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及英國濱水城市設計理念的考察與思考
劉貴利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100044)
摘 要:通過對西歐及英國濱水城市設計理念的考察,發現與我國的設計理念在城市空間結構、開發模式、改造計劃、空間協調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在一些設計手法上值得我國借鑒。
關鍵詞:西歐 英國 濱水城市 設計理念
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of Waterside City Design Idea in Western Europe and Britain
Liu Guili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Beijing,100044)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waterside city design idea in Western Europe and Britain, compare with our country, they have discrepancy in urban special structure, developing model, improve project, spatial coordination. Our country should use the experience of design practice for reference.
Key word:Western Europe Britain Waterside city Design idea
作為生態敏感地帶,濱水地區的利用價值很高,開發投入的成本也很高,不能簡單處理和盲目開發,應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合理化發展模式。除了科學利用原則之外,還要因地制宜,個案處理。西歐及英國對濱水城市及濱水地區十分重視,開發利用的方式也表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對我國也有一些值得借鑒之處。總體而言,歐洲與中國濱水城市地區的差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濱水城市空間結構和開發模式比較
1.1濱水城市空間結構上的差異
歐洲濱水城市空間結構與中國不同之處主要在于:設計理念、用地布局、人流和車流組織等內容上。
1.1.1理念上的區別
歐洲濱水城市大都是由內及外,軸線發展。形成濱水和垂江“多十字型”的多功能濱水空間發展構架。橫向發展軸為濱水發展帶,縱向發展軸沿不同的商務區、商貿區、旅游區、辦公區和居住生活區布局。歐洲濱水城市多強調水環境的生態保護和人文關懷(例如:城市居民的親水性),這主要體現在水鳥族與城市環境的共存特征上。而我國濱水城市多集聚工業生產區、倉儲區和商貿區,生產和生活污水直接或初級處理后向水環境直接排放,污染比較嚴重。
生態和人文關懷的設計理念在英國的海濱城市布賴頓(Brighton and Hove)體現的尤為顯著。自然的堤岸、良好的海岸通達性以及碼頭娛樂中心不僅為居民塑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促進了地區經濟,增加了就業崗位,而且為居民與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對話平臺。
布賴頓碼頭區歇息的水鳥
少城市地表徑流水量,歐洲濱水城市采取了下滲程度較高的地面材料,既親近自然,又保護街區,例如比利時布魯日和布魯塞爾以比較自然形態的石材作為機動車路材,提高了地表水的下滲程度,減少了地表徑流量,改善了地表排水環境。
比利時皇宮前廣場機動車路面
公共空間的設計,突出以下特征:保證社會聚合空間,規劃社會交流的林蔭道,提供促進文化交流的場所,保障任何人的自由出入(包括弱勢群體出入的通道),無特定邊界,保持多樣性和獨特性,定期發展趨勢分析,并盡量考慮經濟回報。
