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項技術的實施,安全性是最起碼的保證,污水處理也不例外。據中國水網內部數據顯示,截止到2009年2月,我國已建成并運營的污水處理廠已達到1572座,設計規模達到9125.87萬立方米/天,實際處理量達到6879.99萬立方米/天,在建污水處理廠2063座,預計處理規模至少將達到6000萬立方米/天。相較截止到2008年6月5日,我國已運營的污水處理廠1408座的總數而言,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投入運營的污水處理廠便增加了164座。隨著污水處理產業的高速發展,諸如安全等運營管理問題應運而生。
5月份發生在四川綿陽的污水處理廠中毒事故,6月份發生在海口的透水事件,以及8月份發生在北京的環衛工人污水井作業中毒事故,凡此種種,都再次為污水處理安全敲響了警鐘。
近來頻發的安全事故中,無疑存在著一些共性:群死群傷趨勢日趨明顯、急性硫化氫中毒是主要誘因、相關部門在事發后得以高度重視……而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又何在呢?
就安全事故中群死群傷的現象,有業內人士認為:呼吸道癥狀、疲勞及頭痛、胃腸道癥狀是污水處理工人最普遍的患病,而急性硫化氫中毒應該是污水行業從業人員,對其職業健康最基本最起碼的認識。然而,作為基層廣大的勞動工人,并不了解其自身的職業健康風險,同時,管理層對職業健康過于輕視。造成了在中毒事故發生后,現場操作工人并不清楚應該在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后,方可對落難人員實行施救,既而導致了不必要的人員傷亡。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王洪臣教授對此也有著自己的看法,單純從技術細節上出發,任何災難都是可以避免的,比如,采取有效的措施抑制硫化氫的發生,在受限現場采取監測、通風等措施對危險進行防范,事發后科學的應急措施的制定等,均是規避風險的有效措施。然而,從我國宏觀發展的綜合經濟狀況來看,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及社會發展的速度,因而,在污水處理安全方面,我們只能通過技術裝備、機制完善、政府監管等方面,盡量快速地度過高死亡期。
而這,將需要政府、企業多方的有效協調才能得以完善。
一直從事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的大連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廠長陳榮光坦言,加強對污水處理行業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建立完善的安全規章制度;設置完善的安全保證用品是規避風險的有效措施。而事實上,一些污處理廠的管理層并未意識到在這方面需要付出,更有甚者則本不愿意為此付出,這種現象在一些民營污水處理廠中較為常見。他認為,在前期對工人身體健康體檢等方面的安全開支僅僅占到企業總成本的1‰到1%,即便如此,一些企業還是在以一線工人的生命安危做賭注。
如果說“輕運營”的現象,在民營且小型的污水處理廠更為常見,那么作為海南省、海口市“十一五”節能減排重點建設項目的海口白沙門污水處理廠6月份發生的透水事故又該怎樣解釋呢?
此外,在事發后,相關領導迅疾趕往現場的報道屢見不鮮,要求嚴查事因的聲音也比比皆是。而事情的發展似乎也就到此被終止了,相關責任的認定,最終的原因何在,也便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直到又一次安全事故的發生,才又在聲聲的遺憾中被想起,卻發現又一次“為時已晚”。(中國水網)
編輯:姚森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