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學理學院赴石城縣橫江鎮暑期實踐紀實
為進一步發揮社會實踐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深入了解基本國情和省情,磨練意志、鍛煉能力。7月5日中午13:00,江西理工大學理學院“保護贛江源”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一行14人,頂著烈日,“戎裝”出發,驅車前往贛州市石城縣橫江鎮開展以“情系贛江源,共建鄱陽湖” 為主題的暑期志愿服務活動。
該實踐隊由江西理工大學理學院分團委書記劉輝老師帶領。隊員們本著“志存高遠,責任為先”的精神,“思想高于行動,思想決定行動”的準則,以主人翁的心態開展各項活動,讓自己在實踐中成熟成長。
到達目的地橫江鎮已經是下午6點,在夕陽的映襯下,一群帶著紅帽的青年們顯得格外的精神,橫江鎮分管贛江源環境保護的人大主席范章洲對服務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走進白蓮鄉,感受鄉土情
贛江是江西的母親河,也是江西省境內第一大河流,全長800多公里。贛江源頭位于江西省石城縣橫江鎮洋地管理區,有“江西水塔”之稱。近年來,鄱陽湖生態環境和生態平衡遭遇著嚴峻的考驗,由于水質惡化、水土流失、候鳥減少等水環境退化,嚴重影響了鄱陽湖的生態環境。贛江作為注入鄱陽湖水流之一,保護贛江源頭勢在必行。地處贛江源頭的石城縣有著“白蓮之鄉”的美譽,進入石城縣,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淡意欣然的山水畫。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無不展示著生命的活力與朝氣。然而,最吸引大家的當數路邊的蓮花,在陽光的沐浴下,光芒四射,呈現出一派“清水出芙蓉”的迷人景色。隨著道路變得蜿蜒崎嶇,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鄉土氣息。看著眼前美麗的蓮花,清幽的翠竹,綠油油的水稻,隊員們很快就被眼前這迷人親切的景色吸引住了。
村情了解足,活動針對強
到達目的地之后,服務隊馬上與當地負責人取得聯系,得知服務隊此行的目的后,分管當地環境保護的人大主席范章洲對隊員們的想法表示贊同,并主動要求作為服務隊的向導,參與此次志愿服務活動。隨后,隊員們一邊與村民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一邊幫助農民收獲蓮子。期間,隊員們從當地村落的分布情況,飲用的水源情況、村民們對于環保重要性的認識、當地為保護環境實施的措施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了解。此外,隊員們還分別來到了橫江鎮洋地村和有“贛江源頭第一村”之稱的七嶺村,讓當地居民填寫環境保護知識的調查報告,對當地居民環保知識掌握程度做了調研。在填寫調查報告過程中,有些村民不識字的,服務隊員們便一字一字的念給村民們聽;對于聽不懂普通話的村民,服務隊隊員中家住石城縣的溫夢嬌同學便用家鄉話講解給村民們聽。據范章洲介紹,贛江源頭生態經濟建設共分為三期,現正在進行第一期的開發建設,預計將于明年5月份完成并對外開放,屆時旅客流量將達到一個高峰。通過調研,隊員們得出結論:在當地基礎設施中,環保設施相對簡陋,村民的環保意識也普遍較弱。隊員們對這些信息進行了歸類整理,對重點問題進行了集中討論,安排了接下來幾天的行程。
清泉石上流,保護需你我
巍峨陡峭的山峰、蜿蜒崎嶇的小道,服務隊隊員的身影在山間穿梭。7月6日一大早,他們便出發前往贛州市石城縣橫江鎮贛江源村尋訪贛江的源頭,開展以“保護贛江源,共建鄱陽湖”為主題志愿者服務活動。
贛江源頭位于“白蓮之鄉”的石城縣,是江西母親河的源頭,有“江西水塔”的美譽。它不僅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而且物產富饒:有四不像、羚羊等珍稀動物,千年靈芝、何首烏等名貴藥材,是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首選。
頂著炎炎夏日,沿著贛江源頭水道,青年服務隊的隊員們一路清理著水道兩旁的垃圾。有些垃圾在水道的邊緣,清理起來很困難,隊員們便想辦法,用山上的小竹子將垃圾先挑到路上,再撿起來放入青年服務隊隊員們自帶的環保袋。經過兩個半小時的跋涉,終于抵達贛江的源頭。映入眼簾的是清泉由上而下形成的39米的瀑布,它有著“千里贛江第一瀑”的美譽。瀑布旁刻著三個雋秀的大字:贛江源。
為了解贛江源頭的水質情況,志愿者們小心翼翼用1L的水瓶抽取源頭的水樣,確保抽取的水樣不含雜質。為了更好的分析水質污染情況,隊員們分別對贛江源頭、贛江源頭附近村落村民飲用的水源進行抽樣。通過PH試紙測得兩個抽樣點的水都呈堿性。隊員們還將實地采集的水樣裝好帶回學校準備做進一步的的研究。在觀察到贛江源兩旁雜草和垃圾時,隊員們都自發地跑去清理。
