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9-11-21 14:06
來源:
作者: 全新麗
中國水業不乏努力探求的企業家,不乏治學精深的學者,不乏敬業向上的管理者,但缺乏真正意義的、平等交流的戰略平臺?!八畼I沙龍”的出現得到水業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參與,成為一個定期的活動形式,每一期的活動主題,都選擇關聯水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并邀請行業領袖出席。
很快,11月,第二期沙龍又召開了,活動主題是國營大型水務集團的改制和產權改造。這些都是當時行業內關注度最高的話題。
在傅老師組織、號召下,錢易院士,張悅司長,還有楊向平、蔣超、許國棟等企業家都參加過沙龍。以及當時清華大學環境系主任陳吉寧。環境系升級為環境學院都是后來的事。我們有幸在沙龍后跟著傅老師張總,和陳吉寧共進過晚餐。很巧那晚都是女生,他開玩笑說“傅老師你是洪常青啊,都是女兵”。當時我和小謝都覺得這位陳主任氣度非凡,但他成為清華大學校長、環保部部長、北京市市長,這些事就不是我們倆的小腦袋瓜兒能預料到的了。
再往后,中國水網又聯合多位技術專家發起了水業高級技術沙龍,后來沙龍都升級為環境戰略沙龍。到現在已經八十多期了。每期沙龍后都有成果,藍皮書或白皮書。沙龍和會后的這些報告意味著行業里最具思考力的一批人,在一些重要事項上達成了共識,著實的推動了一些事情,比如市場化改革、國企改革、重視污泥問題等。
04
對于E20有機體來說,還有其他非常非常要的組成部分。薛總于2014年加入E20后,凝練了一下E20的基礎業務,提出了3+2+1,3是指研究、論壇、傳播,2是評選和IP,1是指圈層(會員)。還有頗有影響的供水聯盟,2015年之后,又生長出基金、特訓班、綠色工廠以及初放光彩的兩山版塊(戰略創新業務)。
成為這個樣子,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而且有一種精神在。肖瓊說這是商業秘密吧?但我覺得,就是知道了這所有的要素,也無法再復制一個E20出來了。
研究脫胎于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現在是E20研究院,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環境學院都有很好的合作。最早的那份研究報告,來自于港華燃氣的委托。自那以后傅老師以及后來薛總帶領研究團隊,做出了很多有影響力的產業報告。首個年度報告誕生于2004年,傅老師確定了研究方向和總體架構,定位就是為產業服務,而不是虛無空洞的報告。我作為一個小編輯和其他編輯同事參與了報告的撰寫,但報告的主要部分還是依賴于水業政策研究中心的工作。后來報告工作主要由研究小組,肖瓊、小木、曉天他們在鐘博士帶領下來撰寫,我所參與過的就只有一個膜報告了。
現在E20論壇已經是一個品牌,一年大大小小十幾個論壇。從最初的水業戰略論壇,又生發出固廢戰略論壇、水業熱點論壇、固廢熱點論壇、環衛論壇、農水論壇等等。論壇從內容到形式都一步一步進化,幾百位演講嘉賓在這里發出他們的聲音,傳播他們的洞察。論壇的事,我在之前也反復提起過,最近三年來我主要參與了論壇策劃工作。
圈層的雛形是清華系水企業俱樂部,2008年正式更名為“清華環境產業俱樂部”,2012年,更名為"E20環境產業俱樂部"。后來成長為有幾百家企業的E20圈層體系,成員也不只有水企業、環境企業,還有一些金融機構、服務機構,成為一個比較豐富的生態體系,近兩年來因為綠色工廠的推進,還有工業企業加入。
E20的評選從2003年開始——評選的是2003年的企業和事件,推出評選是在2004年2月。評選有客觀數據支撐,也有專家評分,基于業務和品牌,每年都會推出行業里很有公信力的榜單,有水的也有固廢的。其中關注度最高的是年度十大影響力企業評選,它客觀地反應了當年企業的發展情況,當我們事后從比較大的時間尺度看這些入選企業,這幾乎是一部直觀的龍頭環境企業史。其他還有成長性、投資價值、技術、服務等方面的評選,也是風向標式的存在。
最后說一下IP。我覺得這是薛總的創造。
薛總本身就是自帶流量的大V專家,通過文章、演講、授課等成為為數不多的產業KOL,他關注人的發展。在他的支持下,我們幾個人都在網站開了個人專欄。專欄本來是有的,但主要是專家、個別企業家,以及一些重視思想傳播的政府官員。我寫的一些跟環境有關的東西,主要就發在中國水網專欄和這個公眾號里了。和環境相關的,他一般都會熱情轉發、鼓勵。
只寫文章畢竟還是單薄的,他對研究院同事的IP化,是全方位的,包括論壇、會議,同專家的立體聯系等。但這也是順勢而為,根據同事們自己的資質來的。研究院現在分水和固廢兩個小組,媛媛、潘功主要負責。
其他的IP還有主編谷林,供水聯盟秘書長劉保宏,負責數據評選的安志霞。肖瓊不用說了,是我們的網絡紅人、研究專家。
說到人,再多說幾句。
我們的老朋友湯浩,2004年來公司后,一直是商務板塊的中流砥柱,現在是公司高級合伙人。他有個響當當的綽號“湯百萬”。我以為是說他身價百萬(在北四環房價6000元以內的年代,身價百萬是了不起的),他自己解釋是第一個達成百萬銷售收入的。
2009年后,梁輝、黃金發、黃倩、暴冬花等同事加入,這些現在都是公司常青藤獎獲得者,沒準兒是十年的呢。李海洋、李曉佳、黎子靖、趙一鳴、田永梅、許健這些也是在5年以上了,不過我2015年回來后才認識了他們。
還有不同階段一起工作過的李敏、徐艷麗、張瑩、吳誤等……
公司現在也有很多新鮮面孔,有年輕的,也有不那么年輕的,年輕的,李曉佳、張建民、肖明明、楊帆、舒琪、趙凡、張曉娟、毛茂橋……不那么年輕的,立章總、成總……都是多么好的同事。在20年的時候,回眸指點一下,但并不是說以往的就是好的,要回頭去,我們的目的是要前進,一起前進。
薛總是2014年加入的。我認識他比較早了,因為他來E20的論壇發過言。但他認識我應該是在2012年左右,我帶著景輝去拜訪他。去年回顧一些老照片,赫然發現,2007年左右,水網和通用技術咨詢曾一起出游過,他也去了的。但我都不記得了。他肯定也不記得我。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記得活躍分子,或者當時和我們就聯系非常緊密的人。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