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現場
2011年11月6日下午,“第十四期水業高級技術沙龍”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十周年院慶系列學術活動之一,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樓召開。“水業高級技術沙龍”是由中國水網和清華大學創建的一個自由、平等的交流平臺,沙龍嘉賓不論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總工均以個人身份出席,參與針對技術政策、技術路線和技術應用問題進行交流。
本次技術沙龍主題為“中國水質標準體系與發達國家之比較”,由中國水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共同主辦,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王開宇,環保部科技標準司環境標準處處長裴曉菲,住建部水務處處長章林偉,環保部科技標準所所長武雪芳,北京市水務局副總工段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研究室主任鄂學禮,環保部環境規劃院水部主任王東,原北排總經理、現任中國水協排水委員會主任楊向平,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辰,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凱軍,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文君,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施漢昌,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李藝,北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教授彭永臻,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中國水科院水資源研究所博士沈大軍,中國人民大學工管學院藍志勇等重要嘉賓。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相關標準已達1萬多個,很多標準嚴格程度要高于歐盟,但是環境質量并沒有得到改善,執行的力度不夠,且各標準之間的兼容性、統一性不足,甚至同一指標在不同標準中相互矛盾。比如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檢測都是混合樣,但再生水廠的出水檢測要求是瞬時樣,那么根據標準的指導原則再生水廠的出水很難合格。
標準是整個環境體系最重要的頂層設計,“十一五”是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發展的快速時間,“十一五”期間的資金投入是最大的,但絕大多數資金投入于具體工程技術等研究,屬于各點的范疇,而針對頂層的管理、設計資金投入卻不夠,往往認為頂層的管理、設計過于偏軟性課題研究而不重要,但從國際的成功經驗來看,往往是頂層設計做好了才能更好的指導具體工作,實現效益的最優化、最經濟化。標準是法律、制度、政策的融合,不能抄襲國外標準的數據,而應該結合我們國家的情況,進行經濟效益成本分析,公共政策都要做成本效益的分析。
從管理角度來看,水利部、住建部、環保部、衛生部均承擔一定標準制定的責任和工作,但相互間的融合性不夠。污水排放標準的制定是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和協調,我們國家部委之間不具備歐盟的協調機制,如污泥提出園林綠化,但很難協調農業部接收和理解,雖然污泥問題很嚴重,但對于農業部門來說食品安全性更為重要,污泥如果進入園林,監管的主體很難確定。
從國際成功經驗來看,標準均是公開的,各方均可檢閱并查找到,但我們的標準體系不夠開放,往往標準發布了很久,很多人并不知道,沒有公共討論的平臺。
從監管、執行的責任主體來看,不能光談標準的制定,而要重視標準如何執行,標準執行是檢驗標準的最好方法。再好的標準,不能夠執行也不合理,也是失敗的標準。另外,根據目前我國自來水廠和污水廠的來水即“原材料”質量不能保障的情況下,應該給自來水廠和污水廠運行單位一定的監管責任。
更多精彩觀點和思想敬請關注本期沙龍活動的水業藍皮書和專題報道。
相關閱讀:第十四期水業技術沙龍 中國水質標準體系與發達國家之比較
編輯:周蕓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