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03-01 14:02
來源: E20綠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麗
蔣超在水業戰略論壇上
(2007年4月7日)
文一波在水業戰略論壇上
(2007年4月7日)
許國棟在水業戰略論壇上
(2008年4月2日)
韓小清在水業熱點論壇上
(2010年8月31日)
看著這些照片是不是感覺到了時間的流逝
附表:環境產業的“黃埔軍校”名單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各公司公開信息】
02 離開“軍校”,是敵人還是朋友?
“黃埔軍校”這個名號,最初有點毀譽參半。每個“黃埔軍校”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都是涉及到多個大將的背離,雖然都沒有像開頭提到的兩家公司那樣直接開撕,但背后卻也是一部部江湖恩仇錄。
人際關系就是這樣,在一起的時候當然是柔情蜜意,分手時就是錯綜復雜難以名狀的酸麻癢痛。這些“黃埔軍校”里馳騁江湖的大佬也不例外。
對于公司“叛徒”,大部分大佬一開始大概率是憤怒。有的人的怒火持續比較持久,多年以后提起某個當年的下屬,依然是咬牙切齒,斥責其人品,嘲諷其能力。有的人被時間愈合了傷痕,笑著說一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少部分比較有自省精神的則會說:“不是人家不好,是我沒把人用好。”
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手這件事無論由雙方誰來發起,在各種人際關系里面都屬于正常、正當的一件事。稍有教養的男女都能咬著后槽牙說出“分手亦是朋友”這樣的客氣話出來。
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才高八斗、富可敵國的一些公司老板,鬧分手卻總是鬧得特別難看,眾目睽睽之下恨不得沖上去撒潑打滾、互相撓臉。別急,我說的是別的行業里,比如伊利和牛根生,華為和李一男等著名分手事件。
在我們環境產業,分手還是比較平靜、體面的,雖然未免也是眼里含著淚、心里含著恨,但總算沒有鬧出更大的風波,比較少有公開化的分手事件,有的大佬還能在最后關頭微笑著客氣兩句:“在外面混不下去還回來啊。”這是祝福還是詛咒,得看當事人的心境了。也真有分手后回來的,畢竟人心容易變,世事難預料。
但如果侵犯法律,那就是人情無法彌補的。就像一開始提到的那個“一環保企業‘挖人’侵犯技術秘密被判賠近1億。”
分手當然誰都不爽,特別是一手栽培出心腹大將的老板,前腳剛掏心掏肺,扭臉就人去樓空,心里難免像是插滿了一把把小刀兒,更何況這心腹大將馬上可能變成競爭對手、心腹大患?
但是,還真不應該把出走者視為“叛將”,企業就是企業,畢竟不是軍隊、不是江湖,進進出出都是雙向自由選擇,并不能搞出“三刀六洞”的青幫規矩。出走者當然也沒有必要把自己扮演成伍子胥一夜白頭,對前東家恨之入骨,四處詆毀。該遵守的法律還是應該遵守,其他一切全憑人心。
環境產業幾大“黃埔軍校”的高層人員變動很受行業關注,因為行業小,圈子小,關系更加復雜。分手后能不能還是朋友不好說,但最好別成了敵人,這取決于分手雙方的情商。
03 育人是“軍校”們被忽略的功勞
客觀地說,七大“黃埔軍校”的大佬們都是有容人雅量的,有足夠的胸懷去接納一個成長得比公司快的下屬離隊,奔向另一個遠方。
早期的環境產業以環保工程為核心,這七家公司在不同階段引領行業風騷,作為龍頭企業獲得了主要的市場,因此帶給自己的團隊充分的鍛煉機會,從工程建設到客戶把握。在這些公司里淬煉之后的人員,無疑更適應這個產業。
前面說過,環境產業(之前一直被叫做環保產業)以前并不是一個熱門就業行業,優秀人才是稀缺的,很多人是在具體的工作中得到更大成長。
“黃埔軍校”在客觀上為行業哺育了大批以工程技術為底色的綜合性人才,這些人確實有留在原公司服務至今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出去闖蕩,去別的公司,或者創業,把之前的經驗散播開來。
在過去二三十年的產業發展歷程中,曾經有過幾個創業的熱門時刻,只要具備工程能力,有相應的客戶資源,都可以成為環境領域競爭者。七大公司的管理層、銷售團隊、技術團隊,紛紛離職創業,進一步促成這些公司成為這個行業里的“黃埔軍校”。
目前的環境產業,有知名度與影響力的企業,有很多都是由七大公司的離職者創辦。放眼整個行業的環境公司,它們的高管團隊又有多少人是出自這七家公司?沒有人做過詳細統計,但我覺得50%以上是有的。
編輯: 陳偉浩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