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是社會的基本職能,發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是洱海治理保護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礎。這是一種情感,更是一份責任,大理人對洱海那種深切關注的感情,那份堅忍不拔的責任,一直是我們采訪中想一探究竟的問題。面對洱海曾經的兩次藍藻暴發,大理各族人民群眾在一種強烈的自省意識中,展開了一場“洱海保衛戰”。人與自然從失衡再到新的和諧,傳統環境倫理觀的內在精神與正在興起的生態文化有著驚人的吻合。一種天、地、人共存、共生、共榮的新型倫理關系,正在洱海流域廣大農村出現。
蒼山十八溪之一的白鶴溪經過綜合整治后,如今入湖河道溪流清靈,綠草如茵。
保護洱海就是保護大理,保護生態就是保護人類。
一個地處西部省份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大理白族自治州,“風花雪月”賦予了這片土地浪漫而詩意的性格,大自然賜予了這里天地合一,遙相呼應,美若畫卷的銀蒼玉洱。因有蒼山洱海,這里的各族兒女創造了獨具特色、韻意深厚的民族文化;因有蒼山洱海,大理蜚聲四海、聞名天下;因有蒼山洱海,這塊土地充滿勃勃生機,魅力無限……然而,“風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嵐影洗還清”的洱海,曾一度遭受藍藻侵襲,“母親湖”的病變,敲響警鐘,喚起了大理各族兒女深深的憂慮和思考。一場“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母親湖”的全民行動開始展開。
2007年夏季,我國幾大城市近郊湖泊污染相繼告急。就在7月緊急召開的全國湖泊污染防治工作會上,大理州代州長何金平,作為惟一一位來自地州一級的領導,代表大理州在會上交流洱海保護經驗。太湖、巢湖、滇池今年相繼暴發藍藻,而同樣地處城市近郊,同樣一度遭受藍藻侵襲,大理,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僅用了3年時間,就使2003年一度局部下降到Ⅳ類標準的洱海水質,恢復到總體達到和保持Ⅲ類,部分時間達到Ⅱ類水的標準。洱海保護治理的經驗在全國、全省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國家環保總局調研組對大理洱海進行調研后認為,洱海保護治理成功的例子,為我國湖泊保護治理提供了經驗,樹立了一面旗幟。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省第八次黨代會確定的工作思路明確提出扎扎實實打基礎,突出重點抓生態,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擺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對大理發展的總體布局中,洱海保護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七彩云南保護行動”,把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綜合防治列為環境治理行動的重點,洱海治理保護正向全面縱深推進。
大理在全國湖泊保護治理中,率先走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并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并進,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獨具特色的路子。
“九湖辦”全力推廣洱海治理經驗。
洱海已經成為我國城市近郊保護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洱海治理為我國湖泊的保護治理樹立起了一面旗幟。
洱海,孕育大理四千年古老文化,大理各族人民的“母親湖”。
“山則蒼蘢壘翠,海則半月掩藍”,這是明代著名文人楊升庵眼中的洱海。“這是我一生中所擁有的最完美、最動人心魄的視覺感受,在漫天金色的夕暉中,我被震撼了。”這是洱海給作家蘇童帶來的心靈之顫。
從古至今,洱海是多少文人墨客心靈棲息的故鄉。
從古至今,洱海常清,又是多少大理人對“母親湖”的深深祝愿。探尋大理“治湖”、“護湖”之謎,《云南日報》采訪組走進洱海之濱。在睡蓮含羞、香蒲婀娜、白鷺翩飛的湖濱帶,我們感受著洱海“人造睫毛”的絕倫之美;在一碧萬頃清風徐徐的湖面上,我們體會著再次清澈起來的洱海,玉海清波,銀船淡影,魚蟹悠游的詩意。走進水碧山青的洱海流域,走進沿湖大理市、源頭洱源縣的村村寨寨,我們一次次被大理廣大干部群眾對“母親湖”的一往深情所感動。
大愛無邊。
保護洱海,大理正在用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毅力與決心,舉全州之力呵護洱海一泓澄碧。
真愛無痕。
洱海流域80多萬人民群眾,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愛著他們共同的母親湖。
洱源縣右所鎮清水潭自然村,西湖小學環保小衛士張鵬凱在環保課的作文中這樣寫道:“西湖(指洱海的水源地之一)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樹木被破壞,水面被污染,因為實施了環保制度,村民們積極配合,西湖恢復了昔日風采,樹葉回復了本該屬于她的綠色,保護西湖,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
