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0-02-03 09:19
來源:
作者: 薛濤
如何在以后改進傳染病信息披露機制,一方面我堅決支持依法處理造謠的人,因為造謠會帶來不必要的社會恐慌;另一方面也請建立對沖機制,也就是也需要依法處理向公眾故意隱瞞和壓制真實信息傳播,造成事情沒有及早得到重視,最終造成造成群眾和社會損失的人。
不能眼睛只盯著傳播信息的人是否造謠,也要盯著是否有人故意隱瞞和壓制真相而造成了社會損失。因為事實證明,不只是謠言造成的恐慌會給社會帶來巨大損失,隱瞞和壓制信息傳播也同樣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僅就這次疫情而言,后者造成的損失反而更大。
最后一個想法,從數據,判斷邏輯和隔離措施三方面判斷,疫情一定會在2月份逐漸消退,從1月23日到今天大約10天,湖北主要城市都已經封城,交通運輸已經停頓,城市變得冷清,連山東,河南,重慶,貴州等地都在封村封路,我朋友就在山東農村老家過年,結果現在出不來,連山東都采取了如此強力的措施。
隔離這個措施非常的有效,疫情大規模傳播的條件已經不再存在,而且已經持續了一個星期以上,那么什么時候到拐點呢?
我上網找了下鐘南山院士的判斷,他是肺炎控制和預防國家專家組的負責人,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1月28日接受新華社記者的獨家采訪時說,“很難確定疫情何時達到頂峰。但我認為在一周或10天左右,它將達到高潮,然后將不會有大規模的增長”鐘說。
1月28日之后的一周就是2月4日(周二),10天就是2月7日(周五)。
另外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的估計是,根據病毒的潛伏期,一般來說兩到三個星期,那么從采取隔離之后,再過兩個星期,疫情肯定有拐角,發病的人數會降下來。
我國是從1月23日開始強力隔離措施,那么這么算也是到2月6日左右,也就是周四前后。
另外目前在網上很火的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他在1月3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時表示拐點會在(封城后)2-4周,如果措施做的到位就是2周,也就是正月15(2月8日)之前,如果措施沒有徹底到位就是4周,也就是2月22日左右。
當我們聽到專家們的觀點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知道他們做出這個判斷的依據和邏輯,他們的判斷邏輯其實是類似的,那就是根據新冠病毒14天的潛伏周期計算,那么在采取強力的封城隔離之后2周,該發病的也都發病了,那么在這之后新增發病人數會從頂峰逐漸回落,當然如果隔離措施做的沒有那么到位,那么拐點就會比2周更長一點。
這個判斷從邏輯上是成立的,下圖是我根據衛健委每天公布的數據制作的,非常明顯的,在1月23日武漢封城開始采取嚴厲措施之后,每天新增確診案例和新增疑似病例從開始的猛增,也就是把前期積壓的病例逐漸確診后,目前單日新增病例的增幅已經明顯放緩,這說明強力隔離措施一定會有效果,會比之前沒有做隔離措施要好。
如果預測準確,那么本周(2月3日—2月9日)新增確診和疑似病例就會從頂峰開始下滑了,當然2月9日全國復工是個考驗,這個問題記者也問了鐘南山等專家組,
回答是這樣的,考慮到從1月23日封城隔離到2月9日已經過了17天,超過了14天潛伏期的時間,該發病的在這期間也已經發病了。
我理解專家們的意思,這17天之中,全國老百姓出門的人數是非常少的,即使有少數因為出門或者家庭聚集性等原因而可能和病患有接觸史的人,那么做好對這些人的追蹤隔離,
同時在復工后工作場所,公共交通工具,購物場所,小區四個地方的隔離工作做好,不會影響疫情的總體回落。參考2003年非典期間,全國做好了工人隔離,嚴控工人外出的工廠大都在正常運轉,并未因為工廠開工而出現大規模疫情爆發。
只要高度警惕做好措施,病毒的傳播就會大大減少。
我們可以做個對比,1月底杭州的新聞發布會,杭州某企業開會,30個人有11人傳染,應該是都沒有戴口罩,大家“赤誠相對”的結果。
而以NHK電視臺的報道為例,1月29日從武漢乘坐包機返回日本的206名日本人中3人被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也就是說,上百人在飛機那么狹小的環境中共同度過了三個半小時時間,也并沒有就人人就感染,甚至有可能這三個人是上飛機前就感染了,在飛機上沒有新增感染,因此相信戴口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見只要戴好口罩,減少外出,避開人員密集區域,各個場合和他人保持距離,對減少病毒傳播是有效的。
不出意外的話,本周到達頂峰后新增就會逐漸下降,也就是此次疫情真正的“高潮期”,就是1月23日—2月23日的一個月時間。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點,也就是一個月內實現從頂峰回落,疫情就將逐漸進入結束的通道,仍然說明我們的疾控體系是強有力的,所需要檢討的,是為什么會反應慢了,以至于我們的疾控體系喪失了早期預警和早期介入能力。
等到了今年第二季度,全國疫情徹底結束后,我們回頭想起這一個月的事件,心情會和現在比有很大的不同。
后記:春節期間的心情基本上由網絡決定,長期呆在室內的日子只是有點單調乏味。如果打開手機看微博,微信,會迅速在海量信息下產生一種“這個世界太操蛋,這個社會太黑暗”的感覺。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