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07-06 10:26
來源: E20環境平臺
作者: 薛濤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北京市2011年全市農村污水處理率達40%,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政府投資支持下北京農村污水處理建設雖然發展很快,但北京市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出現了普遍閑置的狀況,陷入“有錢建設、無錢運行”的困境,白白浪費了資金和時間。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指出,回溯政府采購公共服務的決策過程,其實也是有充分的論證,有長期調研,有多項比較,有多位專家參與,有嚴格招標程序的,但所有這些,依然導致了現在“有錢建設,沒錢運營”的結局。針對北京市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陷入“有錢建設、無錢運行”的困境,《給水排水》也發文對北京市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普遍閑置的根本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推薦了生態化的處理技術路線。薛濤認為,該文的評論非常詳細到位,但是還沒有從更高的高度來看待這一問題。
用E20研究院所秉承的市場化觀點來看,面對日益復雜的環境問題,政府其實永遠是不夠專業的,政府在市場技術選擇的適應性、投資效率、后期運營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很難做到專業,也很難依靠精神自律保證決策的效率和準確性。當政府包辦的事情越多,就會有各種各樣大家在事后發現政府計劃不到位的問題出現,而問題的根本其實就是政府面對復雜的環境問題的非專業性。同時,政府投資決策中總是存在一些灰色地帶的、模糊的以及一些爭取更多更大投資的傾向問題。
在PPP專家、首創集團董事長王灝編著的《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理論研究與實踐》中指出,根據公共選擇理論,在公共服務領域最理想的選擇機制是通過競爭市場選擇,把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最直接的途徑就是外包服務合同,使得公共服務提供的機制由等級制向平等的契約制轉變。薛濤認為,實際上,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政府的不專業、政府的手太長、管得事情太多,以及市場機制的缺乏有效,是習李政府為什么要大力推進政府采購公共服務的原因,也是環境市政公共服務界面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政府推動公共服務中,應該借助市場的力量讓市場配置合格的環境服務一級開發商,從建設到運營總體解決問題。由市場的力量來選擇合適的技術集成,綜合考慮從建設到運營中的所有問題。
雖然說在農村領域由于支付體系的不完善,PPP的推行較難。但是未來在支付和融資體系逐步完善的情況下,采用更復雜的PPP模式,是能夠解決包含技術在內的公共服務選擇失效性的唯一途徑。薛濤同時指出,這種途徑也代表了更復雜的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界面,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更復雜的交易結構,以及企業和政府信用體系的建設。
附:
為何北京市“天價”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普遍閑置?
來源:給水排水微信
北京市在政府投資支持下,農村污水處理建設得到迅速發展,但普遍出現閑置、停運等情況。介紹了目前北京市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現狀,針對其閑置和停運原因進行分析和反思,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錯誤的技術路線,在此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提出農村污水“就地生態技術”的處理路線。
-單位水量投資是同期城鎮污水單位水量投資指標的30~35倍
-全國農村污水處理率只有8%
-農村污水處理面臨“建得起、用不起”,甚或“建不起、更用不起”的困境
-低水量長管道的“集中處理”模式,不惜成本追求高水質,不論規模推行MBR
-就地生態技術是解決農村污水的根本出路。
據原建設部2005年組織對全國部分村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96%的村莊沒有排水溝渠和污水處理系統;89%的村莊將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坑邊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內外池塘,無人負責垃圾收集與處理。2014年住建部有關領導稱,全國農村污水處理率只有8%,未處理的農村污水量是城市和縣城污水量的1.5倍,計劃2020年全國農村污水處理率翻番達到20%。據有關預測,2035年全國城鎮化達70%以上,屆時將約有1.4億個家庭的5億人口居住在農村。隨著農村生活的改善,農村污水將成為一個嚴重的水污染源。
北京市在政府投資支持下全市農村污水處理建設雖然發展很快,2011年全市農村污水處理率達40%,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市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出現了普遍閑置的狀況,陷入“有錢建設、無錢運行”的困境,白白浪費了資金和時間,值得我們反思。需要制定全國適合于農村污水的科學治理規劃。
本文將對北京市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普遍閑置的根本原因進行分析,并借鑒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農村污水處理的經驗教訓,建議實施“就地生態技術”路線,并組織環保部、住建部、農業部、衛生部等有關部門統一協調,制定適合于農村污水治理的規劃和相應的管理辦法,防止出現類似北京市這種處理建設投資不見效、白白浪費資金和時間的后果。
1、北京市農村污水治理概況
北京市在政府投資的支持下,全市農村污水處理建設得以迅速發展。例如懷柔區2009年的村、鎮級污水處理能力,可以滿足全區80%的農村人口污水量處理需要。北京市水務局《北京市第一次水務普查公報》資料顯示,2011年全市建成鄉鎮級污水處理廠44座,日處理能力10.16萬m3;村級處理站1007座,日處理污水能力14.3萬m3,兩者合計日處理能力達24.46萬m3,是2010年處理能力的2倍。
2、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陷入“普遍閑置”的困境
2.1、政府積極投資,村鎮無力運行
據2009年7月北京市人大常委執法檢查組的調查報告:因運行費用得不到保障等原因,鄉鎮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轉的情況比較普遍,一些處理設施成了應付檢查的擺設,造成很大的浪費。北京市一位人大代表報告稱:“北京市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處于停運狀態,現在的局面是政府不補貼,農村無力運行”。
2009年海淀區一座日處理能力3000m3的生活污水處理廠,采用傳統生化處理工藝,每年需要運行費用175萬元,現在的狀況是“除了區政府每年投入以外,市政府也將給予補貼”才能運行。而這部分污水量僅占地區總污水量的1/7左右。全國模范鎮房山區長溝鎮,2003年投資500萬元建成的間歇式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設施,建成后直到2009年還沒有投入運行。以懷柔區為例,全區農村有14個鄉鎮284個行政村,農村人口19.5萬人。2005年全區便建設了區、鄉鎮、村和分散點源(主要是餐飲企業)四級污水處理網絡;截至2009年,建成設施的處理能力約占全區污水排放量的80%,預計每年需要的運行維護費用約800萬元。根據規定,區水務局每年根據運行情況向管理單位撥付專項獎勵基金,2008年撥付獎勵基金79.9萬元,占實際需要運行費用的1/10,剩下的缺口,以山區為主的村、鎮和區級政府只能是“有心無力”了。
編輯: 李曉佳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