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06-28 10:52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薛濤
書名的“制造業”不是泛指日本的一切制造業,而是特指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也就是媒體上經常說的ICT產業,包括收音機、電視、手機、計算機、網絡硬件和軟件等等。這類產業被統稱為“電子產業”。本書以三部分內容來回溯日本電子產業的發展過程。第一部分,日本電子產業崛起和衰落的宏觀背景;第二部分,日本電子產業衰落的技術原因;第三部分,日本電子產業衰落的戰略原因。
第一部分:宏觀背景
對日本電子產業的衰落,日本學界普遍認為是一系列外部原因造成的,包括1985年《廣場協議》導致的日元升值、美日貿易摩擦以及1991年日本資產泡沫破滅等等,這些都對日本電子產業造成了打擊。但湯之上隆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日本電子產業的衰落不能甩鍋給別人,而必須從產業自身去尋找原因,否則就不能解釋為什么面對同樣的外部環境,日本汽車產業不但沒有衰落、反而更有競爭力了。
事實上,二戰后日本電子產業的興起,和當時的國際政治背景密切相關。日本作為戰敗國被美軍占領,為了防止日本再次發動戰爭,美國強行肢解了日本的各大財閥,并竭力阻止日本再次工業化。但是,美國唯獨對日本的通信產業大開綠燈,包括電話、電報、廣播等,美國甚至直接命令日本產業界大力制造收音機。
這一切是因為冷戰的需要,美國要把日本打造成東亞地區的情報中心和宣傳陣地。在美國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電子產業成為日本在戰后快速興起的頭號產業。像索尼公司就是得益于這一波政策紅利,它靠錄音機和收音機起家,駐日美軍是索尼早年的最大客戶。
后來隨著朝鮮戰爭爆發,美軍需要日本作為最大軍需供應地,對日本的其他產業也從打壓變為扶持。日本汽車產業趁勢崛起,像豐田汽車就是替美軍生產軍用卡車起家的,這一波紅利被日本產業界稱為“朝鮮戰爭特需”。
朝鮮戰爭之后,美蘇雙方的冷戰進一步升級,美國電子產業的發展重心轉向軍工領域和NASA等航天工程,民用電子產業發展得相對較慢。而這個時期,日本電子產業主要面向民用,各種小巧精致的新產品層出不窮,日本生產的收音機、電視機、錄像機等大舉進入美國市場,這就導致了美日貿易摩擦的開始。這個時期,美國產業界主要是走法律訴訟程序,比如對日本彩色電視機提起反傾銷訴訟,但美國政府并沒有直接介入。
那美國政府是從什么時候直接介入美日貿易摩擦的呢?是1985年9月,美國通過《廣場協議》,讓日元在三年內升值了100%。這個時間點不是偶然的。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冷戰對美國的威脅明顯變弱了。也正是在這一年,英特爾在存儲芯片領域被日本公司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忍痛退出,專攻中央處理器,也就是CPU。美國政府第一次意識到,有可能失去計算機領域的戰略制高點。
在這幾重因素之下,美國對日政策發生變化——從扶持變為遏制。
由英特爾創始人諾伊斯主導的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趁機向美國商務部施壓,要求對日本芯片企業的不正當競爭展開調查。1986年,日本對美國出口的3億美元芯片被征收了100%的懲罰關稅。當年9月,日美雙方簽署了《日美半導體協議》,其中有一個秘密條款:日本承諾開放本國市場,5年之內讓美國芯片在日本國內占有20%的市場份額。
在日元升值、懲罰性關稅和《日美半導體協議》的多重影響之下,1985年成為日本電子產業發展的轉折點。在1985年之前的15年,日本電子產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產值增長了5倍,出口增長了15倍。而1985年之后的15年,日本電子產業仍然在增長,但速度變慢了,產值只增長了1.5倍,出口增長放緩,進口穩步上升。在這個階段,日本電子產業從以出口拉動變成了以內需為主。
到2000年時,日本電子產業產值達到26萬億日元的峰值,之后便掉頭向下,整個產業開始萎縮。到2013年,日本電子產業產值只剩下11萬億日元,只有頂峰時的不到一半。并且在這一年,日本電子產業從貿易順差轉為了貿易赤字。
通過梳理這段歷史,可以發現日本電子產業發展有兩個明顯的轉折點。1985年是從快速增長變為慢速增長,而2000年是從增長變為萎縮。所以,關于日本電子產業衰落的原因,1985年的轉折很大程度上是外因造成的,而2000年的轉折應該主要從產業自身找原因。
導致日本電子產業衰落的內在原因有哪些?
第二部分:技術原因
一些日本產業界人士承認,日本電子產業的衰落的確是由內因引起的,主要是經營管理方面出了問題,而日本的技術實力仍然很強大。湯之上隆則指出,正是這個關于“日本技術第一”的神話害了日本。日本電子產業衰落的首要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在技術層面輸給了韓國和中國臺灣的企業。
湯之上隆認為,日本產業界對“技術實力”的看法過于片面了。日本人把技術實力簡單等同于高品質、高性能,但其實技術實力還包括另一個層面,也就是以低成本、短時間進行快速生產的能力。這是日本電子企業的短板,卻是韓國和中國臺灣企業的強項。雙方各有所長,這本來是好事,可以形成產業互補;但日本企業的致命錯誤在于,當1990年代全球半導體產業發生根本變化時,日本企業卻毫無察覺、不知變通。
以存儲芯片為例。在1980年代日本存儲芯片的鼎盛時期,存儲芯片主要是用在大型計算機和電話交換機上,這些設備制造商對存儲芯片的質量有極高的要求。比如,大型計算機要求芯片有25年的質量保障,電話總機也要求至少23年的質量保障。當時美國產的芯片很難達到這樣苛刻的標準,而日本的東芝、日立、三菱、富士通、NEC等一批電子企業,秉持工匠精神不懈努力,終于生產出了符合要求的芯片,并且良品率超過90%,相比之下美國芯片的合格率只有60%~70%。這段成功經驗讓日本企業堅信,必須在技術上追求極限品質和性能,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但是,從1990年代起,芯片的主要應用領域從大型計算機轉向了個人電腦和手機。個人電腦的使用壽命也就是5年左右,手機更短,一般不超過3年。換句話說,市場根本不需要保質25年的芯片了,而需要的是大量質量還過得去的廉價芯片。這時候,贏得市場競爭的關鍵不在于有沒有超高品質,而在于能不能改進工藝、快速降低生產成本。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