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業發展的技術趨勢
論文類型 | 政策與市場 | 發表日期 | 2008-07-01 |
來源 | 中國水網 | ||
作者 | 傅濤 | ||
關鍵詞 | 城市水業 技術趨勢 | ||
摘要 | 伴隨著改革的深入,城市水業的技術服務、投資、運營環節先后進入市場。因此,10年來城市水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革,從2000年以前技術引導時代,到2005年前的資本拉動時代,再到2005年以后的產業服務時代。技術能力則從獨領風騷,到一度旁落,到近年的東山再起,與資本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一起,成為投資企業的三大核心競爭能力之一。2007年城市水業技術論壇的成功召開,演繹和驗證了這一轉變。 |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傅 濤
(根據作者在2007年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的總結發言整理)
伴隨著改革的深入,城市水業的技術服務、投資、運營環節先后進入市場。因此,10年來城市水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革,從2000年以前技術引導時代,到2005年前的資本拉動時代,再到2005年以后的產業服務時代。技術能力則從獨領風騷,到一度旁落,到近年的東山再起,與資本能力和運營管理能力一起,成為投資企業的三大核心競爭能力之一。2007年城市水業技術論壇的成功召開,演繹和驗證了這一轉變。
一、城市水業技術發展的主要背景
要理解下一個十年的城市水業技術趨勢,需要首先把握一下行業發展的五個與技術發展有關的背景。
一是中國的水環境問題。水污染問題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威脅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開始威脅到部分城市的飲水安全,水環境問題已經從環境問題上升為公共安全問題。因此,環境問題,尤其是水環境問題已經提升到了國務院的戰略高度,這是城市水業技術發展面臨的第一個基本的背景。
第二個重要的社會背景是國家對飲用水安全問題的關注。在關注飲水安全的背景之下,2007年7月新的飲用水標準開始實施,中國向國際上、向公眾、向老百姓承諾了一個高水平的水質標準。雖然這個水質標準還有許多執行的問題,比如,自來水普遍有自檢自測的水質檢測體系影響了水質檢測的科學性,國家給出了五年的寬限期。但是,這個標準體系已經發出,新的水質標準將促成城市政府和企業都將開始真正認真關注技術環節,不僅是關注建設、投資,而且關注運營、關注管網,關注一系列技術的系統性。
第三個背景是城市水業的改革背景。城市水業處在改革之中,新的服務關系正在逐步建立。現在污水領域的新增項目里面,大部分都引入了市場機制,或者說投資主體在發生變化,供水領域的改革已經波及到了超過30%的自來水公司,而且這個比例在逐年增加。運營服務主體的變化,市場機制的引用,使水業設施絕大部分將由市場主體來進行服務,這是行業的主要趨勢。在這個背景之下,很多規則在改變。原來的粗放性的建設、運營的方式開始改變,在日益認真、到位的政府運營管理背景下,社會運營服務者開始關注細節了,不僅要將設施建設好,而且要控制運營成本,還要可靠穩定,要質量達標。政府監管因為市場主體的進入也變得嚴肅了,原來政府監管自己的自來水公司獲污水處理廠的時候,是自己監管自己,很多檢測部門都設在了自己的公司里,監管體系是表面上硬,實際上很軟的監管,行業內普遍對監管不是很認真。
第四是管理環節的精細化。因為傳統的體制所附帶的很多蒙蒙朧朧的面紗,逐步會因為體制的改變而摘掉,國家在執行對市場運營主體的監管時,會逐漸認真起來的,所以我想應該有一種前瞻的眼光來看待運營管理細節。這種改變也包括一些運營管理的核心內部環節。如,因為原水費的增加,使漏損的經濟比重會逐漸加大,優化管網管理城為實際的經濟動機。另外物權法的發布,老百姓產權意識的增強,使水設施建設的土地成本,在投資里的比重會越來越大。這些社會性的因素促使行業要在建設和管理更加地精細化。
第五個背景是技術的進步。生物技術和材料技術的不斷進步,已經使水業的技術突破成為一種可能。因為以膜技術為代表的技術發展,使設施進一步小型化,促使了水業設施的經濟性規模的尺度在變小。如,原來的以土木工程為核心的技術條件下,可能具有一定規模的10萬噸/日以上的水廠規模是最經濟的,現在由于膜技術等的發展,經濟規模改變為2萬噸/日,甚至更小。技術經濟上所孕育的這種本質變化,是很重要的背景。
在這五個背景之下有以下幾個趨勢值得關注。
二、工藝技術的升級
首先是關于工藝技術升級的問題。也就是低壓膜能不能一定程度地取代大型市政供水的沙濾濾池。8月3日晚我們召開了第9次技術沙龍,專門討論了膜技術在市政供水領域的應用。王同春博士有一句話讓人印象很深,他說一百年以前,砂濾池的出現,主導了幾乎一百年的城市供水工藝,現在,一百年以后,低壓膜技術濾池(超濾膜或微濾膜),能不能引導一種新的供水行業工藝的變革?
