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濤第一季】第二十七期:從賽諾案例看環境產業三類企業家
本期節目提要:賽諾的創始人吳紅梅董事長在膜領域有三次創業經歷,都創造了知名的企業實體,但都沒有尋求獨立上市。環境領域做企業有三類,一種是賽諾、中科成式的,一種是桑德式的,一種是博天式的,說明企業家實現事業目標有不同路徑。
各位《聽濤》的觀眾,大家好,我是E20的傅濤。
在北京有一個企業叫賽諾,賽諾的創始人吳紅梅董事長一直跟膜有不解之緣。其實大家知道,做環境企業特別不容易,要想做成功需要很長時間的磨煉,跟別的互聯網行業,別的行業,不太一樣。
我今天想講的話題是從膜的角度出發,以吳總的案例,我們再看看環境企業,如何看待技術的方向。
不一樣的創業歷程
吳紅梅老總是個比較特殊的案例,她除了有擔當有責任有夢想之外,是很有智慧的女性。在創辦賽諾之前也創辦過幾個公司,據她自己介紹,其實在中國也做過一些膜的企業的技術研發和孵化,培育了中國早期的膜的企業。她在美國,1996年,借了美國usfileter重組的時機,去創辦過一個美國CNC公司,就是專門做膜的。其實就是在把美國壟斷了這個膜的技術,形成了一個自己的服務體系。
2000年之后,她把帶到美國的技術準備引入到國內,跟國內的一個央企,創辦了合資公司,現在發展成了中國最有名的膜的生產基地之一。
2002年,吳紅梅牽頭創辦了中國CNC,這個公司成立之初就受到了行業的關注,更多的被關注是因為它在2005年賣給了世界500強之一的西門子。吳總其實在原來的堅實的膜的關注之上,創辦了CNC,她其實沒有把CNC做成一個上市公司,她選擇了把CNC并入到一個世界500強的西門子公司。并且在西門子公司里,繼續得到了西門子的培訓、提升,又待了四年,2009年離開了西門子,兩年之后重新創業。
重新創業創辦了大家后來熟知的賽諾水務,賽諾水務同樣是一個致力于膜處理的、面向國際市場的、很有影響的一個膜的處理公司。其實賽諾公司當時也是我們E20的核心會員,它的很多高管團隊,包括吳總,跟我們有非常深的關系,其實也考慮過沖擊資本市場,但實際上這個公司只是2011年創辦,在2016年的時候,其實有一個商業的機會,選擇了跟一個民營上市公司天壕進行了重構,把它作價八億多的估值,100%的股權裝入了上市公司。
吳紅梅吳總的創業歷史來看,她不像別的企業,她一直在膜行業做工作,一直做的是膜的國際性的國際市場,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到技術服務,連續創辦了三個主體,都沒有做到上市。
三類企業家
今天想借這個時間講,其實做一個企業未必要把自己的公司做到獨立上市才是目標,其實吳總幾次賣了自己的公司,做法跟一般的企業家不太相同。
跟她一樣做法的還有另外一個著名的企業家就是胡曉勇,胡總也是我特別敬佩的一個有戰略思考的企業家,他是從創辦中科成,到中科成并入到北控水務,成了北控水務最核心的一個支撐。實際上北控水務并購了中科成以后真正有了我們行業的龍頭地位,因此胡總也才能功成身退,不僅在資本市場取得了非常高的信譽,也在環保市場有很好的發展,同時積累了自己大量的產業資金,能夠再次創業,他在北控大旗之下又做了二次、三次的創業。
其實我們的企業,我一直戲稱我們企業分三類,成功的企業看到上市后的三類。一種是文一波那樣的企業,為環保無止境的,幾十年創辦的企業,從不放棄,一直在奔跑,達到一個目標就調到另外一個目標。但是這種在我們環境產業突飛猛進發展的黃金時期,其實文一波詮釋了這種企業家的執著。但是碰到金融危機,碰到相應的政策性調整會產生一定的沖擊。文總的沖擊是很大的,他一直到上市,掛牌,很高市值,他還是保持著那個桑德系兩個上市公司的絕對控股權,但這種成功需要20-30年。
第二類企業,我老說像博天的這種趙笠鈞,他更開放,他的創業時間短。雖然看上去博天也有20多年的歷史,實際上,趙總在汶川地震以后,真正創業,把博天改組成了民營公司,他作為大股東。2008年到2017年進入資本市場,只有9年的時間,但他更開放,他實際上引入了大量的有水平的戰略投資人,他對股權是更開放的,所以他的速度會更快,但他上市以后他對股權的控制力也是比較低的。
