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法處理工業循環水中生物粘泥的研究
蘇 騰, 陳中興
(華東理工大學 環境工程系, 上海 200237)
摘 要:以3種具有較好處理能力的酶為主要組分,用均勻設計法進行了配方研究并制成酶處理劑,運用生物粘泥快速培養法在模擬循環水系統中對藥劑性能進行評定和驗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試驗證明,酶處理是一種綠色、能有效控制循環冷卻水系統中生物粘泥的方式。?
關鍵詞:酶處理;工業循環水;生物粘泥;均勻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9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602(2002)08-0005-04
Study on Enzymatic Treatment of Biological Slime in Industrial Circulating Water
SU Teng, CHEN Zhong?xing
(Dep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ree kinds of enzyme showing higher treatment capability as the main constituent,a kind of enzymatic treatment agent was prepared by means of uniform design method.Evaluation and verification were mad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enzyme treatment agent in a bench scale simulated circulating water system through rapid culturing of biological slime,and good result was obtained.The test result s howed that enzymatic treatment agent is a non-polluting and eff ective method for control of biological slime in industrial circulating water system.?
Keywords: enzymatic treatment; industrial circulating water; biological slime; uniform design
在工業循環水系統的管道、冷卻塔、水池等壁上產生的一層粘質膜即通常所稱的生物粘泥會對系統水質和設備造成嚴重危害。生物粘泥的常規控制方法是投加殺菌劑,通過直接破壞微生物的生命過程和細胞核物質而殺死菌體,使生物粘泥的生長速度減慢,然而由于生物粘泥的屏蔽保護作用使得殺菌劑難以滲透接觸到細菌體而收效甚微,且多數殺菌劑(為有毒和難生物降解物質)會污染環境。目前,不少學者指出開發酶技術控制循環水中的生物粘泥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國內對此方面的研究報道尚不多見。?
1 試驗方法
1.1 酶的篩選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選出7種酶進行單一酶和復合酶的活性篩選,其中α-淀粉酶為50u/mg,木瓜蛋白酶為6000u/mg,果膠酶為25u/mg,枯草桿菌蛋白酶為1600u/mg,胰蛋白酶為250u/mg,溶菌酶為10000u/mg,纖維素酶為15u/mg。
1.2 生物粘泥的模擬和監測
① 快速模擬生物粘泥掛膜原理
在實際工業循環水水質和工況條件下生物粘泥的產生至少需要7d,再加上加藥處理時間,很明顯這將會使每一組試驗的周期變得很長,從而影響試驗進程,因而縮短生物粘泥掛膜時間非常關鍵。經過前期實踐探索并對生物膜成膜過程分析后得出,在循環水系統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微生物種群(附著微生物和懸浮態微生物),其中的生物膜不是靠懸浮態微生物的粘附,而是在系統中自然生長的結果。附著細菌對生物膜生長起主要作用,少量懸浮態細菌的存在能促進生物膜的生長。由于懸浮態細菌在循環水系統中能夠自由移動,在對營養物質的競爭中占有明顯優勢,且能吞噬附著細菌而使掛膜速度減慢,故為使附著生物膜(生物粘泥)高速繁殖和保證充足的營養基質,試驗中采用了定時排水濃縮法即排去水中懸浮細菌團以保證管壁表面的粘附態細菌能攝取充足養分,從而獲得良好的生長條件而大量繁殖。隨著時間的推移,微生物不斷增長(從管壁表面向外擴展)進而形成理想的生物膜,達到了快速培養生物粘泥的目的。
② 掛膜方法
測壓管道為聚丙烯材質(DN8),營養水質按BOD5∶N∶P=100∶5∶1配制,用葡萄糖作碳源(葡萄糖∶BOD5=1∶0.6),N以50 mg/L為基準。
投入菌種后控制水溫為(30±1)℃,循環水流量為0.13m3/h,循環曝氣6h,停止曝氣后小流量循環培養4h,換水排掉懸浮態細菌,再按BOD5∶N∶P=100∶5∶1的比例加入營養液,重復上述操作以10h為一個培養周期,一般培養4~5個周期就能使生物膜達到理想的厚度(2~3mm)并趨于穩定。掛膜速度隨室溫的升高而加快,在室溫達到25℃左右時僅需2~3個周期即可達到所需膜厚度,大大加快了模擬循環水系統中生物粘泥生成的速度。
③ 菌種來源
試驗用菌種為污水處理站活性污泥中的異養菌。
④ 酶制劑規格
中溫α-淀粉酶(5000u/mL,液體);纖維素酶(20000u/g,液體);AS1.398中性蛋白酶(50000u/g,固體)。
⑤ 試驗流程
參考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NACE)推薦的壓力降法沉積物監測裝置和USP4936994描述試驗 裝置構建循環水生物粘泥監測系統如圖1所示。?
