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關于加快水利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思考

時間:2011-04-20 16:08

來源:房縣水利水電局

評論(

  建設生態水系,是當前水利工作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之一。生態水系資源作為重要戰略資源,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突出。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正確認識水系水環境特性和開發利用,是實現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是合理節約、有效保護、開發水資源的科學基礎。

  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旱澇災害頻繁。以湖北房縣為例,由于全縣大小河流縱橫交錯,且山勢高險,水流落差大,洪水兇猛,造成洪澇災害的危害性比平川地區嚴重。特別是1964年和1975年8月發生的特大洪水,給房縣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同時房縣還存在旱災問題。據氣象資料分析,兩年一遇保證率下連續干旱天數為116天,極不利于農作物生長。1997年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旱災,72座水庫干涸見底,410條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斷流,受旱面積達60萬畝。

  2、水體污染。房縣水系環境質量總體上保持在國家Ⅱ類水質標準以內,但局部水系河段,在某個階段污染發展的速度和污染程度嚴重。形勢嚴峻。其污染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工業污水,特別是黃磷、黃姜水解物廠排放污染物的總磷、CODcr以及高猛酸鹽、氨氮嚴重超標。二是縣城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三是農業面源污染。

  3、病險水庫隱患多。全縣小(一)小(二)型水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問題,其中三類病庫10座,二類病庫7座,一類病庫55座。目前,全縣還有7座小(一)型、59座小(二)型水庫需要除險加固。

  4、中小河流防洪任務重。全縣中小河流87.3%防洪工程防洪標準只能達到3年一遇,25.2%的堤防工程只有兩年一遇防洪標準。因缺少中小河流治理投資來源,堤防工程建設維護難以落到實處。

  5、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力量薄弱。由于我縣山洪地質災害防治預警系統起步較晚,觀測設施硬件建設不足,難以達到提前防范山洪地質災害發生的目的。

  6、水土流失面積大。由于歷史形成的原因,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200多平方公里。其中中度流失面積678.59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積的31.74%,強度流失面積672.3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積的31.44%。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淤積到河流,水含沙量越來越高,直接影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二、“十二五”期工作展望

  (一)具體目標

  1、綜合治理馬欄河、堵河、北河等三大河流,長391.8公里,保護人口安全7.1萬人,耕地5.8萬畝。

  2、建立健全山洪災害預警系統和山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滑坡體治理范圍達90%,城區集鎮防洪工程防洪標準分別提高到50年和20年一遇標準。

  3、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工作,實現限污減排80%,水功能區治污達標率達95%,水源地一級水質達標率85%,一二級水質達標率95%。加固中小型水庫66座,1628口農村塘堰除險10%以上,疏通排水溝365公里。解決17.48萬人口飲水問題,新修、維修六大萬畝灌區渠道815.93公里,防滲處理率在現有13.3%的基礎上達到62%,新增、改善灌溉面積18.98萬畝。興建重點水源工程30座,新增庫容6578.4萬立方,其中中型水庫3座,庫容4769.3萬立方。

  4、加大水土保持于生態修復力度。繼續加大31條小流域水土綜合治理力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達12.16%,林草植被由51.07%提高到75%。加大對河流、庫區、濕地、草坡草地的保護,對“四荒資源綜合治理與開發。

  (二)工作重點

  針對全縣農村水利發展現狀,堅持“四為主、四突出”。即以“基本農田灌溉”為主,確保抗旱保豐收;以人口密集區“防洪安全”為主,實現減災排澇;以農村“飲水安全”為主,解決飲水難的現狀;以“流域生態建設”為主,努力實現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突出“渠系配套”工程,增強防滲節水能力,提高水利用系數;突出“水庫整險加固”、適當新建水利死角地帶的蓄水工程,擴大灌溉面積;突出“小流域綜合治理”,最大限度的減少水土流失;突出“中小河流治理”和“重點水源工程”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實施城鄉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到2020年,建成方家畈、龍洞口、范家埡3座中型水庫,莊家河、武禹河、中華溝等27座小(一)和小(二)型水庫,新增供水6578.4萬立方。到2013年,建設城鄉集中供水工程132處,解決20個鄉鎮17.48萬農村缺水人口飲水問題,確保全縣32.32萬缺水人口飲水率達到100%。把農村小型飲水工程改造轉變成建設集鎮供水、中心城鎮供水工程,形成城區、集鎮、農村供水網絡全覆蓋,進一步提高城鄉群眾生活和工農業用水保障能力。