第三類企業家其實就是像胡曉勇、吳紅梅這樣的企業家,其實他做的企業未必要做到以自己為核心、以自己為實際控制人做到上市的終點。我覺得他們在合適的時候,做企業就像做接力棒一樣,把它在自己最適合的一段,自己持有著,當自己不適合的一段,把它交給了500強的企業也好,民營企業也好,或者外資,國企也好。它有一個交棒的過程。
我相信環保的事業都有一個像長征一樣非常長遠的偉大事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自己的特質之上,發揮所長就會對行業做出一些貢獻,但是我沒有評價,我不說這三種的利弊好壞,都是各有各的長處。其實本質上講,我只是說企業家創業為自己的事業去努力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徑,大家可能從這三個案例中能得到一些啟發和思考。
謝謝大家。
欄目簡介:
《聽濤》: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
以個人視角來敘述環境產業里的主流企業,評價企業領袖人物,講述企業發展故事,梳理產業脈絡,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4月13日起首播,每期時長10分鐘左右;
后期還將推出關于環境產業發展歷程、趨勢的系統內容,以及對當下熱點話題的深度剖析。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
相關視頻
-
國內首條穩定運行的可回收物自動化分揀系統2020-10-28 播放:6133
-
視頻: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考察評論寧波垃圾分類和循環園2020-11-02 播放:5914
-
【聽濤第一季】第二十六期:從北控并購歷史看民企“抱大腿”路徑2020-11-09 播放:9187
-
【聽濤第一季】第二十七期:從賽諾案例看環境產業三類企業家2020-11-09 播放:8917
-
【聽濤第一季】第二十八期:從浦華到啟迪環境,長征路更寬2020-11-09 播放:10846
-
【易周刊】第十七期 注冊制下環境企業的上市良機2020-11-11 播放:12040
本期節目提要:賽諾的創始人吳紅梅董事長在膜領域有三次創業經歷,都創造了知名的企業實體,但都沒有尋求獨立上市。環境領域做企業有三類,一種是賽諾、中科成式的,一種是桑德式的,一種是博天式的,說明企業家實現事業目標有不同路徑。
各位《聽濤》的觀眾,大家好,我是E20的傅濤。
在北京有一個企業叫賽諾,賽諾的創始人吳紅梅董事長一直跟膜有不解之緣。其實大家知道,做環境企業特別不容易,要想做成功需要很長時間的磨煉,跟別的互聯網行業,別的行業,不太一樣。
我今天想講的話題是從膜的角度出發,以吳總的案例,我們再看看環境企業,如何看待技術的方向。
不一樣的創業歷程
吳紅梅老總是個比較特殊的案例,她除了有擔當有責任有夢想之外,是很有智慧的女性。在創辦賽諾之前也創辦過幾個公司,據她自己介紹,其實在中國也做過一些膜的企業的技術研發和孵化,培育了中國早期的膜的企業。她在美國,1996年,借了美國usfileter重組的時機,去創辦過一個美國CNC公司,就是專門做膜的。其實就是在把美國壟斷了這個膜的技術,形成了一個自己的服務體系。
2000年之后,她把帶到美國的技術準備引入到國內,跟國內的一個央企,創辦了合資公司,現在發展成了中國最有名的膜的生產基地之一。
2002年,吳紅梅牽頭創辦了中國CNC,這個公司成立之初就受到了行業的關注,更多的被關注是因為它在2005年賣給了世界500強之一的西門子。吳總其實在原來的堅實的膜的關注之上,創辦了CNC,她其實沒有把CNC做成一個上市公司,她選擇了把CNC并入到一個世界500強的西門子公司。并且在西門子公司里,繼續得到了西門子的培訓、提升,又待了四年,2009年離開了西門子,兩年之后重新創業。
