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凝聚法處理珊瑚島地下水研究
梁恒國, 方小軍, 方振東, 周從直, 趙廣健, 官舉德
(重慶后勤工程學院軍事建筑與環境工程系,重慶400041)
摘 要: 介紹了用電凝聚法去除珊瑚島地下水中有機污染物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當電極板間距為5 mm、電流密度為20A/m2、停留時間為100 s左右時,處理后出水的色度<10倍、濁度<2.8 NTU;此外,還研究了不同電極板形式對處理效果的影響,發現折板形電極板優于平板形的處理效果。
關鍵詞: 電凝聚;珊瑚島地下水; 折板形電極板
中圖分類號:TU991.2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0-4602(2002)01-0054-03
淡水透鏡體(俗稱島水)是珊瑚島寶貴的地下淡水資源。我國西沙群島由30多個珊瑚島礁組成,有較豐富的淡水資源,但因受枯枝、爛葉的污染,地下水富含腐殖質等有機物。水質分析結果表明,島水的一般化學指標、毒理學指標絕大多數在飲用水水質要求范圍內,但色度嚴重超標、有異味,不能直接飲用[1]。
處理島水的關鍵是脫色、除臭,傳統的加藥混凝方法較難去除溶解性有機物產生的色度和氣味,且投藥量特別大。電凝聚法作為一種新的凝聚法有著比化學凝聚法更好的處理效果,能有效去除有機物;同時,不需投加藥劑,省去了混凝劑的運輸、儲存、溶解、配制、計量、投加等一系列的工序和設備,設施簡單、操作方便,且不會增加水中額外陰離子(如SO42-、Cl-)的殘留和積累[2]。
在分析、觀察常規電凝聚器的電極板(一般采用平板)后發現,由于極板間的水流為層流狀態(水流擾動不強烈),因此電解產物與水混合不充分、水解反應不完全,致使處理效果較差。為改變水流狀態,提出將常規的平板電極改為折板電極。試驗研究了電極板間距(d)、電流密度(IF)、水在電極板間的停留時間(T)對島水中有機物去除效果的影響,同時對折板和平板的處理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
1 試驗內容及方法
1.1 原水水質
水源水為西沙永興島大口井水,經檢測原水濁度約為4 NTU、色度約為45倍、有異味,該水源在島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試驗裝置和儀器
試驗的主要裝置和儀器:電凝聚器、攪拌機、潛水泵、GDS—3型光電式濁度儀、比色管等,其中電凝聚器主要由電解槽、電極板和交直流變電柜組成。電極板陽極采用純鋁板,厚為3mm、彎折角度為90°、彎折邊長為20 mm;陰極采用不銹鋼板,厚為0.8 mm,每塊有效面積為0.55m2。
1.3 試驗方法
在不同d、IF、T的工況條件下,島水流經電凝聚器,出水用可變速攪拌機攪拌后沉淀15 min,取上清液測定其濁度、色度、pH值,試驗工藝流程見圖1。
2 試驗結果分析
2.1 主要影響因素
在采用電凝聚法時,原水的pH值、溫度、濁度、色度、水流在電極板表面的流動速度及停留時間、電極板間距、電流密度、電壓等因素都對凈化效果有很大影響。下面重點分析電極板間距、停留時間、電流密度3個主要因素對凈化效果的影響。
采用正交試驗,選定上述3個控制因素,每個因素取3個水平,做9組試驗,制成正交試驗表L9(33)見表1,結果分析見表2。
表2中,Kij表示第j列中對應水平i的試驗數據之和(i=1,2,3),Kij=13·∑Kij,i=1,2,3;極差Rj=max(K1j,K2j,K3j)-min(K1j,K2j,K3j),Rj越大 表明相應的因子對試驗效果影響越大,也越重要。由表1、2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① 由Rj值的大小知各因子的重要性依次為停留時間、電流密度、電極板間距。
② 因為試驗要求濁度、色度越低越好,由最小K1j、K2 j、K3j的相應的各因子水平得出最優工藝條件:
a.d為5 mm。當d=15 mm時,出水濁度相差不大,但色度相差較大;當d<5 mm時,該裝置加工困難且易堵塞,所以最優電極板間距為5 mm。
b.T為90 s。此時出水濁度、色度都明顯低于前兩個水平,但T=90 s在試驗的邊界點上。為尋求最佳的停留時間,需擴大試驗范圍(見2.2節)。
c.IF為20A/m2。當IF=30A/m2時的出水濁度、色度都低于IF=20 A/m2的水平,但效果相差不大。當電流密度增大時耗電量增大,而電費是電凝聚法運行費用的主要部分,有時可達50%以上[3]。另外,當電流密度增大時,電極板易結垢,影響電凝聚的正常運行。
當d=5 mm、T=90 s、IF=20A/m2時,原水經電凝聚法處理后上清液的濁度為2.8 NTU、色度為10倍。
2.2 T對去除效果的影響
由正交試驗的結果知T為最重要的影響因子,當d=5 mm、IF=20A/m2時,不同停留時間的上清液濁度、色度情況見圖2。
由圖2可知,隨著停留時間的增加,上清液的濁度、色度逐漸減小,但T>120s時,上清液的濁度及色度的下降趨勢明顯變緩。處理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時(此時T約為100s),過分地延長停留時間則會降低電凝聚器的處理表面負荷,因此最佳停留時間應為100 s左右。
2.3 不同形式電極板的對比試驗
將電極板由平板改為折板,當其他參數不變且d為5 mm、IF分別為20、30A/m2時,在不同停留時間下的試驗結果見表3。
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的條件下折板的處理效果明顯優于平板。這是由于采用折板時增加了電解槽極板間水流的擾動,速度梯度增大,有利于電解產物與水均勻混合而發生水解反應,提高了電凝聚的效果。
3 結論
① 電凝聚法能有效去除珊瑚島地下水中的有機物,處理后水的色度和濁度滿足國家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
② 影響電凝聚效果的主要因素中,其影響力大小依次為水流停留時間、電流密度、電極板間距。在電極板間距為5 mm、停留時間為100 s左右、電流密度為20A/m2時,試驗效果最優,出水的色度<10倍、濁度<2.8 NTU。
③ 在相同運行參數的條件下,島水經折板式電凝聚器處理后,出水的濁度和色度均優于平板式電凝聚器。
參考文獻:
[1]馬穎,周從直,梁恒國,等.珊瑚島礁地下淡水有機物去除實驗研究[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00,(3):1-5.
[2]馬志毅,劉瑞強.電凝聚對懸浮物和有機物去除功效的試驗研究[J].給水排水,1998,24(11):37-41.
[3] 陳雪明.電凝聚能耗分析與節能措施[J].水處理技術,1997,23(3):165-168.
電 話:(023)68756379
E-mail:fangxj@263.net
收稿日期:2001-07-26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