1.1.2布局上的區別
歐洲濱水城市在水運鼎盛時代也遺留了少量的工廠、電廠和貨運碼頭區,但隨著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濱水地帶基本達到用地職能轉換的高峰期,城市濱水地區過去均是產業用地,現絕大多數改作或正在改作公共空間。法國巴黎的塞納河段日益展現出豐富的現代建筑及橋梁藝術長廊,德國科隆作為萊茵河流域的文化中心,展現出眾多中世紀的教堂、哥特式市政廳以及大片的公園和林地。法蘭克福位于萊茵河支流美因河下游兩岸,不斷更新著兩岸傳統的碼頭區。而我國許多缺水城市正在中心區造湖攬景,可見,城市濱水地區的規劃和設計正在成為我國及世界各地濱水城市開發建設的重點,我國濱水地區城市設計水平亟待提高。
萊茵河畔的公共空間(科隆)
對于由于歷史的原因,沿河兩岸形成的混雜的土地使用現狀。阻礙了公共活動的開展,難以形成與水體有機聯系的濱河景觀區,為此對于沿河的土地使用狀況歐洲規劃部門根據不同的現狀進行不同的改造和調整。總體講,在濱水地區的用地調整中,主要是把沿河的廢棄用地改為林地、綠地、服務性設施用地和高質量的城市居住生活用地,對于廢棄建筑則根據保存和利用價值確定保留、拆除或改善,最大程度上提高綠地率和沿河的整體環境質量。科隆在萊茵河水體的沿線盡量創造一些濱河公園用地,與水體有機的結合,增加濱河地區的休閑、游憩和娛樂的綜合功能,吸引人流、保持濱水地區的活力。
歐洲濱水區用地的處理形式比較豐富,以項目帶動而不是以綠地簡單化填充做處理,濱水的一些建筑也根據利用價值而保留下來,土地利用率很高。
阿姆斯特丹內河沿岸一耦
1.1.3和車流組織上的區別
歐洲濱水河道設計基本結合河段的實際狀況,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點、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碼頭有機的結合組織起來,盡量提高河岸景觀的原生性和不同交通方式的通達程度,加強水體與周邊的綠地、服務性設施之間的聯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科隆萊茵河一個港區的設計中,對于新開發的公共項目,首先研究的是交通的方便程度,例如到教堂步行不超過15分鐘,到購物中心或市中心不超過10分鐘,并規劃設計五個步行口,四個機動車出入口,方便的公交系統,以此加強居民活動的方便性。西歐一些城市用地緊張,在沿河的辦公區多將沿岸用地規劃為停車場地,十分擁擠,不利于環境保護和景觀體現,在我國是不可取的。
1.2城市開發模式上的差異
歐洲濱水城市開發模式與中國不同之處表現在開發程序、開發限制、開發權限等方面。
1.2.1程序上的區別
從立項到實施整個過程都注重民眾的參與。尤其是方案階段在專門的地點展示開發內容,廣泛搜集修改意見。規劃人員在城市中的作用很大,規劃的協調作用決定了規劃過程的重要性,規劃的成果即多角色協調的結果。
1.2.2限制上的區別
專門的限建區,包括綠地、農地、林地和自然保護區。土地的珍惜原則體現在土地的高效率利用上,不僅指經濟效益,而是更多的關注社會和環境效益。法蘭克福美因河畔的綠化帶經1996年執政黨確立綠化區以來,是不能占用的,也就是開發禁區。因此,沿河可利用的土地不多,只能利用原有的用地進行重建或更新,這樣的用地大概有61%,主要包括美軍遺留的軍事基地、火車站、企業、商業等遷留基地。原有用地的置換和改造比可供新開發的用地余地大的多。這方面為我國高度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迅速擴張和大面積占地敲響了警鐘。 2濱水地區保護、更新和改造計劃 由于歐洲發展歷史和發展階段與中國不同,歐洲濱水地區不同地段也面臨著保護、更新和改造。 2.1歐洲濱水地區的保護 3濱水地區與內陸區域空間協調 濱水景觀不是注重一條線的景觀,而是重視沿岸與進深的關聯,挖掘更深層次的內涵,新老建筑的融合力求和諧。沿岸建筑高度和立面的控制比較嚴格,細部的處理也關注周邊環境,并遵守從岸邊向內陸延續性的準則。處理方式上因地制宜,塞納河交通使用較多,方便車行及建筑物之間的流通,而萊茵河則注重公共空間的挖掘。 歐洲濱水地區的設計更強調面狀的開發,以整體帶動,突出局部特色,將水平和縱深功能相結合,基本能反映出城市的社會需求和社會服務程度。 