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日前結束的全區節水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內蒙古近年來不斷加大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力度和步伐,初步形成了以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為核心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系,以行政、經濟手段促進節水,建立起了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和公眾參與的節水機制,在試點引路,典型推動的帶動下,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宣傳教育也得到廣泛開展。
一是初步形成了以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為核心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系。開展了水資源綜合規劃編制工作,經水資源調查評價、水資源供需平衡、水資源配置,目前已基本編制完成,為全區范圍內的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奠定了基礎。同時,還完成了黃河干流初始水權量分配,配合松遼委開展了大凌河、霍林河初始水權分配試點工作。與有關部門共同組織編制的《自治區行業用水定額標準》,已由自治區政府公布實施。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推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對建設項目取用水實行嚴格的水資源論證。自治區還在包頭、呼和浩特兩個節水型城市試點和黃河水權轉換灌區建立了總量控制與用水定額兩套指標體系,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予以實施。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基本形成,水務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全區已有8個盟市、73個旗縣(市區)成立了水務局,分別占盟市、旗縣總數的67%和72%。其中阿拉善盟、興安盟、巴彥淖爾市和通遼市全面實現了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通遼市、呼和浩特市還將自來水公司和污水處理廠整建制劃歸水務局管理,為實施本地區水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促進節水方面奠定了體制基礎。
二是強化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以行政、經濟手段促進節水取得新進展。2000年《自治區取水許可制度實施細則》頒布以來,全區基本建立了取水許可分級管理制度。按照分級管理權限,自治區水利廳直接發證22套,批準取水許可水量2.748億立方米,盟市、旗縣發證42184套,批準取水許可水量77.8029億立方米。特別是2006年《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對于促進水資源節約保護的作用進一步增強。2002年《自治區水資源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將全區劃分為三種類型,提高地下水資源費征收標準,規范和完善水資源費的征收范圍和管理使用,水資源費的經濟杠桿作用得到應有發揮,極大地促進了取用水單位和個人節水的積極性。依照《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的規定,自治區政府印發了《自治區水利工程供(排)水價格管理辦法》,為建立合理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奠定了基礎。包頭、呼和浩特等缺水城市加快水價改革步伐,對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實行累進加價收費,充分運用價格杠桿促進節約用水。
三是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使產業布局和重大建設項目與當地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按照水利部和國家發改委發布《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辦法》,自治區水利廳組織審查論證報告書共200多項,主要是火電、化工、城鎮供水和水庫工程等項目。實踐證明,開展水資源論證工作有利于保障合理用水需求,提高用水的效率與效益,綜合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使產業布局和重大建設項目與當地水資源條件相適應,提高了全社會對水資源緊缺的重視程度與節水意識。同時,通過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堅持傳統與非傳統水源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開發地表水、嚴格控制地下水,鼓勵使用中水、疏干水,嚴格禁止建設高耗水、高污染項目,推進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為配合建設項目水資源工作的開展,科學評價已建工業企業的用水合理性,發展節水型工業,自治區水利廳還有計劃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如達拉特電廠、蒙西化工集團和包鋼集團開展了水平衡測試工作,并將水平衡測試結果作為下達用水計劃和核定行業耗水指標的重要技術依據。
