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水河,這條古稱洗馬溝、桑乾水、蓮花河的河道,曾經是遼金兩朝最重要的城市供水河道,曾在北京城的建城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據資料載,它還將水體引入城內,依靠它,城內修建了同樂園和魚藻池,并成為皇城中水體景觀的中心。
如今,穿城而過的涼水河,成為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開發區”)生態建設和濕地環境建設的重點,也成為開發區的生態走廊。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發展局領導表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涼水河濱河景觀工程”(以下簡稱“涼水河工程”)在建設過程中,秉承了生態、環保和低碳理念,成規模采用了當前先進的節能環保低碳技術,在建設實施過程中,因地制宜,采用了較為先進的設計,施工過程中精工細作,把河道整治和生態建設進行了有機融合,使涼水河治理工程成為城市河湖生態修復及綜合整治的一個典范工程。
據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高工羅凱介紹,涼水河一期工程(五環路——榮昌西路段)已于2004年按規劃斷面實施了治理,采用混凝土和石料對河渠道全面進行護砌,河道筆直、順暢,混凝土護砌光滑、平整。但是外露的混凝土和石料護砌視覺效果差,容易形成熱島效應,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存在兩岸綠地狹窄,邊坡較陡,親水性差,景觀層次單薄的缺點。涼水河目前為城市排洪、排污河道,造成河水水質惡化,常年散發臭味。涼水河總體污染程度比較嚴重,水質均為劣V類,屬于嚴重污染水體。
因此,本次涼水河工程的設計,是在保證防洪排澇的基礎上實現涼水河由工程水利型向資源水利和生態型水利的轉變,利用涼水河原有的自然條件和水資源優勢,挖掘水的潛力,展示水的魅力。旨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系統,創造出一個返璞歸真的自然風貌和獨特的生態環境,恢復涼水河歷史發展過程中本來的面目,并大膽地將生態修復、新能源、人工濕地、雨洪利用等技術運用到此次河道工程中。
據了解,本次景觀用水的日常補水優先采用雨洪利用設施出水,以達到節水的目的。備用水源為亦莊再生水廠的優質中水水源和還清后的涼水河河水。同時,為防止污染物積累及藻類生物的滋生,減少景觀水體的維持費用,需設置循環水系統。
在設計原則方面,按照五十年一遇行洪標準設計河道,符合防洪、排洪功能,保障周邊用地安全。尊重場地特有的自然特征,強調其在城市生態系統和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堤防形式有利于堤內外的聯系,堤頂處理采用緩坡方式,方便市民親水。河道整治與水上以及陸地的生態、景觀、休閑等設施緊密結合。利用自然水景系統維護水質,力求技術先進可靠、經濟合理、高效節能、節省日常運行費用,管理維護方便。提升了該項目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結合工程現場周邊地勢條件采用簡單有效的措施進行雨洪利用,盡可能儲存雨水,用于非雨季時的綠化景觀用水,以節約水資源。
考慮到工程的安全性與生態性的協調,本工程在護坡技術方面采用了生態材料和柔性護坡技術。通過采用特制的柔性護坡材料,結合土工合成材料的應用技術,傳統植被護坡技術和邊坡治理加固工程技術構建成集“生態、環境、工程”于一體的生態護坡系統技術。可取代傳統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鋼筋、水泥等硬體邊坡,起到邊坡綠化和環境修復的作用。可以帶來大量的能源節約,實現對環境的保護。
在生態護岸方面,通過軟質滲透性好的材料替代和減少硬質河道,這樣可以起到過濾污染物,同時還可以改善親水空間的生態功能和美學功能,進而達到美化城市、營造景觀、修復河流自然功能的作用。
鏈接:涼水河水系干流發源于石景山區,源頭是首鋼污水處理場的退水口(出水口),流經海淀、宣武、豐臺、大興、朝陽、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通州等區縣,在通州區榆林莊閘上游匯入北運河,全長約68公里。涼水河水系總流域面積605.7平方公里,玉泉路石槽橋以上稱人民渠,石槽橋至蓮花池暗涵出口稱新開渠,蓮花池暗涵出口至萬泉寺鐵路橋稱蓮花河,萬泉寺鐵路橋以下稱涼水河。
編輯:姚森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