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線的綜合規劃與管理
王賢萍
(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 浙江分院,浙江嘉興 314001)
摘 要:對市政管線綜合規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合理安排三種典型斷面的城市道路各地下管線的管位;將所有電訊管線及有線電視管線做成小管溝;合理控制各管線的標高、管距;成立地下管線管理部門實施統一管理。
關鍵詞:管線綜合規劃;管位;小管溝
中圖分類號:TU991.0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0-4602(2002)06-0054-0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道路下的市政管線也日益復雜。由于各市政管線未能和道路同步施工,城市道路二次開挖現象非常嚴重,不但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如何宏觀控制及管理這些市政管線一直是困擾設計單位及業主的難題。?
國外及國內某些城市利用綜合管溝來解決這一難題。這種做法對交通特別繁忙、不允許隨時開挖及地下空間特別狹小路段尤其有利,但是綜合管溝也有弊端:一次性投資大,各管線的 主管單位不同而很難協調,管溝內部的通風、防火、排水等問題很難妥善處理且其斷面尺寸也很難預測。鑒于以上問題及結合南方城市的特點,作者認為在一般城市道路下可不設管溝,而是通過合理安排管位、合理控制管線標高、性質類同管線做成小管溝等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1 3種道路形式的管位布置
目前城市道路較典型的有3種(24m、42m和60m寬),其中24m寬道路只有車行道和人行道,無快、慢車道之分;而42m寬道路有快、慢車道及人行道之分;60m寬道路分快、慢車道及人行道,且中間分隔帶較寬。《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 50289—89)(以下簡稱《規范》)規定:道路紅線寬度超過30m的城市干道宜兩側布置給水配水管線和燃氣配氣管線;道路紅線超過50m的道路城市干道應在道路兩側布置排水管線。筆者通過工程實踐及進行經濟比較后建議45m以下道路不必分兩側設給水及燃氣管線,這一方面是為了減少管線數量,另一方面分兩側設給水及燃氣管線雖然避免了管道橫穿道路,使街坊預留管投資減少,但卻造成主管投資增加,其綜合造價至少增加20%,同時使管道的管理維修負擔增加。因此,前兩種形式道路宜單側布置管線,而后一種形式道路應采用雙管線布置。?
1.1 24m寬道路
24m寬道路的管位布置見圖1。
由于雨、污水管管徑較大且埋深較深,故將其布置于車行道下,又遵循江南一帶城市的習慣做法(雨水管布置于道路的西、北側,污水管布置于道路的東、南側),將雨水管定位于離道路中心線西、北側2.0m的位置,而污水管設置于離道路中心線東、南側2.0m的位置。給水管管徑小、埋深淺且是壓力管道,檢修頻率高,一般設于人行道下且便于消火栓的設置,因此將給水管布置于距人行道側2.0m的位置。由于通訊公司較多,又有各自的電信管,若各走各的管位勢必使管線綜合規劃與管理更為復雜。筆者通過借鑒某些工程實踐經驗認為,既然電訊管及有線電視管線均為傳輸信號之用,埋深均較淺,因此將所有電訊管和有 線電視做成小管溝形式,見圖2。
設計綜合電訊管溝前,各電信及有線電視主管部門應協調好資金、管理等有關事項,并預測各部門所需孔數。若4孔數不夠則可將管溝加大尺寸,但一般將管溝寬度控制在1.5m以內( 含基礎寬度)以便控制管位,管溝深控制在0.60m以內(含基礎深),管溝覆土按規范取0.70m,這樣電訊管溝深<1.30m。考慮到管線施工時相互影響,電訊管溝與其他管線水平凈距離至少為2.0m。南方城市熱力管較少,一般將其高架設置,但現在普遍認為高架設置不甚美觀,因此將熱力管除過交叉路口埋設于地下外,其他均轉為地面敷設(道路綠化分隔帶下)。熱力管離地面凈距以滿足管道基礎和保溫施工要求為原則,其兩側種植低矮灌木以改善觀感,這樣既不妨礙美觀又便于熱力管的檢修、維護。由此可見,24m寬道路由于沒有綠化分隔帶,設熱力管較為勉強,一般避免在該路下設置。煤氣管及電力管溝均設于人行道下,為了避免煤氣管泄漏與電火花接觸引起火災,此兩種管線應設在不同側人行道下。
1.2 42 m寬道路 ?