英國海濱城市布賴頓 濱水的歷史城區,歐洲的規劃理念是不搞假古董,新建筑有新派風格,舊建筑有歷史遺存風貌,這種反差較大的結合反而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4濱水地區景觀設計 西歐城市河湖的功能總的定位為:城市河湖水系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滯蓄、排泄洪水、工農業供水和城市景觀、旅游娛樂等多種功能,是宜居環境的重要標志。沿岸的眾多有歷史、文化和景觀意義的古跡、公園、場館,均開發為旅游娛樂功能。濱水地區景觀設計,在確定其總體功能定位基礎上考慮土地使用功能是否恰當與調整的可能,進而改善相關河道與道路的關系,擴大濱水地區的綠化系統,確定其景觀的布局方式,充分發揮城市河湖沿岸的環境優勢,西歐大多數城市中心區和歷史城區的沿河段對景觀設計的總體構思是盡可能多的擴大沿河綠地用地,形成連續性綠化帶,用綠色來勾畫古城的輪廓,延續城市文脈。在綠化種類上,發展豐富的、多層次的綠化體系,綠化系統中采用樹、花、草并茂,并以樹為主的原則,增強濱水綠化空間的層次感,使完整連續的濱水綠帶既有統一的整體面貌,又有層次分明,富有變化的節奏感,增強濱水空間的視覺效果。
塞納河沿岸改造規劃公共展示廳(巴黎)
1.2.3權限上的區別
多以招標的形式選定開發方,并嚴格按規劃開發控制。整體上則依靠政府完成,德國沿河的幾座城市聯合成立一個委員會,對萊茵河和美因河兩岸項目的更新和利用共同進行研究,包括對居民生活居住的調整、整體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建議,依據這些研究成果提出“生活居住在河邊”的宗旨。具體的項目包括:(1)老港口的改造:由轉運港口改為公共空間;(2)一些歷史建筑的保留:內部空間經整理后再利用為公共建筑;(3)形成一部分休閑區:以綠地為主形成休閑的沿河岸線或公園;(4)原屠宰場改造:經過重建形成居住區;(5)工業時代的廠房:改造為文化交流場所,如博物館、藝術館或文化館等;(6)局部交通的截流:限制機動車,保證休閑空間;(7)防洪設施的改造:由防洪墻改為節制閘,提高觀賞性。在組織流程上參見下圖。
倫敦圣詹姆士公園
歐洲濱水地區的保護主要是指對自然海(河)岸的盡量保留。無論是英國的泰晤士河,法國的塞納河,還是德國的萊茵河和美因河以及一些支流都在大部分岸段盡力的保留自然堤岸,有水生草被、碎石和水生灌叢,公園區的濱水環境更是以原生環境為主。保留原生環境有助于保障水生生物的棲息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特征。就人與自然的融合方面相比而言,西歐的一些濱水區比我國顯得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2.2歐洲濱水地區的更新
歐洲濱水地區的更新主要是對歷史遺留項目的功能或形式更新,新建筑的建設也強調與老建筑對比統一和協調統一的展現;例如科隆的一些港灣項目的處理就保留了一些倉儲建筑,經改造后,功能調整為巧克力博物館。
2.3歐洲濱水地區的改造
歐洲濱水地區的改造是指用地布局和交通組織的改造,更多的規劃重視角度在于就業問題、生活質量問題和建筑藝術形象等問題上。
法蘭克福西港改造前
法蘭克福西港改造后
萊茵河兩岸及過渡空間處理模型(法蘭克福)
布賴頓自然態碎石海岸
城市生活、居住和休閑區設置了一些觀景臺,水邊的親水步道、平臺、橋頭、濱水建筑物等,都可以供游人欣賞水面景色。其中既有靜態觀景點(如平臺、親水步道等),又有動態觀景點(如人、車、船等)。同時還可分為高層次、中層次、低層次觀景點,相互穿插,給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觀景場所,產生人景交融的濱水景觀,許多河流都安排了游河碼頭和旅游線路,濱水夜景的處理不十分張揚。
我國在濱水地區景觀的設計和序列組織中,通常分區明確,突出自然風光帶、歷史風光帶、生態風光帶、人文風光帶的主題,突出不同主題特征和功能特色,形成具體的景觀環境,使人得到不斷變化的空間感受。而歐洲濱水區由于現狀利用程度較高,更新改造中明確的功能分區十分困難,邊界也比較模糊或呈現交錯過渡特征。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