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05-17 09:57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全新麗
此次補充三個數據,環境產業上市公司老板從44人調整為47人,新增的三位創始人是:僑銀股份劉少云(湖南邵陽人,1977年生)、龍馬環衛張桂豐(福建龍巖人,1963年生)、聚光科技王健(浙江杭州人,1970年生)。
事情還得從一個月前說起,4月11日,《環境產業上市公司老板都是哪里人》一文在我們公眾號及網站上發布,帶來極大關注,并有各界讀者朋友對我們整理的數據提出補充。為了回應這些關切與幫助,我在上周完成了這篇文章的補遺與勘誤,重點調整了8個數據,并修正了一些細節。
令我不安的是,根據讀者們的線報,補遺之后依然有信息遺漏。所以有了今天這篇文章。
這次補充了三個數據,環境產業上市公司老板從44人調整為47人,新增的三位創始人是:僑銀股份劉少云(湖南邵陽人,1977年生)、龍馬環衛張桂豐(福建龍巖人,1963年生)、聚光科技王健(浙江杭州人,1970年生)。
因此,環境產業里湖南籍民營上市公司企業家從6人變為7人,穩居第一,“環保湘軍”確實很行。浙江籍則從5人變為6人,為第二,安徽籍5人,為第三。福建籍企業家則從兩位變為三位。
從年齡上看,增加一位1963年生人,1963年依然是一座高峰。增加劉少云、王健兩位70后企業家,則使70后變為10人,占比21%。尤其是劉少云,出生于1977年,作為僑銀股份董事長,在環境產業上市公司老板群體里堪稱十分年輕。
與年輕的創始人相對應的是,僑銀股份從環衛行業起步,環衛行業由于各項政府購買政策的出臺以及科技賦能,已從一個“古老”的行業快速成為環境領域一個新興市場。
被稱為“環衛第一股”的僑銀股份,于2020年年末由“僑銀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僑銀城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開啟了“城市大管家”戰略。據當時發布會上劉少云的介紹,僑銀環保的“城市大管家”,是以一個城市的環衛清掃工作為載體,從橫向拓寬產業鏈,實現從環衛保潔、垃圾分類、園林綠化、地下管網、市政道路維護、交通設施管理、公園管理、水體維護、政府物業服務到城市停車等公共空間整體市場化管理服務。
其實仔細看這些上市公司,大都已不再僅限于當初創立之時的業務領域,水領域的、固廢領域的,做環衛的、做園林的,諸位老板很有可能在某個邊界處相逢。
環境產業上市公司老板籍貫及出生年份表(按籍貫首字母排序)
(資料整理:本文作者及E20對外合作中心)
老板、企業家、職業經理人
第一篇發布時就有人提出疑問,國企的企業家怎么沒有,在幫助補充資料的熱心讀者里,也經常有人提到菲達等非民企環境上市公司。
看來大家還是忽略了我特意在標題里強調的“老板”二字。企業家不分民企、國企,但只有民營企業里稱老板才更為恰當。
同時,我寫第一篇時已經說明了,這些環境上市公司有相當一部分已經混改,但寫這篇的初衷在于“人”,所以主要關注它們的創始人以及成立時的企業性質。
但因此我能感受到大家對環境企業家群體的關注。本篇表格中的47位創始人,自然都是優秀的企業家,他們能帶領自己的公司上市,并為產業發展、環境事業的進步貢獻力量。
通常認為,不管國企、民企,企業家都是自己創立的企業。但某些偉大的職業經理人,比如杰克·韋爾奇、張瑞敏,他們不是公司創始人,卻發揮了企業家精神,敢于突破和創新,最終成為了偉大的企業家,激勵無數企業界人士。
所以,竊以為,企業家是創立或者引領一家企業的人,要“打天下”,是公司成敗的最終負責人。環境產業里,知名的國企企業家以前有劉曉光、張虹海,現在有金鐸、周敏、李力等,民企企業家除了表格中的47位上市公司老板,還有很多沒有上市的環境公司的老板。
企業家、職業經理人是企業領導人的兩個代表性群體,兩者的根本區別,我覺得不在于是否創立了企業,而在于是否具有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關心公司大大小小方方面面,比如營銷、產品、技術、融資、戰略、團隊、品牌,法務、人力等等,他不一定直接管理,但他一定關心,因為任何一個部分出問題都可能會影響到公司的生存發展和長遠未來。而職業經理人往往只負責公司的一個部分,除此之外幾乎不用關心,還可能會為了自己的部分而與其他部分的負責人進行資源搶奪,即便是一些作為CEO的職業經理人,如果不具備企業家精神,也依然會采取局部、短期策略。
