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連云港市水管體制改革工作通過了省水利廳組織的驗收,至此,全省有改革任務的13個省轄市全部通過省級驗收,江蘇省水管體制改革任務基本完成。
江蘇省水管體制改革工作始于2002年,經過5年多不懈努力,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一是理順了管理體制。不少市縣根據水利工程的狀況和運行特點,對原有水管單位進行整合,精簡了管理機構,提高了辦事效率。改革后,全省水管單位由原先的554個精簡為518個,其中416個定性為純公益性事業單位,102個定性為準公益性事業單位。南京市改革前45個水管單位中僅有6個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其他為差額撥款單位13個,自收自支單位26個;改革后水管單位精簡至43個,其中全額撥款單位增至23個,差額撥款單位增至19個,另外1個為自收自支單位。啟東市根據水利工程布局分散、管理戰線長等特點,對原來的5個江海堤防和涵閘管理單位進行合并重組,對全市涵閘、河流、堤防實行集中、統一管理。銅山縣將原有管理機構撤并,成立了縣河道水庫管理處。整合后的水管單位,從原來局限于對堤防、涵閘或水庫的單一工程管理,拓展到對全縣范圍內流域性河道、水庫、湖泊和重點建筑物的統一管理,強化了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拓展了管理職能,提高了管理水平。
二是落實了"兩項經費"。2007年,江蘇省落實公益性管理人員基本支出54210.2萬元,占應落實經費的85%,其中46個縣(市、區)100%到位,無錫、蘇州、常州、南通、泰州等5市全部到位;落實公益性工程維修養護經費26858.4萬元,占應落實經費的79%。省水利廳直屬水管單位所需經費全部列入省財政預算。"兩費"未全部到位的地方,均已作出分年到位的承諾。隨著"兩費"渠道和保障政策的明確,各級水管單位人員工資收入明顯提高。徐州市水管單位在職在崗職工人均工資由改革前的1000~1300元/月提高到1500~1800元/月,退休人員每月的生活費比改革前增加了500元。
三是優化了管理隊伍。改革前,江蘇省水管單位普遍存在人員超編嚴重、結構設置不合理、職工收入偏低等問題。改革后,全省共核定編制18928名,比原編制的16488名核減了2440名,精簡比例達12.9%。通過 "按需設崗,以崗定人",人員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南京市水利局統一組織市屬水管單位中層干部競爭上崗,由市委組織部考試中心統一命題進行筆試和面試考核,成績張榜公布;鹽城市射陽縣按因事設崗、一人多崗的原則,全員競聘,有170人競爭上崗,68人退二線待崗。水管單位通過公開競聘,打破了工人、干部的界線,激發了管理隊伍的活力。不少水管單位進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崗位工資制。通州市按照工程養護、閘門運行、堤防管理等不同崗位,分別制訂詳細的崗位分配系數,通過績效考核加以兌現。各管理單位還根據實際需要,定期定向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接受新知識、新技能培訓,進一步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改革大大激發了水管單位職工的工作熱情,切實優化了管理隊伍。
四是推進了管養分離。改革過程中,江蘇省各地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運用市場機制,推進管養分離,取得了一定的實效。江蘇省南水北調寶應站工程建成后不再設立養護管理單位,通過招標選擇管理經驗豐富、技術力量強、信譽好的水管單位承包運行管理,不僅提高了管理質量,而且降低了運行成本。蘇州、無錫等地的城市防洪工程、南京市秦淮河水環境整治工程的維護管理都走向市場,擇優選取管理單位進行維護管理。溧陽市沙河水庫對原有的天目湖賓館、建安公司等企業全部進行了改制,將捕撈隊、旅游公司等經營性事業單位改制為企業,做到事企分開,管理與經營分離;江蘇省駱運、總渠、江都等省水利廳直屬水管單位成立了多個維修養護中心,內部實行管養分離,經費獨立核算,外部實行企業化運作,利用省屬工管單位的人才、技術優勢,參與省內外水利工程管理養護競爭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全省水管單位通過實施管養分離,不僅提高了工程養護質量,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延長了工程使用壽命,促進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
五是促進了規范化管理。結合本次水管體制改革,江蘇省按照水利工程管理法制化、規范化、現代化的目標和要求,根據水利部和江蘇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辦法》,全面開展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規范化考核工作。目前已有常熟長江河道管理處、江蘇省三河閘管理所、橫山水庫管理處等3家單位榮獲國家一級管理單位稱號;張家港市長江防洪工程管理處、蘇州市胥口水利樞紐工程管理處2家單位獲國家二級管理單位稱號;另有28家管理單位獲省級管理單位稱號。通過規范化考核,在全省水管單位中形成良性競爭氛圍,強化了職工的職責意識,嚴格了管理制度和程序,提升了水利工程管理的規范化和現化代水平。
江蘇省水利廳表示,水管體制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目前全省水管體制改革只是完成階段性工作目標,在深化水管單位內部改革、培育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市場、加強水管單位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和現代化建設方面還面臨艱巨的任務,全省將按照水利部的部署要求,繼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把握治水規律,不斷改革創新,努力開創江蘇現代水利發展的新局面。
編輯:肖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