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庸置疑,公用事業民營化是當今世界的大趨勢。通過民營化可以提高公用事業的效率,減少政府的財政負擔,吸引更多的資本注入到公用事業行業中。
公用事業民營化的浪潮,在中國方興未艾。理想的民營化結果應該是"三滿意":第一,政府滿意,因為開拓了財源,增加了稅收,減少了行政負擔;第二,企業滿意,因為效益提高、成本降低,經理人員和職工通過參與持股或由于效率提高的獎金而得到更多的收入,以此激勵他們把工作做得更好;第三,用戶滿意,用戶應機會均等的得到優質優量和更好的服務,而且就長期來看價格應該是穩定的。 在實施民營化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謹慎應對。目前在中國,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公用事業從輿論上說,似乎是一邊倒——人人叫好。然而,自去年南非約翰內斯堡世界環保大會以來,以及剛剛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三次世界水論壇上,我們都聽到了不同的聲音。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分東西兩區,分別由菲律賓望族與世界兩大水公司合資,將本來是地方政府管理的水公司變為注入外資和當地資本的民營化企業。四年過去了,居民平均水費比民營化之前高出76%,兩家世界著名水務公司以亞洲金融危機為借口繞過政府監管部門,修改合同,提高水價。2002年12月特許權經營民營方提出終止民營化。而同樣的事例在玻利維亞、加拿大都已出現。有些非政府組織認為:一些大的水務公司的策略是先以不現實的、不可持續的低價中標,然后利用所在國監管不足及政府官員的尋租事后漲價、謀求私利。
我們對外資進入中國公用事業以及其中的水行業沒有疑義,外資雄厚的資本,豐富的經驗,先進的管理以及多年積累的雄厚的科研基礎,為中國的公用事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起到了示范和激勵作用,為死氣沉沉的公用事業行業帶來競爭和生氣。然而,我們不能不看到,大的跨國企業在和中國地方政府就當地公用事業民營化進行談判時,有兩個不對稱:
其一,信息,經驗不對稱。有百年歷史,全球經營的跨國企業面對的是缺少國際經驗,缺少法律、金融信息咨詢的相對年輕的地方官員。跨國企業身經百戰,中國地方官員由于地區和城市間的競爭和地方保護,往往得不到其他城市談判的詳細條款,而跨國集團作為談判對手對此卻心知肚明. 如特許經營年限問題, 作為特許經營的發源地,法國民眾和地方政府正在施加壓力,使其年限從平均二十至二十五年減為十幾年,以防止公司暴利,規范公司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給予政府更多的選擇權。而中國有些地方政府卻將下幾屆政府的利益透支。上海浦東成功地使水資產溢價,僅值七億多的資產賣出了二十億之多,其代價是五十年的特許經營。這個天平是平衡的. 而我們的有些地方沒有得到如此好處卻輕而易舉地使對方得到三十、四十以至五十年的特許經營權。半個世紀以后,變化將是極大的,如果沒有很好的退出機制和監管措施,我們的有關市政當局會不會以后悔之晚矣。
其二,財富,影響不對稱。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地方官員薪金有限;而跨國集團富可敵國,三大水務集團均在世界百強之內,其營業額收入相當于中等國家GDP。地方官員影響僅限于當地;跨國集團可以用各種手段,來爭取最好的條件,為爭取大的合同其動用議員、大使、政府部長乃至總統施加政治影響的例子屢見不鮮。
公用事業歸根到底姓“公”,其公益性、安全性、穩定性毋庸置疑。我認為中國要走出自己的公用事業民營化的道路,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監管方法,謹慎行事,不可操之過急??偠灾?,一句話,公用事業民營化一定要民贏。
編輯:武紅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