有一點重要的討論,是不是膜技術的發展,會讓城市水業從原來的工程化為主導向設備化、向產業化過渡,也就是說有越來越多的工藝單元,由原來的工程單元轉變成一個設備單元,因為設備和工程在生產方式上有本質的區別,設備化是產業化的標志之一。產業化有幾個基本的含義,一個是產品的標準化,生產的連續化和批量化。設備化會有效地促進產業化地的轉變。工程化以人力成本為核心,設備化以材料成本為核心。工程化的成本壓縮空間極其有限,而設備化隨著標準化的推進、規模的擴大、科技的進步,成本空間很大。這也就是實現產業化的思路,如果沒有產業化,就很難在生產環節形成批量和規模,大規模降低成本,形成規范化服務,形成穩定的質量控制。
中國的城市水業,市政供水也好,市政污水也好,有沒有可能在越來越多的環節逐步的實現設備化和產業化,這是一個關于技術進步的戰略性話題。如果能夠將更多的環節納入到產業化的范圍內,就能形成批量,降低成本;如果能夠大規模地降低成本,也就能夠更好地取代工程環節,這兩者是相互關聯的。
膜產品本質上就是塑料產品,塑料本身不值錢,因為加工它顯得非常非常的昂貴,可能是因為批量沒有上去;但是,砂濾池,實質是砂子,這兩個東西都不值錢,但是這場“塑料與砂子”的斗爭,實際上兩條路線的交鋒,一個標志著工業化,一個標志著工程化。
三、水業產業鏈的延長
2007水業高級技術論壇,已經從原來的以工藝技術為核心,明顯的發展到了以技術體系的整體為對象,擴展到了整個系統的范圍。內容上增加了管網的運營、減漏,污泥處理處置等,這些技術領域可能不是原來的技術主流,但現在成為了最熱點的探討話題。
從論壇的內容上我們看到,城市水業的鏈條不斷的延長。從工藝環節上看,以傳統水處理工藝環節為核心,越來越重視預處理和深度處理環節。從系統環節上看,現在不僅關注水處理廠,還要關注管網,關注源水,關注末端服務,關注點漸漸在延長。從水作為物質的流向上講,現在更多的領域也進入到了水業技術的視野,比如再生水環節、污泥處理處置環節等,在十年以前,原來傳統工藝認為非主流的東西,現在成為最熱點的話題。
另外,從時間歷程上水業也在延長,以前我們只關注建設環節,現在開始關注不僅是建設環節,還有運營環節。曾經有一個投資集團的老總說他們的設計院比傳統市政設計院有優勢,因為他在設計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工程建設的優化,還要考慮運營環節,考慮人員的成本是多少,耗材的采購,管理是否方便,而傳統設計院因為不管運營,可能會忽略運營環節,只是考慮在建設過程中的工藝優化和成本控制。這就昭示出一個發展的方向,就是以后的技術設計,是一個全過程系統,不僅僅是一個建設環節的,還有運營環節的,甚至還要到水設施的拆除環節,也就是所謂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綜合成本和效益。
從全生命周期的成效來評介和看待一個項目,而不是單單的考慮建設這一個環節,也是水業技術發展很重要的趨勢。
四、技術目標的綜合性
另一個趨勢就是技術目標的綜合性。技術論壇上許多發言都帶有明確的技術目標,比如說以節能目標探討工藝技術進步,這是來自于國家節能減排戰略的一種思考。
水業技術的發展目標,也經歷了一個發展歷程,最早的目標可能是感官達到基本的要求,供水上一般我們只關心濁度,后來發展形成了水質的系列標準,現在又開始關注節能降耗的問題,開始關心經濟和成本的問題,也關心一些運營的穩定性、可操作性和方便性等問題。
我們看出,在進行技術比較的時候,綜合性的目標已經逐漸比單一目標以后更有市場,單一技術目標的時代逐漸終結。例如,某一個技術可能很節能,但是單純的節能不見得一定是優的,就是說你還得考慮經濟、穩定、便利等其他方面。因為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人,或者一個良性發展的產業來說,不會被一個單獨的目標所左右,只有搞“運動”性的突擊的時候才會強調單目標。
目標的綜合性,要求做專題研究和討論的時候,技術路線的選擇要考慮系統性,具體來講,不僅考慮單元最優,還要考慮其它環節的優劣,要考慮對社會的影響,對環境的影響。某種程度上講,犧牲單一環節的“最好”,追求“次好”,而實現整個體系的最優,可能更加符合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也是水業技術研究的一個方向。
五、促進產業化是技術論壇的目標
如果說水業戰略沙龍和戰略論壇關注的是市場化,那么技術沙龍和技術論壇關心的是水業的產業化問題。產業化是一個市場化的基礎,市場化又能夠促進產業化的發展。清華大學環境系和中國水網一共辦了19次戰略沙龍和5屆的戰略論壇,有效地推動了行業的市場化改革。技術論壇也將會成為推動水業技術進步,推動水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平臺,希望大家利用這個平臺,共同促進水業產業化的發展,共同為水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中國水網)
相關推薦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