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將太湖治理列為實踐活動10件實事之首。這在全省上下甚至更大范圍內引起了高度關注。
太湖治理,既是民生熱點,也是民生難點。被列為10件實事第一位,需要信心、決心和勇氣。
一年過去了,當時的承諾兌現得怎樣?
從監測數據變化看成效
“綜合富營養化狀態指數比上年下降1.5,53個國家考核斷面達標率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這是列為辦實事首條時定下的目標。
省環保廳最新數據顯示,在多年治理基礎上,2008年,太湖湖體綜合富營養化狀態指數為60.2,同比下降1.5;53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為67.9%,同比提高28.3個百分點。據此,預定目標如期完成,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數據的“一升一降”令人欣慰。而其背后,則是江蘇省多年來以“最大的決心、最大的力度”整治太湖的件件實招。去年,圍繞全面實施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省、市、縣上下聯動,從點到面,打出了密集而迅猛的“組合拳”。
——60萬噸藍藻打撈上岸。保障飲水安全是“治太”最基本的目標。隨著一大批專業性機械船只和運輸車船的使用,藍藻的打撈效率大大提高。2008年打撈量是上年的3倍。監測表明:太湖流域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藍藻水華發生的頻次和面積較上年有所下降,實現了安全度夏。無錫市建設藻水分離和資源化利用中心,日處理藻漿逾千噸,回流太湖的湖水氮磷含量大大降低。
——15條主要入湖河流實行“雙河長制”。省委、省政府的這一決定,意在以主要入湖河流為重點,全面治理太湖流域水環境。省及地方政府領導親自擔任“河長”,靠前指揮,掛牌治理,職責到人。目前,15條河流的綜合整治規劃已全部編制完成,投資8.85億的漕橋河綜合整治工程率先啟動,已完成50%的主體工程,水質得到初步改善。
——調水引流突破20億立方。流水不腐,為了促進湖體流動,增加水量,省水利廳從年初就調度常熟樞紐,全年抽引長江水21.4億立方米進入望虞河,并嚴格兩岸入河支流管理,始終保證調水入湖水質三類標準。
——控源截污,136個城鎮開建污水處理廠。太湖污染在水中,根子則在岸上。從工業排放到農業面源污染到沿岸居民生活污染,治污之舉點在了“穴位”上。一級保護區內大中型畜禽養殖場重點整治,建設面源氮磷流失生態攔截溝渠;在東太湖、陽澄湖等水域,拆除圍網養殖面積超過17萬畝。流域內131座污水處理廠開展除磷脫氮改造,完成首批6大行業1174家企業的提標改造,對134家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整治生活污染,除開建一批污水處理廠外,260個農村居民生活點污水處理設施動工興建。
——5座城市開辟“第二水源”。2008年3月30日,總投資23.6億元的無錫市“長江供水工程”一期竣工通水,標志著遭遇過飲水危機的市民們開始喝上長江水。一期工程每天可供水40萬噸,取水口直入長江770米。隨著二期工程竣工,可實現日供水80萬噸,覆蓋無錫所有城區。不僅無錫,蘇州、常熟、武進、張家港等地也都實現了“雙源供水、雙重保障”。
——97平方公里生態清淤目標逐年分解。省政府批準了太湖生態清淤總體方案,首先對梅梁湖、竺山湖、貢湖水源地、東太湖及入湖河口開展底泥清淤。
重疾需“猛藥”。在一系列對癥之舉實施后,太湖實現了年初提出的確保飲用水安全的治理目標。
一場沒有任何退路的攻堅戰
諄諄囑托,殷殷期盼,凝結在2400多平方公里的太湖中。
2008年3月5日下午,人民大會堂西大廳。參加全國“兩會”江蘇團審議的胡錦濤總書記殷切希望江蘇繼續把治理太湖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中之重,下決心根治太湖水污染問題,努力讓這顆“江南明珠”重現碧波美景。
溫家寶總理2007年6月30日親臨無錫考察太湖治理工作。他滿含深情地說,治理太湖是一項關系子孫后代的重要工程,我們一定要把太湖治理好,讓老百姓放心。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果香繞湖飛!”這些曾經為千百萬江南人熟悉的意象,什么時候才能重回人們的視野?
省委書記梁保華說,太湖水污染治理事關科學發展大局,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要確保治太工作每年取得實實在在新進展新成效,使太湖這顆“江南明珠”重現碧波。
省長羅志軍說,在治理太湖這樣一個重大問題面前,我們沒有任何退路,沒有任何余地。要下更大決心,以更大力度,努力恢復太湖地區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
太湖治理,早已成為一場只能打贏的“硬仗”。
剛剛過去的一年中,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兩次召開全體會議,正式成立正廳級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辦公室,多次召開河流整治、應對藍藻、生態清淤等專題會議,治理措施立體式全方位出臺。
治太工作創新體制機制,工作任務被納入有關市、縣小康建設指標考核內容,納入省落實科學發展觀綜合指標體系,而且作為市縣黨政主要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實行“一票否決”。
衛星遙測、自動監測和人工巡測結合,為太湖治理提供了42萬個有效監測數據。按照世界先進標準,太湖流域已經建設了77個水環境自動監測站。
一年中,省級財政安排治太專項資金達到創紀錄的40億元,帶動地方投資120億元。流域內,明確各地新增財力的10%用于太湖治理。同時,利用價格杠桿推動治污,開展排污權有償分配和交易試點,全面推廣環境資源區域補償機制。
從制度創新到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再到匹配的資金支持,太湖治理敲出了一連串的“重槌響鼓”。
緊緊咬定“兩個確保”“三個下降”
“鐵腕治污、科學治水、標本兼治、徹底治太”。面對治太工作新的進展,江蘇始終保持著一份清醒。年末舉行的太湖治理工作座談會明確指出,太湖水質雖然基本穩定,但水質好轉的趨勢并不穩定;入湖污染物總量雖然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控制外源污染的任務還十分艱巨……治理太湖,貫穿著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
一手抓應急治理,一手抓長效治理,今年治太工作的目標任務已經明確:繼續做到“兩個確保”,即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湖體水質有所改善;力爭實現“三個下降”,即力爭主要入湖河流劣V類水體數量下降,污染物入湖總量下降,湖體營養化指數下降。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加快漕橋河等15條河道的小流域綜合整治,省里擴大內需環保新增資金和省太湖治理專項資金都要向這些河流傾斜。
調水引流快馬加鞭。省水利廳正利用當前枯水期的機遇,對常熟樞紐的水下設施進行突擊消險加固改造,對泵站電機分期更換,確保春節前后繼續擔綱“調水引流”重任。
在竺山湖及西沿岸區生態清淤試點工程完成30萬立方米的基礎上,無錫市區西太湖各湖灣區和武進區正利用冬春機遇,全面啟動了清淤工程。到4月底前,確保完成16平方公里、572萬立方米的清淤任務。試驗工程證明:生態清淤可以直接有效減少湖體內源污染。
加快實施走馬塘拓浚延伸工程,提高引江濟太的效率和效益,改善望虞河西岸水環境質量。力爭年內開建新溝河,加快新孟河建設前期準備工作。
給水環境監控安上靈敏自動的“電子眼”。按世界先進標準,完成200個水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正式啟用太湖流域水環境信息共享平臺。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