4 m寬道路布置見圖3。
一般業主均不愿將雨、污水管設置于快車道下,而愿設于非機動車道下,其原因在于下水管易堵塞且需經常清通而影響交通,若將雨水管分兩根設于慢車道下又會帶來雨、污水管的間距問題。按照上海市《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程》(DBJ08-220-96)中的同溝槽施工方法,一般在4.5m的慢車道才可勉強安排下雨、污管線。另外,電訊管溝深一般為1.3m,因此將煤氣管、給水管覆土控制在1.4m左右,江南一帶大多數城市污水主管埋深均達到 甚至超過6.0m,按“大路埋大管”原則,42m寬道路的雨、污水管均為主干管,因此筆者認為應將雨、污水管道安排在快車道下,另外通過加大管道坡度、提高管道內水流速度來保證管道施工質量以減少管道維修頻率。這樣,又可將慢車道留給其他管線作通道,熱力管則設置于中間分隔帶下。?
1.3 60m寬道路 ?
60m寬道路的管位布置見圖4。?
這種道路一般為景觀道路,兩旁建筑均后退道路紅線一定距離,而將該范圍用作綠化帶。《規范》要求這種道路的給水、排水、燃氣采用雙管線布置。?
以上管位布置均針對瀝青路面而言,若路面為水泥板塊白色路面,為了避免破壞板塊的整體性和板塊受力時造成應力集中而使板塊出現裂縫,將檢查井布置在板塊正中或齊縫式布置來 適當調整管位。
2 管線高程控制
合理安排好各管線平面位置后還應合理控制各管線高程。一般來說,從上至下管線順序依次為電力管(溝)、電訊管(溝)、煤氣管、給水管、熱力管、雨水管、污水管。電力管(溝)一般深為1.2m左右,電訊管溝深為1.3m,因此將煤氣管、給水管覆土控制在1.4m左右,而將雨、污水管覆土控制在1.5m左右,即可在高程上使各管線基本相互錯開。若管線在高程上相碰,則遵守“壓力管讓重力管、小管徑讓大管徑、支管讓干管”的原則。
3 管線間距控制
《規范》規定,一般市政管線之間的最小垂直凈距為0.15m,個別管線如電力管溝與其他管線最小垂直凈距為0.50m,這在實際工程操作時很難做到。一般管線凈距>0時即可施工,《上海市排水管道通用圖》在排水管道之間凈距大于零且小于管道基礎厚度的情況下采用管道混凝土方包加固,因此在市政管線綜合規劃時,除電力管線同熱力及燃氣管交叉時最小垂直凈距爭取控制在0.5m外,其他管線綜合規劃時的管線最小垂直凈距>0即可。在實際工程設計或施工時有些管線很難避開,如雨、污管線因受各因素制約而無法相互錯開則做成交叉井形式,將污水管線直接穿過交叉井,而雨水管線在井中斷開(見圖5)。
對于小管徑壓力管線與重力管線交叉無法避開時,可采用4個45°彎頭繞開(見圖6)。
若該壓力管為給水管且從重力管上方走行而覆土不夠時,可從排水管下方走,但給水管須做鋼套管以免水質污染。
4 結語 ?
對于一座城市來說,設計僅僅是基礎和前提條件,更重要的是規范管理。筆者認為,每座城市都應設立地下管線管理部門,該部門有規劃地下管線的權力,各管線施工前均應由該部門進行管線綜合并得到該部門的批準,施工后必須由該部門來驗收,由該部門掌握地下管線的資料等,這樣才能科學合理地布置好城市道路下錯綜復雜的各種管網,并力爭使新建道路的地下管線施工同道路建設一次完成,已建道路須增設地下管線時也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盡量避免頻繁破路的現象,為管線正常運行創造必要的條件。
電 話:(0573)2085519×8314?
收稿日期:2001-11-12
相關推薦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