  2、實施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工程。搶抓國家扶持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優惠政策的機遇,快速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5至10年,完成汪家河、譚家灣、關門山等六大萬畝灌區工程的新建與續建配套任務,新修、防滲處理高效節水農渠、斗渠1995.58公里,大力發展滴灌、微灌、噴灌、管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新(改)增灌溉面積18.98萬畝,水的利用率提高到85%。

  3、實施防災減災體系工程。加強城鄉堤防工程建設。5至10年,完成延伸小河、軍店河城區堤防工程25公里,加固集鎮河堤391.8公里。通過中小河流綜合治理,確保城區、集鎮防洪工程防洪標準分別達20年和50年一遇。全力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加固中小型水庫66座,除險加固塘堰200口,疏通排洪溝365公里。建立山洪災害防治體系。積極爭取山洪災害防治試點項目和農村河道整治項目,在黃龍庫區68處滑坡體、兩座中型水庫滑落浸漬區設置定點監測點,滑坡體防治范圍達90%,水庫和20個鄉鎮雨水情觀測達到100%。

  4、實施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工程。繼續抓好丹江口庫區房縣水土治理項目和“長治”水土治理項目建設,全面開展坡耕地整治工作,推進馬欄河流域、北河、黃龍灘庫區沿岸31條小流域水土治理,重點加強城區和20個鄉鎮人口集中區地表水保護與治理,對馬欄河、西河、三道河、盤峪河入河口主要污染物實現嚴格的總量控制,防治水污染。大力推進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繼續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工程規模。全縣河流、水庫水生態環境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水功能區主要水質指標達標率提高到95%。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體系初步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487.3平方公里。

  三、加快水土生態環境治理的措施

  (一)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一是依托項目增加水利投入。堅持實施項目推進戰略,按照“抓好在建項目、爭取批復待批項目、盡快上報規劃項目、積極儲備后續項目”的原則,將水利項目爭取工作納入縣委、縣政府的重要工作來抓,落實專班、前期經費,保障水利項目爭取工作順利推進,確保每年爭取項目資金8000萬元以上。二是依托政府增加水利投入。要把水利作為財政投入的重點之一。力爭今后10年全縣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大幅度增加縣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建設用地占用水利工程的補償,必須專款專用于水利建設。將上級返還的水資源費、防汛費、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等政府基金和規費,按規定用途全部用于水利建設。三是依托民資增加水利投入。堅持“誰建設、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以獨資、合資、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改善水利投資結構,形成多元化投資水利建設的投入機制。四是依托“一事一議”、受益農戶自籌的形式,籌集水利建設資金。

  (二)加強水環境防御與整治工作。根據全縣水資源利用綜合規劃,建立行政區域地表水用水總量、地下水可采總量、水功能區納污總量和取水戶用水總量控制體系。重點加強城區和20個鄉鎮(場)人口集中區地表水保護與治理,防治水污染。把城區和20個鄉鎮(場)重點中小河流治理作為民生水利的重要內容,加大投入,加快治理。要以洪澇災害發生頻率高、災害損失嚴重、沿岸需要保護的城鎮、鄉村人口、耕地較多的河流河段作為治理重點,逐步提高城區和集鎮堤防工程的防洪能力。堅決防止盲目提高標準,侵占河道,造成行洪不暢,導致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要狠抓項目建設和資金管理,積極落實建設資金,不斷提高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全面開展山洪災害防治工作,在姚坪、中壩、萬峪、青峰、沙河、榔口等鄉鎮山洪災害頻發地區,加快建成以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災減災體系,通過加強監測預報、發布預警信息、及時轉移避險、建立群測群防體系等措施,最大程度的減少山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

  (三)改革水土生態環境治理體制機制。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轉變縣水利部門職能職責,由現在的水利水電局轉換為水務局,以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繼續推進水價改革,合理調整城區居民用水價格,穩步推進階梯式水價制度。農業用水價格按補償供水成本的原則,由物價主管部門會同水行政主管部門核定,由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收取。建立健全水權管理與轉讓制度,大力培育水市場。鼓勵運用市場手段發展城鄉供水業,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觀調控、企業自主經營、用水戶參與管理的新型運行模式。建立并推廣用水者協會等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讓農民直接參與生活用水和農業生產用水的管理與監督。強化水利工程建設市場監管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健全工程質量行政領導人責任制、項目法人責任制、參建單位領導人責任制等質量責任制度。切實轉變水利工程“重建輕管”觀念,落實水利工程維修和管理經費。

