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運輸是一個干擾城市正常運行的很大問題,北京市每年產生污泥80萬噸,這80萬噸泥有方方面面的問題,24小時持續不斷地往外運,那么它們是如何處理處置的?在國家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主辦,中國水網、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聯合承辦的污泥處理處置高級研討會上,北京市排水集團的總工——王洪臣為我們介紹了北京市污泥處理處置的詳細情況。本文根據王洪臣在會上的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北京市到目前為止形成了280萬噸的處理能力,每年產生出80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目前大概有三個方向:
第一:土壤改良——利用荒地堆置或填埋;這是當前北京市乃至全國最大的污泥處理處置方向。北京市 1993年開始運行,到現在已經處置了264萬噸污泥,放到了北京郊區乃至河北省一些地區。主要集中在通縣和大興,房山和門頭溝也有一些量,基本上西北部上風上水的地方。
第二:污泥處置廠;龐各莊污泥堆置廠開展了條垛式堆肥工藝,消化了70萬噸。
第三: 污泥制磚;北京市三河制磚廠的產量前兩年是很多的,但是由于北京市嚴格禁止黏土磚的生產、銷售并且最近由于奧運工地禁開,污泥也比較少,這幾年一共消納了6萬噸。燒出來的磚,在摻入的污泥不超過10%的情況下,基本上對磚的影響不是很大。
奧運期間如何安排污泥的運輸
第一:基本上還是送往北京郊區,盡量做到不影響周圍的生態環境、有序規范化管理,這個管理過程包括在運輸之后周圍砌墻,并設專人看護,包括拖拉機來回翻地。
第二:堆肥和熱干化。在清河污水處理廠建成了450噸能力的熱干化,目前已經投入到試運行了。
總體來看,目前為止在污泥的處理處置中,土壤改良占了58%的比例,熱干化占了12.4%。
目前存在的問題
第一、責任不明確
污泥處的置,到現在仍然沒有引起全國范圍內,尤其政府重要領導的高度關注并且具體落實到分工上。譬如說,從環境來說,主要是關注它對環境的影響,環保部門在選地的時候還有意識的把北京市的環境敏感區的圖拿來,北京市各級的水源地都拿來,盡量回避開。但是,從另外一個口(國土的管理部門),它有自己的管理方法。再一個大的問題是——現在沙荒地改良了以后,基本上歸到某個企業或個人的手里,因此如果征地的話勢必要征得這些個人或企業的許可。簡易的污泥處置、簡易的土壤改良,需要的手續太過復雜。
并且污泥的簡易處置還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惡臭,當污泥堆置到一些地方之后,把周邊臟的蚊蠅吸引到這個地方來,這個地區農作物及各方面都將遭受毀滅性傷害,國內大概有十幾個由于城市污泥導致了大量的衛生學的情況。
第二、技術線路不明朗
雖然幾個部委都分別委托單位開展過污泥處置技術的研究,但是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不同的部位標準不一樣,地方政府也沒有精力和能力來解決。
第三、污染轉移
在減排過程當中,污水處理廠雖然完成了COD減排,但是污泥卻進入到土壤中,最終還是回到了大的環境中。
最后,我們需要是從行政上,明確技術路線,齊步走,才可能把這個問題處理好。
編輯:周蕓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