據了解,之前由于一些人貪圖利益,近百個木材加工廠吞噬著山林。為了保護林木資源,石城縣環保局對其進行了整頓,并提出了“經濟發展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口號,不遺余力地實施“生態立縣、生態強縣”發展戰略,為贛江送上了一泓清澈的水源。為此,隊員們在源頭旁的樹上掛上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贛江水源”的倡議牌,警示大家保護環境,保護贛江源頭。作為贛州學子,能為保護母親河獻上自己的微薄之力,大家臉上都洋溢著幸福歡快的笑容。橫江鎮人大主席范章洲說:“看到大學生們為保護贛江做出的努力,我感到很高興,希望江西理工大學學生能夠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察植被分布,建綠色家園
7月7日一早,細雨濛濛,志愿者服務隊出發前往位于橫江鎮號稱我省原始森林之一的叢林,考察贛江源頭附近植被的生長及保護情況。在范章洲的帶領下,隊員們冒雨一步步艱難向上行走。蜿蜒崎嶇的小道,有的地方因為雨水的沖刷已經塌方,隊員們便手牽手互相攙扶著前進,沒有一絲放棄的念頭。在原始森林中,各種植被都生長的較好,隊員們看到了許多國家級、省級的珍貴保護樹木及許多珍貴的藥材等,并對大部分的植被進行了拍照紀錄,以便回校之后開展進一步調研。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跋涉,隊員們終于回到出發地點,處在半山腰的七嶺村,回到該村莊時隊員們已經全身濕透,但是大家卻依然精神飽滿。
在范章洲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七嶺村的福廣公祠,從建筑風格、雕刻方式及雋秀的字體可見其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接著隊員們來到村里人口最集中的地段,隨即對幾個村民進行了簡短的訪問。采訪中大家了解到,這個村子有“贛江源頭第一村”的稱號,現有28戶人家,共132人。隊員們在當地掀起了保護原始森林植被的熱潮。
橫江鎮原始森林是江西省自然保護區,現有獸類5目14科27種,鳥類10目22科52種,兩棲類1目3科10種,爬行類2目10科25種,魚類1目3科5種,總計野生動物資源有4綱18目101種,森林昆蟲528種。其中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豹、云豹、蟒蛇,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穿山甲、虎紋蛙等25種,省級保護動物有狐等35種。
宣講到萬家,環保入民心
7月7日下午15點,青年志愿者們深入贛江源頭所在地橫江鎮贛江源村,走訪村民家中,開展“大學生送‘知識’下鄉”活動,宣講環保知識,倡議“綠色”生活。隊員們將帶來的有關宣傳環境保護知識的圖書贈送給當地居民。隨后將贛江源村的兒童組織召集在一起,用自帶的電腦和投影設備給他們播放環保視頻,并講解危害生態環境的嚴重后果,使他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了解。此外,隊員們還帶領當地兒童開展了一系列小游戲,并不忘穿插著生態環保知識的教育。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光有環境保護的理論知識是不行的,隊員們向當地居民每人贈送了一個環保袋,環保袋可循環使用,最終丟棄后易自然條件下分解,不會給環境帶來污染。贈送環保袋詣在讓村民們能夠用環保袋切實保護贛江源頭的環境,減少環境污染。當地村民對志愿者服務隊表示高度的贊揚。
學民共交流,獻策為生態
7月8日上午,贛州市石城縣橫江鎮洋地村的街上特別熱鬧,到處擺著小攤,商販們都吆喝著叫賣。一問當地居民才知道,原來今天是他們趕集的日子。在人山人海之中活躍著一群帶著紅帽的青年,他們正是“保護贛江源”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他們也正在“趕集”與村民交流環保知識。
隊員們通過對不同年齡層次的村民發放調查問卷,對于不識字的村民,隊員們便一字一字的念給他們聽;對于聽不懂普通話的村民,隊員中家在石城的溫夢嬌同學便用家鄉話講解給村民們聽。通過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隊員們了解到村民的環保知識相對匱乏,環保意識相對較薄弱。趕集的村民們對服務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對志愿者們表示感謝,紛紛表示,以前很少注意到環境保護問題,今后一定會多加注意。
調查問卷顯示:有近一半的居民環保意識較弱,有40%的居民對周邊環境出現的問題沒有去改正的意識。50%的居民不會有意識的去節約用水。針對存在的問題,隊員們現場向居民們提出及時回收廢舊電池、如何進行垃圾分類處理、時刻節約用水、怎樣保護野生動物等建議。
結束感言——保護母親河,我們會繼續努力
為期4天的實踐活動很快就結束了,透過回程的車窗,連綿的山峰,清澈的流水,嬌艷的蓮花,樸實的村民,熱情的范章洲主席,隊員們心中充滿了太多的不舍與感動。作為當代大學生,在鍛煉自己的同時,我們也想為保護贛江源頭,保護“江西的母親河”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會繼續關注母親河,關注贛江源頭生態保護情況,我們也真誠的希望母親河越來越美。
(作者:江西理工大學 曾志文 于麗娟)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