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第三屆水務國際大會-海水淡化專場2009研討會在北京國航萬麗酒店召開,中國膜工業協會秘書長劉憲秋、國際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總工程師阮國嶺、天津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代表、以色列IDE海水淡化技術有限公司中國代表處總工程師劉乾坤分別在大會上做主題發言。
根據國家《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發展目標,到2010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80-100萬立方米/日,海水利用對解決沿海地區缺水問題的貢獻率達到16-24%,實施較大規模(十萬噸級)海水淡化和循環冷卻等產業化示范工程,創建國家級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城市和產業化基地,海水利用產業國產化率達60%以上,使海水淡化水基本能與自來水相競爭,并成為可為缺水城市提供安全可靠優質淡水的重要水源。到2020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250-300萬立方米/日,海水利用對解決沿海地區缺水問題的貢獻率達到26-37%。實現大規模海水淡化產業化,海水利用(特別是海水淡化)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
阮國嶺指出,國際IDA預測,在未來十年內,將有790多億美元的投資用于新建海水淡化水廠。與此同時,在我國國家政策和規劃先行的背景下,未來我國的海水淡化市場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我國內地青島、天津、浙江、山東等城市先后發布海水淡化規劃目標,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設速度加快。但是也面臨著一些技術和管理上的瓶頸,也不乏某些地方政府的行為極不負責任的現象。
在全球面臨缺水的嚴峻形勢下,我國海水淡化發展的重點是什么呢?中國脫鹽協會秘書長郭有智認為,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以海水淡化作為城鎮居民用水的重要水源和海島軍民的重要水源,提高沿海城市和海島居民生活用水的水質和保證率;二是以企業為主體生產企業生產和生活所需的淡化水,特別是生產海水淡化水作為鍋爐補給水等工業用的高純水。
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增長迅速,海水淡化裝置及其規模也在不斷上升。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已建海水淡化裝置為52套,在建工程(2006-2007)為8套,擬建工程25套,已建工程總產能20.47萬立方米/日,在建工程總產能(2006-2007)為8.87萬立方米/日,擬建工程總產能140萬立方米。
目前,在反滲透(RO)、低溫多效(MED)、多級閃蒸(MSF)、電滲析(ED)、機械壓汽蒸餾技術(MVC)眾多海水淡化技術中,裝置數量及市場占有比不盡相同,RO和MED居首。RO裝置套數有45套,占總裝置數量的86.5%,MED4套,占總數量的7.7%,其它技術基本持平。
關于我國海水淡化市場存在的問題,郭有智認為影響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技術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關鍵材料和設備尚未完全產業化,國產化率低;二、海水淡化新工藝和新技術尚待開發;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化技術有待提高;四、品種單一,系列化程度低,應用局限性較大;五、管理等其他因素。
今后海水淡化的發展趨勢會向哪方面發展呢?為此,阮國嶺分析,未來海水淡化會呈現出五種發展趨勢:水電聯產、規模擴大、熱膜結合、避免/減少濃水排放、海淡新技術研發等。
而會上天津膜天膜技術代表對其公司的成熟的CMF技術和新開發的SMF技術的介紹和案例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據悉,SMF為膜天膜新近研發的產品,在天津已經開始應用,項目規模為5萬噸/日,預計年底出水。
以色列IDE海水淡化技術有限公司中國代表處總工程師劉乾坤指出,海水淡化每年市場穩定增長8%-10%,由于全球變暖引起的嚴重干旱(如澳大利亞)、中國北方地區的水源性缺水與南方地區的水質性缺水等客觀因素,中國海水淡化市場有巨大潛力。他強調,海水淡化與核能一體化也將成為大勢所趨。(中國水網)
編輯:呂春香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