重新創業創辦了大家后來熟知的賽諾水務,賽諾水務同樣是一個致力于膜處理的、面向國際市場的、很有影響的一個膜的處理公司。其實賽諾公司當時也是我們E20的核心會員,它的很多高管團隊,包括吳總,跟我們有非常深的關系,其實也考慮過沖擊資本市場,但實際上這個公司只是2011年創辦,在2016年的時候,其實有一個商業的機會,選擇了跟一個民營上市公司天壕進行了重構,把它作價八億多的估值,100%的股權裝入了上市公司。
吳紅梅吳總的創業歷史來看,她不像別的企業,她一直在膜行業做工作,一直做的是膜的國際性的國際市場,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到技術服務,連續創辦了三個主體,都沒有做到上市。
三類企業家
今天想借這個時間講,其實做一個企業未必要把自己的公司做到獨立上市才是目標,其實吳總幾次賣了自己的公司,做法跟一般的企業家不太相同。
跟她一樣做法的還有另外一個著名的企業家就是胡曉勇,胡總也是我特別敬佩的一個有戰略思考的企業家,他是從創辦中科成,到中科成并入到北控水務,成了北控水務最核心的一個支撐。實際上北控水務并購了中科成以后真正有了我們行業的龍頭地位,因此胡總也才能功成身退,不僅在資本市場取得了非常高的信譽,也在環保市場有很好的發展,同時積累了自己大量的產業資金,能夠再次創業,他在北控大旗之下又做了二次、三次的創業。
其實我們的企業,我一直戲稱我們企業分三類,成功的企業看到上市后的三類。一種是文一波那樣的企業,為環保無止境的,幾十年創辦的企業,從不放棄,一直在奔跑,達到一個目標就調到另外一個目標。但是這種在我們環境產業突飛猛進發展的黃金時期,其實文一波詮釋了這種企業家的執著。但是碰到金融危機,碰到相應的政策性調整會產生一定的沖擊。文總的沖擊是很大的,他一直到上市,掛牌,很高市值,他還是保持著那個桑德系兩個上市公司的絕對控股權,但這種成功需要20-30年。
第二類企業,我老說像博天的這種趙笠鈞,他更開放,他的創業時間短。雖然看上去博天也有20多年的歷史,實際上,趙總在汶川地震以后,真正創業,把博天改組成了民營公司,他作為大股東。2008年到2017年進入資本市場,只有9年的時間,但他更開放,他實際上引入了大量的有水平的戰略投資人,他對股權是更開放的,所以他的速度會更快,但他上市以后他對股權的控制力也是比較低的。
第三類企業家其實就是像胡曉勇、吳紅梅這樣的企業家,其實他做的企業未必要做到以自己為核心、以自己為實際控制人做到上市的終點。我覺得他們在合適的時候,做企業就像做接力棒一樣,把它在自己最適合的一段,自己持有著,當自己不適合的一段,把它交給了500強的企業也好,民營企業也好,或者外資,國企也好。它有一個交棒的過程。
我相信環保的事業都有一個像長征一樣非常長遠的偉大事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自己的特質之上,發揮所長就會對行業做出一些貢獻,但是我沒有評價,我不說這三種的利弊好壞,都是各有各的長處。其實本質上講,我只是說企業家創業為自己的事業去努力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徑,大家可能從這三個案例中能得到一些啟發和思考。
謝謝大家。
欄目簡介:
《聽濤》:E20環境平臺首檔視頻欄目。
以個人視角來敘述環境產業里的主流企業,評價企業領袖人物,講述企業發展故事,梳理產業脈絡,揭示發展規律,啟發產業同行。
主講人:傅濤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兩山經濟》、《環境產業導論》作者。
欄目定位及形式:知識類視頻節目
4月13日起首播,每期時長10分鐘左右;
后期還將推出關于環境產業發展歷程、趨勢的系統內容,以及對當下熱點話題的深度剖析。
傅濤親自講述,依托E20環境平臺20年來和環境產業的同行發展,及其本人20年來的深入研究及實踐,無論是宏觀政策還是微觀企業,無論是公開資料還是私人交往,均信手拈來,并融入自己獨特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