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網如同城市的靜脈,近年來,伴隨著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漸漸增多,排水與污水處理系統中安全事件的發生也日漸頻繁。在網絡上輸入“污水處理安全”這樣的關鍵字,短短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就會出現數10萬條的相關搜索結果。從5月四川綿陽某污水處理廠工人深井作業中毒,到6月的海口透水事故,再到8月的北京環衛工人污水井作業中毒,凡此種種,每一個事件的背后,無不以鮮活的生命作為代價……
排水與污水處理系統中的安全事故,以硫化氫中毒最為常見。在我國,每年受限空間類安全事件的傷亡率占到全國安全事故傷亡率的50%以上,其中毒害類氣體中毒為其重要組成部分,而屬于有毒有害氣體中毒的硫化氫中毒事件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針對日益嚴重的污水處理安全事故,中國水網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王洪臣教授。王教授表示,目前我國污水處理安全事故呈現出以下兩個特點:
一、 我國污水處理安全事故日趨增多,且覆蓋面愈加寬廣
在我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綜合發展,相關部門加強了對污水處理行業的監管,因而,伴隨著污水處理設施的增加,污水處理安全風險也呈上升趨勢。早些年,在行業內對安全事故發生頻率有“隔三差五”的說法,而隨著近些年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這種說法也便蕩然無存了。發展趨勢已經不再局限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西部地區形勢也日漸嚴重,如新疆的克拉瑪依、內蒙古的巴彥淖爾也伴有污水處理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群死群傷成為污水處理安全事件中的常見現象
綜觀每一次安全事故的發生,群死群傷事件屢見不鮮。非科學施救成為釀成此后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四川綿陽某污水處理廠為例,一名工人在深井中作業中毒,另外兩名同事見此情形,在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便下井施救,亦發生中毒。無獨有偶,在蘭州某污水處理廠,兩名管道維修工人在四米多深的閥門井下作業時,當場暈倒在井底污水中,隨后井上的三名工作人員下井援救時,也暈倒井下。在事故發生的瞬間,立即實施救助被認為是合理與可取的,然而,我們忽略的就是要在一個確定安全的環境下,方可進入生產現場施行救助。因此,在污水處理安全事故中群死群傷現象日趨顯現。
據我國國情,在經濟大發展的過程中,上述安全事故始終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就我國30萬公里的排水管線而言,其維護成本之高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仍舊可以采取技術裝備、機制政策等相關措施,使我國盡量以較快的速度度過安全事故的高死亡期,王教授指出,若從技術細節入手,具體分析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能夠將風險降到最低甚至是可以有效規避的。
他講到,有效抑制有毒有害氣體的發生,將釀成安全事故的隱患,最大限度地扼殺。在受限現場一定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好預警、在線檢測、通風等工作。在事發后采取科學的應急措施,實施科學救援。以上各個方面都應該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而針對大大小小的污水處理廠,王教授表示,無論是高級管理層還是基層工人,都應對自身從事的行業所存在的職業健康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在資金投入方面,企業可為員工提供身體檢測、職業培訓、購置防護工具等,以有效地預防事故的發生。然而目前國內的污水處理廠規模不一,管理水平良莠不齊,其間差異明顯,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型污水處理廠,管理層極力降低成本,縮減企業開支,未能對受限現場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基層工人無法得到有效的職業培訓,這也是事故發生的原因之一。
總是在災難背后,我們才來得及反思。總是在事故發生以后,才去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如果在事發前我們多一些思考,如果在事發前我們多一點責任感,或許就能夠將危難發生的幾率降到最低。在污水處理安全方面,我國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編輯: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