四是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和公眾參與的節水機制,節水工作取得新進展。加強水資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設節水型社會,是水利部門的一項基本任務。按照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和公眾參與的節水機制要求,近年來,自治區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調整組建了自治區節水型社會建設領導小組。自治區分管副主席為組長,水利廳廳長為副組長,成員包括建設、經委、農業等部門負責人。各盟市、旗縣也相應成立了節水領導小組,健全了節水管理機構;不斷完善節水政策法規。2001年,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農業節水灌溉條例》,成為全國第一個出臺農業節水灌溉方面法規的省區。《條例》明確了節水灌溉資金按照受益者合理承擔與政府扶持相結合籌集的原則。2003年,《呼和浩特節水管理條例》和《包頭市水資源管理條例》相繼經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使兩市的節水及水資源管理有法可依。2004年,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修訂的《內蒙古自治區實施<水法>辦法》,詳細規定了發展節水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具體措施。2007年,自治區政府作出了《關于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目標和主要措施,為"十一"期間自治區建設節水型社會明確了方向。包頭市和通遼市相繼出臺了《關于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決定》、《通遼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以資源的高效與循環利用為目標,大力推進工業節水工作。重點對高耗水的工業企業,引導企業增加節水改造資金投入,促進廢污水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推動部分工業企業節水取得新進展。如包鋼投資1.6億元建成了包鋼污水處理廠,使包鋼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5%,每小時少從黃河取水4030立方米,每年減少向黃河排污2萬多噸;將節水灌溉作為革命性措施來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自治區農業灌溉用水占全區總用量的90%左右,灌區的節水改造是節水的主戰場。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自治區加快推進節水高效型農牧業建設,通過加大噴灌、管灌、渠道襯砌等實用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力度,大力發展節水灌溉。2003-2007年,全區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16.07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937.02萬畝,新增飼草料地灌溉面積136.41萬畝,提高了農業用水的效率與效益。在引黃灌區,積極探索以水權轉換方式推進灌區節水改造工作,按照"企業投資節水,有償轉讓水權"的思路,鄂爾多斯市黃河南岸灌區已基本完成了渠道襯砌改造,可為工業項目轉換水量1.3億立方米;以確保城市供水安全為目標,努力推動城市節水。嚴格限制城市自來水可供區域內的各種自備水源,對所有自備水源提高水資源費征收標準,逐步遞減許可取水量直至完全取消。包頭市和通遼市加大封閉城市規劃區的自備水源井力度,近兩年已有計劃地封閉水源井200多眼,每年節水近億噸。包頭市通過"健康水工程"建設,實行分質供水、優質優用、優水優價;呼和浩特市通過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在城市居民小區安裝IC卡計量等措施,改善了城市居民飲水與水環境條件,促進了城市節水。
五是試點引路,典型推動,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2005年水利部正式批準包頭市為全國節水型試點城市以來,按照水利廳組織審定的《包頭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及水利部批準的《包頭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實施方案》,包頭市工業節水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節水穩步推進,生活用水的節水意識普遍提高、城市污水利用逐步提高。目前,全市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達到了86.5%,農業節水灌溉面積提高到40.4%,節水器具普及使用率達到70%,有15家企業獲得市級節水型企業稱號。包頭市正在探索一條北方缺水重工業城市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有效途徑。同時,自治區水利廳確定的自治區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也正在有序進行,《通遼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通過水利廳組織的審查,《呼和浩特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正在編制。為積極探索發展節水型工業的有效途徑,2006年自治區水利廳與自治區經委聯合在全區范圍內開展節水型工業示范園區和企業創建工作,現場檢查、全面考評和綜合平衡,授予赤峰紅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治區節水型示范工業園區"稱號;授予華能伊敏煤電有限責任公司等13個單位"自治區節水型企業"稱號。
六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宣傳教育得到廣泛開展。幾年來,全區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以每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和"節水宣傳周"為重點,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介,廣泛深入地開展水法規和節水宣傳教育活動,加強與有關部門的配合,開展了具有特色的宣傳活動。如水利廳與自治區婦聯共同組織"婦女參與節水"活動;與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發改委、建設廳共同組織了以"大力推行節約用水,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為主題的宣傳活動; 與自治區團委開展了"保護母親河,建設節約型社會我先行"活動及青少年參與節水專題宣傳活動。包頭市水務局與報社、文化部門共同組織開展"節水知識有獎競賽"和包頭市消夏"節水之夜"歌舞晚會等,都取得很好的宣傳效果,使全社會的水法制觀念和節水意識顯著增強,為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生效友 李建國)
編輯:武紅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