  (四)加強依法行政工作。通過政府組織、輿論導向、教育介入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水法律法規和水利產業政策。按照水利執法“四制”的要求,加強水利執法隊伍的自身建設,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充分發揮人大的法律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和廣大群眾的自覺監督作用,加大水行政治理和水行政執法力度,嚴格水行政審批制度,規范全縣的水事活動和建設行為,特別是要進一步加大規范河道采砂秩序,依法從重、從快處理非法采砂案件,努力維護正常的水事秩序。為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社會和水利事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根據水事違法活動的特點和趨勢,針對河道設障、非法采砂、非法取水、非法設置入河排污口等重點水事違法活動,組織開展專項執法行動,保障水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加大水資源監管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以確保南水北調水源區的工程治理工作落到實處,大力開展違規小水電站的清理整頓工作,切實改善水生態環境。

  四、對策與建議

  (一)建立生態水系的前景分析

  一是從全國環境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正深入人心,對水系水質的治理與預防力度進一步加大,保護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為房縣爭取更多的治理水污染項目、資金,營造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二是從省內環境看:房縣是國家水利部水利定點扶貧縣,省委決定加快包括十堰在內的鄂西、鄂西北27個縣(市)開發步伐,并乘勢搭載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的列車,給建設生態水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從縣內環境看: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建設生態水系工作,水利建設投入幅度增長明顯,環境執法更加有力,水資源統一管理得到規范,實行水體排污總量控制工作逐步邁入正軌化。群眾節水意識不斷增強,人均占有水資源明顯高于全國人均占有水資源的總量。

  (二)建立生態水系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水系資源綜合規劃,實現水資源合理開發和科學管理

  根據房縣水系生態環境保護、利用、污染現狀,為全面實現水系資源可持續利用,在規劃中重點解決以下突出矛盾:一是水資源相對緊缺與用水效率低下的矛盾;二是水污染嚴重與污染防治滯后的矛盾;三是洪澇災害頻發與防洪標準偏低的矛盾;四是水體調節功能不強與水環境不斷惡化矛盾。

  水資源綜合規劃必須展望前景,堅持中、短期計劃為主線,明晰建設生態水系總綱。通過水系水質、水量評價確定流域水資源可利用量,分析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水載能力,摸清水資源家底,在客觀分析水資源數量和質量現狀的基礎上,根據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全面制定全縣水資源綜合規劃方案,包括水資源保護規劃、節約用水規劃、優化配置及實施方案等,為水權分配和水資源管理奠定基礎。

  在設計規劃中,要針對四大水系開發利用、水質污染程度及污染面,做出科學設想。即對南河水系環境實行預防與治理為主,有效控制排污廢水總量,潔凈水質;對堵河、官山河水系沿岸采取綠化,恢復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并制定科學合理的用水、管水措施;對北河水系主要突出開發利用的價值。同時提出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措施、財政投入、項目爭取、優惠政策和管理制度框架等。

  2、準確定位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水資源管理中角色,充分發揮“有為”作用

  建設生態水系,政府描繪藍圖,水行政主管部門擔當具體實施規劃的責任,并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明確主要職責。具體來說,主要體現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抓水權管理。房縣水權管理體制不盡完善。理論上水權歸國家所有,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代表國家負責水資源統一管理和監督。但實質上,水資源開發利用各自為政的現象并沒有根本改變。強化生態水系建設,必須建立符合房縣實際的水權管制度框架。具體來說:一要科學地界定水權、明晰水權。明晰水權要體現可持續發展和利用效益的原則,要明確水權的歸屬和取得水權的條件,同時明確水權的計量方式。通過界定水權,明確水資源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權利和義務,提高單位水資源的配置效率。

  抓好水資源產權的初始分配。要根據各水系水環境承載能力統籌兼顧,使水資源產權分配首先滿足生活需要,在此基礎上再分配至其他行業,實現“以需定供”到“以供定需”的轉變;其次,實行取水許可制度,由縣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縣水資源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發放取水許可證和征收水資源費、水費。

  二是抓水量管理。供水安全問題,仍然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瓶頸”。水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切實抓好水量管理,使水資源與經濟社會保持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水分配的科學性。根據水資源的實際承載能力,針對水系沿岸人口和社會發展需要,制定相對合理的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

  三是抓水質管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房縣水環境特別是馬欄河流域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對此,今后要搞好水功能區劃,按照水功區對水質的要求和水體的凈化能力,核定水系、水域的納污能力,限制排污總量,確保水系原水水質要達到地表水Ⅱ類以上標準。

