時,“這不是活兒,這是一個作品。”他說了我想說的話:我寫的每一篇文章,我也希望那是個作品,不是一個用來應付一萬+的差事。
另一位受訪者說:如果我不內向,我也許會快樂些……即便在他最喜歡的運動中,他也在想他的工作、他的心事,沒有真正能放松的時候。聽到他這么說,我很欣慰。我以為只有我這樣,躺在床上、坐在車上也在想某一篇文章該怎么寫。就連他說他要建的一個社會組織不要超過50人時,我也是這般喜悅:怎么跟我想的一模一樣,我也覺得搞一大群泛泛之交沒啥意思。
當然我還是足夠專業的,哈哈,無論當時內心多么暗潮涌動,表面上還是波瀾不驚、洗耳恭聽,恪守了一個傾聽者、記錄者的本分。
見證與記錄
有了綠谷,現在我有了某種程度上的自由,我要做的就是:老老實實把自己想寫的東西交代清楚,踏踏實實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琢磨個底兒掉,切切實實尊重讀者的習慣和判斷。
這件事的可貴不在于經過漫長黢黑的隧道后,終有一天會拿它換到光明和財富,它本身就是光明財富。做這件事已讓我身處福中,獲得足夠的勇氣和報償。
十八年前的那個四月,第一次踏入中國水網的辦公室時,年輕的我不知道自己會有幸看到一個行業的興起。
任何一個行業崛起,任何一群人聚集,都應該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故事。我唯有懷著這份小小的謙卑,隨著平臺的腳步,繼續努力。在潮水鋪天蓋地到來之前,還有一點喘息時間,我偷空在這個路口停下來張望,試圖理解這一切,試圖寫下來。
除了對正在發生的事的見證與記錄,我們也寫了一些已經發生的事,時間跨度比較大,不光寫成就,也寫波折。那看起來是關于一個已經完成的、確定的過去,但事實上要探討的是:什么是更好的未來。
我曾經,在寫一篇稿子時,搜索到兩位同事(謝曉慧、武紅霞)十五年前寫的文章(當時我們還只是中國水網),那是僅有的關于那些人和事的記錄和描述,而今成為產業回顧與記錄的寶貴資料。看見那文章,令我心一抖滾下熱淚。
每一代人都有責任把他們的經歷寫下來,這是我們能給晚生、后人留下的最有價值的遺產之一,這也是一個和環境產業共呼吸的平臺,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做的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寫這篇是對各位綠谷讀者的一個告白,對自己的一個提醒。若有真氣浮動,愿長養不懈。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