企業家需要兼顧短期和長期的事,光想短期,企業必定短視,缺乏長期競爭力;光看長期,又容易輸在當下。所以企業家永遠在路上,永遠情懷滿滿、永遠熱淚盈眶。同時,企業家需要創新,需要思考從0到1的突破,職業經理人思考的則是如何讓1,變成1.1,再變成1.2,1.5。
為什么職業經理人是“人”,企業家卻是“家”?竊以為,因為職業經理人只需對自己負責,管好自己即是最大的交待,無論級別多高,有好處時是一人盛名一人享,即使出了什么紕漏也是一人做事一人當。
而企業家則需對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大家子負責,稍有不慎,就殃及池魚,各界賓朋、麾下員工、甚至家人都可能拉出來陪綁。企業家創業失敗重出江湖,第一件事就是要為以前的債務埋單,只有了斷過往恩仇,才具備再次開香堂立碼頭的某種資格。所以,想當老大、做老板,就要做好心理準備,才當得起這一個“家”字。
也正是這個“家”字,才使得企業家具備了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個人魅力,企業家也需要一批真心實意的追隨者。
我們總是會因為企業家實現的商業價值而艷羨不已,但卻不知道他們需要承擔巨大風險,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實現物質財富創造和積累。在環境領域,我們看到了幾十、上百上市公司的企業家,也要知道,還有許多沒能成功上市的公司的企業家,他們也一樣值得敬佩,因為他們擁有同樣的精神內核。與許多其他行業相比,環境領域的企業家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卻生死難料。
而且企業家需要完整豐富的綜合素質,這不是學校能輕易教出來的,一個能獲得眾人擁戴的企業家需要個人修為、管理技巧、行業洞察,三者缺一不可。
傅老師曾經在以往E20商學院CEO特訓班培訓中講過三國里主公與太守的故事,他說,在當時能稱之為主公的有劉備、曹操、袁紹、孫權四人。他把主公這一類人比作當今社會的企業家,太守則是經理人。企業家注定是一個領頭人,他要有企業家格局,要成為中國經濟的脊梁,要成為中國經濟競爭力、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力量。
這些主公確實可以用來比喻企業家。一個企業,在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企業家要吸引人才,靠的是愿景和人格魅力,靠的是說服技巧,他不一定比所有員工都更聰明、更能干。比如諸葛亮比劉備當然更高明,但是劉備三顧茅廬,終于得到最有力的助手。真正的企業家能夠贏得人才的尊重和信任,在成就他人的同時成就自己。
從個人修為和行業洞察這兩點來看,企業家精神真是超越了傳統教育能夠指導的范圍。這需要人生經歷,需要不斷反思,來自知行合一,來自思辨求索的智慧。這里面肯定不光是只懂技術、懂政策就行了,還有哲學,也有人文,有大道理,也有日復一日點滴積累。無法指望學校里教出這樣的能力,也不能說沒有名牌大學學歷或者知名企業工作經歷的人就不能成為好的企業家。
因為以前的工作經歷,以及現在寫這些文章,我對環境產業的企業家們增多了一些了解,他們把年華、創造力、激情都奉獻給了企業,企業是他們一生的事業,也是一生的歸宿。大多數人不能成為企業家,我們每個人都會在創業與打工之間,根據自己的性格、追求、風險偏好找到自己的位置,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該成為一個算計、短視、自私的人。所以,我覺得,即便對于普通人,企業家精神也是一種鼓舞人心的力量,它鼓勵我們去追求夢想,而不是敷衍工作,敷衍自己的人生。
最后:雖然大家的意見我不一定都采納,但各位讀者提出意見、建議時的感覺我非常理解,我對各位也非常感激。本來我寫這些文章就是為了服務各位讀者,寫的過程也都是懷著敬畏之心,我不一定比大家懂得更多,也決不會不懂裝懂,應付各位,我知道多少就是多少。
同一個主題的文章,接連來了兩個續篇也是出乎意料,但請各位理解我不是為了水一篇推送才這么做的。本篇沒有那么嚴肅正經,是因為我把各位讀者都當做我的朋友在聊天,現在你在聽我說這么多,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聽你說這么多。
本文作者:綠茵陳
編輯: 陳偉浩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