  3、突出治水,系統推進小流域治理

  治水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建立生產用地的坡面徑流調控體系,提高坡面徑流水資源的利用率。二要整治水庫、塘堰。水庫、塘堰是房縣20個鄉鎮(場)保證基本農田穩產高產,從而使群眾不再陡坡開荒種糧的重要基礎設施,但目前大多數淤塞、大壩滲漏嚴重,險象環生,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益。因此將塘堰整治納入小流域治理范疇,清淤堵漏,疏通涵管,恢復應有功能。三是整治溪溝。目前,全縣小流域的防洪標準普遍較低,洪旱災害頻發。因此,在不降低流域區防洪工程行洪能力和安全的前提下,積極興修或適當加高加固溪堤,疏浚河道,提高防御洪水標準,保護山下農田,促進坡耕地退耕還林或自然修復,進一步減少向水系排水的排沙含量。在“對應治理”思路下,主要通過發展薪炭林、封山禁牧來解決增加植被面積問題;在“條件建設”思路下,將通過建設沼氣池、節柴灶、以電代炊,發展舍飼養畜的方式來滿足相應的要求。

  4、加大建設生態水系投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在積極爭取國家財政扶持、項目資金的基礎上,采取縣、鄉財政按比例分攤,自籌資金,排污工企業實行自我排放、自我結合原則。優化政策,吸納民間資本投入水污染防治項目工程建設。為降低治污成本,提高防治成果,以建立新型工業園區為依托,將排污企業排放的污水、廢水集中凈化處理。引進最新治污技改項目兩個,確保房縣轄區堵河水系、南河水系、北河水系主要水質指標達到GB3838—2002Ⅱ類水質標準;縣水廠取水口上游5公里內,下游至榔口大橋馬欄河段水質指標達到上述相同標準。

  5、強化執法監督職能,保護生態水系

  一是加強監督執法隊伍建設和能力建設。執法隊伍建設是能否貫徹好《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水行政法法規的組織保障。必須要有一支關系順暢、組織嚴密、紀律嚴明、運行有力的專職執法隊伍,并且要把他建設成一支思想好、業務精、作風正、素質高的隊伍。要定期組織培訓,嚴格執行考核上崗的錄用制度,建立各項執法責任制,提高素質,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要加強管理和思想教育,依法持證上崗,樹立良好執法形象,防止執法腐敗,樹立服務意識,文明執法,在執法中服務,在服務中守法;要加強監督執法機構建設,保證監督執法活動有穩定充足的經費來源,加強監督執法隊伍的裝備;要完善技術規程規范,積極引進推廣適用技術,提高服務的技術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依法行政,更好地服務于房縣經濟建設。

  二是繼續開展監督執法規范化建設工作。水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涉及面寬、影響廣泛,必須規范管理,要把規范化建設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來抓,不斷提高執法效率和執法水平,減少執法的隨意性,樹立良好的執法形象。通過規范化建設,做到:執法主體、執法行為、執法程序和執法形式“四合法”;水土保持方案審查審批工作公開、透明、高效,保證公眾的知情、參與和監督權;行政執法文書和檔案資料標準化;執法檢查經常化、制度化;繼續規范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按程序嚴格把關,對有法不依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法嚴肅查處;水土流失防治費和水土保持補償費的收繳和使用管理,嚴格按國家規定執行收支兩條線和專款專用。

  三是科學開發利用水系水量,充分發揮水資源效益。按照“流域、梯級、滾動、綜合”的要求,對水資源開發進一步優化,建立和規范房縣水電開發許可制度。在水電項目建設過程中,必須實行工程“四制”,即項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標制,工程建設監理制,扭轉全縣水資源利用、開發多頭簽約現象。認真貫徹執行《水法》,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即由縣水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全縣水資源管理與監督工作,禁止無序開發與掠奪開發。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應按照有關程序,對開發商的資格、資信和資質進行審查,對所簽訂開發協議進行全面清理,對項目重新界定開工和投產時間。不能按時開工的要終止協議,超過開發時間的,根據水利部出臺的政策,縣政府依法將水電資源開發權轉移其他投資商。

  四是妥善解決好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也給多方面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需要高度重視,妥善解決。移民安置問題,應根據移民安置的環境容量,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實事求是地制定好前期安置規劃,并深入研究后期扶持方案,正確處理好后期扶持與移民自力更、艱苦創業的關系,努力實現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水系泥沙問題。要利用先進技術加強原型觀測,實時掌握泥沙沖淤的動態變化。工程的調度不僅要考慮防洪、發電、航運,而且要考慮調沙,通過合理的調度,即延長工程壽命,又減少對下游的沖淤影響。對魚類和水生生物的影響問題。要充分考慮對魚類和水生生物多樣性影響的問題。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如建魚梯或魚道等等。在水庫調度中要考慮生態調度,如下泄生態基流以防止河道脫流,盡可能減少對魚類和水生生物的影響。

編輯:孫寧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