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消息,電話中石島集團辦公室主任劉建軍的聲音聽上去明顯高了幾度,但只是瞬間,他的聲音又恢復了平靜:“擺在海水淡化企業面前的困難太多,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海水淡化要想實現產業化難度很大。”
石島集團曾于2003年11月建成投產了一個反滲透海水淡化項目,該項目一期工程可日產5000噸淡水,二期工程建成后日產量可達1萬噸,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海水淡化機組,因此項目成功試運行后,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僅僅只是完成了試運行,這套總投資8000萬元的海水淡化設備就開始“休息”了,并且一直“休息”至今。
令這個項目就此停滯的主要原因有三:處理成本過高,扶持政策缺失,淡化水難入城市供水管網。
并且,不僅僅是石島集團,如今這三道“坎”已成為擺在所有涉足海水淡化企業面前的普遍問題。
淡化水每噸成本在5元以上,缺乏市場競爭力
在劉建軍的印象中,2000年的那場大旱給他留下了深深的記憶。“那一年,作為全市供水命脈的米山水庫曾一度接近枯竭,家家戶戶都開始限水,而石島原本就缺水,那一年更是水貴如油,一方水的價格漲到了10元錢,人人心中那個怕呀,就怕水真得沒有了。”劉建軍說,正是那場大旱讓公司產生了上馬海水淡化項目的念頭,并且迅速付諸實施。然而,工程建起來了,要投入生產運行了,一個新的問題也擺在了公司面前:隨著威海旱情的緩解,水價迅速回落到正常價格,而淡化水的價格卻遠遠超出了這個價格。
“石島的自來水價格是2.6元一噸,而我們的淡化水不算折舊在每噸的價格也在5元至6元,人家能喝2元多錢一噸的水,為什么還要用我們5元多錢一噸的水?結果,生產出來的水賣不出去,設備只好停了。”劉建軍說。
據了解,目前我市的四大海水淡化工程產出來的水成本每噸在5元至8元左右,而市區生活用水為每噸2.85元、工業用水每噸3元,前者比后者高出了近3倍。
目前停轉的只有石島集團的海水淡化工程,而華能威海電廠和劉公島海水淡化工程都在運轉,主要原因是華能威海電廠有用鍋爐軟化水比自來水制水成本低的優勢。而劉公島的海水淡化工程,據市水務集團副總經理王天華介紹,雖然成本在每噸8元左右,但是這一項目享有財政補貼,其價格按照通行水價執行。
“要不是有這些特殊因素在里面,這些企業的海水淡化設施估計也一樣難以長期運轉。”市節水辦主任陳正明表示。
海水淡化項目運行成本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設備投入巨大。據威海華能電廠副總工武少洲介紹,用于海水淡化的膜處理設備絕大部分需要進口,一支反滲透膜的價格在8000元左右,每次大修需換100多支,像華能電廠這樣日產淡化水在2000方規模的海水淡化項目,投資就近2000萬元,如果是將淡化水用作民用的海水淡化處理廠,其投資和運行費用就更大。
而新力熱電的海水淡化項目資金來源問題至今還未能妥善解決,以致于盡管已經立項兩三年,但工程進展不大。新力熱電廠生產技術部負責人張叔寧告訴記者,按照計劃,新力熱電海水淡化項目總投資8900萬元,采用貸款和自籌兩種方式籌措資金。但目前,不管是貸款,還是自籌,都存在一定的困難,這直接影響到了工程的建設進度。
缺乏政策扶持,淡化水產業化難上加難
海水淡化成本原本就高,而扶持政策的缺乏使得海水淡化走向產業化的步子就邁得愈加沉重。
據石島集團副總經理邵新強介紹,該工程在計劃建設時,曾與有關部門達成0.35元/度的用電價格,但在后來的實際運作中,他們并沒有獲得優惠,用電價格仍然是0.7元/度,這也是淡化水價格高的主要原因。集團辦公室主任劉建軍說,如果在電價上能夠享受到一定的優惠政策,那么生產淡化水的成本將是原來的一半,也就基本接近于自來水的價格,這套投資巨大的設備運轉起來還是大有希望的。
武少洲也對能得到政策扶持滿懷企盼。武少洲說,海水淡化是一項高投入、高成本的產業,眼下,華能電廠三期工程開建在即,海水淡化的規模肯定要擴大,這又是一筆巨大的投資。“海水淡化的設備都是進口設備,希望政府對于這樣的高新技術設備能夠給予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減少一下企業的項目投資。”武少洲說。另外他認為,淡化水用于民用,政府應該給予水價補貼,縮短淡化水同自來水價格之間的差距,使其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才會讓走海水淡化民用道路的企業看到希望,否則在這么大的價格差面前,海水淡化水進家入戶只會是一種美好的愿望。
市經貿委環境與資源科一位姓胡的負責人對企業的看法表示認同。“劉公島海水淡化工程之所以一直能運行,主要在于有政策的支持———財政對每噸水予以3.15元的補貼。 否則它的生存也會很困難。”這位負責人認為,海水淡化及海水利用是一項高投入的公益性生產活動,應該制定并實施相應的鼓勵政策,對那些長期使用海水淡化水的企業,應在稅收、信貸、水價等方面給予優惠,對生產海水淡化設備的企業給予減免稅等政策優惠,對從事海水淡化生產的企業在購置設備或進行技術改造時給予貼息貸款,并且在目前水價尚不到位的情況下,應使海水淡化企業享受與自來水公司同等的公益性補貼,只有如此,海水淡化走向產業化才有可能。
淡化水如何并入供水管網懸而未決
眼下,相比淡化水主要用于滿足企業內部所需的華能威海電廠和新力熱電廠,石島集團目前還面臨著另外一個困難,那就是淡化水的并網問題。
“我們當初投建這個項目,按照計劃就是要將生產出來的淡水并入城市供水管網,作為自來水的補充。但是由于淡化水的價格與自來水價格之間存在著價格差,因此要并入供水管網遠不是把兩家的供水管道一對接那么簡單,而是需要相關各方坐在一起商議,共同就如何計量、如何分配利益確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但是眼下廠子已經建起來了,但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方案告訴我們這個水往哪并、如何并。這樣一來,即使將來我們的設備運轉起來了,水也沒地方流啊!”劉建軍表示。
對于劉建軍的困惑,陳正明認為,這不是哪一家的問題,如果威海的海水淡化要走向產業化,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面上的問題,并且這個問題不是生產企業和供水部門商量一下就完事,它需要政府層面出臺一個政策,對全市的淡化水利用進行系統規劃、指導,才能確保海水淡化水真正融入社會、實現產業化。(記者 趙雪筠)
編輯:謝曉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