1.3 粘泥去除效果的評定
在模擬生物粘泥生成后向循環水系統中投加100mg/L酶處理劑,觀察其測壓管段的壓差變化,并得到壓差與處理時間的關系曲線。
酶處理生物粘泥的效果可由處理前后管段間壓差的減小來表征。以測壓管段壓降對時間作圖可得到整個處理過程中的初始壓降(Pi)(t=0時)、最大壓降(Pm)和最小壓降(Pt)(t>10h),則粘泥去除效率(Y)可表述為:
? Y?=[1-(Pt-Pi)/(Pm-Pi)]×100% (1)?
2 結果與討論
2.1 酶的篩選
① 單一酶處理結果
7種酶的投量均為50mg/L,加酶處理24h后的培養液由混濁變清,而空白錐形瓶中的培養液仍然混濁。取出作為生物膜載體的玻璃片分別置于0.2%的TTC(氯化三苯基四唑)溶液中,在(30±1)℃生化培養箱中培養6h,TTC因與附著在玻片上的殘余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反應生成紅色的三苯基甲肼(TF)而將玻片染成紅色,處理后的效果見表1。
② 復合酶處理結果
在單一酶處理結果的基礎上選擇了幾種復配方案考察復合酶的處理效果,復合酶的總投量為100mg/L,結果見表2。
從表1、2的結果分析,單一酶中胰蛋白酶的處理效果最好,纖維素酶、枯草桿菌蛋白酶、α-淀粉酶較好,而溶菌酶、木瓜蛋白酶和果膠酶的效果不佳。
酶復配后處理效果較單一酶均有提高。就作用機制來看,α-淀粉酶、纖維素酶、果膠酶屬聚糖水解酶,胰蛋白酶、枯草桿菌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質降解,而溶菌酶的作用是通過催化細胞壁的肽聚糖的水解來溶解特定細菌的細胞壁,因而溶菌酶單獨作用生物粘泥效果不佳,這一點與試驗結果吻合;溶菌酶與纖維素酶復配后效果有所改善。纖維素酶與蛋白酶復配、α-淀粉酶與纖維素酶復配均有理想效果,而α-淀粉酶∶胰蛋白酶∶纖維素酶=1∶1∶2的處理效果最好(評級在1級或2級的酶即可視為具有理想的處理效果)。據此選擇α-淀粉酶、胰蛋白酶、纖維素酶作為復合配方的主要成分,又考慮到今后工業實際應用,在下一步的配方設計試驗中采用了工業級酶。
2.2 配方均勻設計
均勻設計法較正交設計法可大大減少試驗次數,同時又能達到與其基本相同的效果。選擇U7*(74)之s=3使用表計算得到UM7(74)配方均勻設計表并以此安排試 驗(見表3、4)。
將以上結果采用SAS軟件系統以二次模型進行非線性多元回歸,得到回歸方程:Y=-0 .016 6A+12.191AC+2.471B-18.379B2C。其復相關系數R2=0.999 9,當置信限α=0.05時統計值F=3304.1>Fm,n-m-1(0.05)=F3,3(0.05)=9.28,說明回歸方程是顯著的。
利用Excel軟件的“規劃求解”功能對回歸方程進行優化計算,選出最優值進行驗證試驗,結果如下:A=24.6%,B=25.4%,C=24.3%,D=25.7%,總濃度為100mg/L,粘泥剝離 率理論預測值為100%,優化配方處理曲線如圖2所示。由圖2得到處理過程中的初始壓降Pi、最大壓降Pm和最小壓降Pt,代入式(1)得試驗粘泥剝離率為95.2%,可見回歸方程的預測值與配方的驗證試驗結果吻合較好,表明該方程是可信的。?
3 結論
① 酶處理劑對生物粘泥有明顯的去除效果,且復合酶由于擴大了作用范圍而較單一酶處理效果好,表明復合酶之間存在協同增效作用。
② 生物粘泥快速培養法與通常的生物膜掛膜方法相比,能大大縮短生物膜的生長周期,從而使試驗周期也得以縮短,適合實驗室模擬循環水生物粘泥生長并可對相應處理藥劑的性能進行評價。
③ 將均勻設計應用于配方研究,較之用正交設計可大大減少試驗次數而仍能得到基本可靠的結果。以該試驗為例,若用正交設計考察相同水平的試驗至少要做49次,而均勻設計只需做7次,可見均勻設計法在考察多因素、多水平試驗時有著顯著的優越性。
④ 生物酶本身是一種特殊的蛋白質,由此制成的酶處理劑可生物降解,也不會在循環水系統中產生毒害物質,可避免常規殺菌劑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是一種綠色、有效控制循環冷卻水系統中生物粘泥的方式。
參考文獻:
[1]方開泰.均勻設計與均勻設計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2] Douglas M Bates,Donald G Watts.韋博成,等譯.非線性回歸分析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蘇騰(1977- ),男,上海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工業水處理和金屬材料保護方面的研究。
電 話:(021)64252723
E-mail:tangsu@china.com
收稿日期:2002-02-05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