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馬德里(2008年5月4日訊)—— 隨著亞洲能源需求飛速上漲,各國政府迫切需要創造合適的環境來吸引清潔能源投資,亞洲開發銀行(亞行)行長黑田東彥今天在馬德里的一個氣候變化研討會上說。
亞洲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世界排放總量的比例自1973年以來已經翻了三倍,并且預計在2030年將達到42%,除非整個地區新建火力發電廠和其他污染性能源基礎設施的趨勢得到極大改變。
“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穩步發展,該地區對能源的需求將會大幅增長。根據預測,到2030年,該地區能源基礎設施需要的投資將超過6.4萬億美元,”黑田先生說。
“為了防止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影響,許多投資將選擇投到清潔能源方面。”
題為擴大投資規模,應對氣候變化的研討會吸引了十幾位全球變暖專家,包括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主席帕喬里(Rajendra Pachauri)。本次研討會是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亞行第41屆年會期間召開的。
亞太地區面對氣候變化顯得尤其脆弱。到2020年,可能將有約12億人口無法獲得足夠的清潔水源,而中亞和南亞的糧食產量到2050年將只有現在的一半。亞洲的主要沿海城市,包括曼谷、雅加達、卡拉奇、馬尼拉、孟買和上海很容易受到洪水的襲擊。在本世紀,生活在圖盧瓦、馬爾代夫群島和孟加拉灣的人可能成為“氣候難民”。
全世界的清潔能源業已經吸引了巨額投資 — 去年約1480億美元,但是其中許多資金被投到了歐洲和其他發達地區,而亞洲因為缺乏政府政策和立法支持所吸引的投資相對較少。政策制定者應該在建立正確監管、政策和制度框架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以吸引投資達到需要的規模。
需要對像清潔發展機制之類的現有計劃加以改進,這樣在為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的新項目提供融資方面,它們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我們還應該為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后的階段早做準備,盡早制定碳排放定價政策,不管是以碳排放稅形式還是以配額—貿易制度形式。
我們還需要更多合作,以集中技術和金融資源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同時需要制定新的激勵機制以吸引私營部門資金進入氣候變化投資領域。
我們還需要新的投資,以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可能對亞太地區產生的破壞性影響。
“我們需要采取比現階段更廣泛的應對措施,以降低我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同時,我們還需要對應對的成本和效益進行全面評估。海平面每上升1米,全球的保護成本將高達1萬億美元,”帕喬里說。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