這是一所風景中的小學,走出校門便是盛開著荷花的西湖。西湖小學有著濃濃的環保氛圍,校門口貼著“保護西湖從娃娃抓起”的標語,一進大門黑板報上寫著“同學們,回家后不要忘記提醒家長,不要向西湖及羅時江倒垃圾、污水;不要使用含磷洗衣粉肥皂……”。
“西湖有7島6村,我們的娃娃有30%每天要撐著船來上學,樹立環保意識從娃娃做起,對西湖保護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西湖小學的校長趙治軍對我們說。
順著湖邊的小路,我們在趙校長的帶領下,找到了小鵬凱。小鵬凱家的院子,打開大門就是西湖,他的奶奶張誠信告訴我們,自己年輕的時候西湖很美,后來村里人燒了糞草就往湖里丟,再加上家家網箱養魚喂飼料,西湖變了樣。有一段時間,湖水開始發臭,村里人不再敢喝西湖的水,而是花1塊多錢買外面的桶裝水喝,后來政府取締了網箱養魚,種起了柳樹,又叫娃娃們回家來說不要向湖里丟東西。“現在保護西湖大人有娃娃們管著呢,西湖的水比以前好多了。”張奶奶笑著對我們說。正如小鵬凱作文里所說的,西湖水曾經一度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洱源縣把西湖治理納入洱海的治理保護規劃中,全面啟動退塘還湖,取締了1400.5畝魚塘、投資140萬元在西湖沿岸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建設生態碼頭……在沿湖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下,如今,一度已經變成一塘臭水的西湖,成為了大理著名的景點,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慕名來到這里欣賞“島在湖中,村在島上”的迷人風光。
“為保護母親湖(洱海),你準備怎樣做?和同學一起制定一個計劃,馬上行動吧!”在西湖小學我們看到了一本名為《環境保護》的地方教材,教材在“保護母親湖”這一課中,設計了這樣的課后習題。2004年,大理州在全國首家編寫《環境保護》地方教材,教材通過大理州環保局、洱海管理局、蒼山保護局審閱,結合大理州的實際,向學生介紹大理的山川風貌、風景名勝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環保從我做起,環保從小抓起”為目的,大理在全州小學五年級、初中一年級,開設環境保護課。“環保進課堂,小手牽大手”是大理樹立全民環保意識的創新之舉,幾年來,已經累計有30多萬中小學生,受到了環保知識的課堂教育,通過對孩子的環保教育,環保理念間接擴散到千千萬萬個家庭,并進而影響到了整個社會。
在大理采訪,我們一直被當地人民群眾對洱海治理的理解、積極的支持與熱情的參與所深深打動。
在洱源縣的海西海庫區,我們走進了牛街鄉一個叫白塔村的普通村莊。海西海是洱海的源頭之一。海西海的白塔、龍門村在庫區山上一度建造了87座石灰窯,石灰窯產生的懸浮物成為了海西海主要的污染源之一。2004年1月30日,洱源縣對海西海石灰窯進行了取締。為當地群眾培育替代產業,縣里每口石灰窯補償農戶5000元,并提供小額信貸,扶持當地群眾養殖奶牛。昔日煙霧繚繞、花木枯萎的村莊,如今變成了依山傍水的奶牛村。在白塔村,我們走進了李明圭家的農家小院,家里的石灰窯取締后,李明圭一家人養了一頭奶牛和一頭小牛,家里還有一輛拖拉機搞運輸。我們問李明圭,石灰窯取締想不想得通?他說燒石灰窯的時候一年有3萬元的收入,雖然燒石灰窯賺錢要比養牛容易得多,但是為了洱海保護要顧全大局。“顧全大局”這是記者在洱海流域人民群眾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人,決定著湖水的命運。洱海是幸運的。在洱海流域采訪,我們時時感受著當地群眾對洱海一種無以言說的愛,為了守護自己的母親河,上至老嫗,下至稚童,他們把對洱海的呵護,變成了一種生活習慣,一種自覺的行為。大理州環保局局長許映蘇剛剛上任環保局長時,就收到她女兒所在的小學給她寫信,表達對洱海的感情,她這樣描述老百姓的環保意識“大理的老百姓監督得厲害,他們會從團山順洱海一路走,哪條河有垃圾、哪條河最臟,做不好就要被媒體曝光,這讓我們既欣慰,又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
傍水而居的人們,他們的胸襟,也決定著一面湖水的命運。洱海保護治理,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兩取消”、“三退三還”、“半年全湖封湖禁漁”運動。“兩取消”,大理一舉取消機動漁船動力設施2574臺,網箱養魚設施11184箱,涉及群眾2966戶。“三退三還”,大理對歷年侵占洱海1974米(海防高程)以下,總面積12334.98畝灘地實施退田還林、退塘還湖、退房還濕地。半年全湖封湖,大理對洱海全湖半年禁漁,對洱海水生生物核心保護區實行全年封禁,每年封湖時節,環湖建立的10個漁港,4000多艘漁船靜靜駛進漁港歸港管理。這些舉措,直接涉及湖內4000多張捕撈船,2.5萬世世代代以捕魚為生的漁民。洱海環湖有11個鄉鎮48個村民委員會,21萬群眾的生產生活與洱海息息相關,然而為了共同的母親湖,洱海流域廣大的人民群眾,以一種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放棄了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生計方式。洱海流域的人民群眾,給予了洱海治理最有力的支持,使得洱海治理,真正成為了一場“人民戰爭”。
數千年來,大理人依湖而居,是洱海孕育了大理四千年的文化,是洱海造就了銀蒼玉洱這片人間天堂,令大理聞名世界。洱海是大理的“母親湖”、生命線,守住洱海,大理人便守住了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根。那些生長在洱海邊的人們,對自己的“母親湖”愛得深沉。
大理人對洱海的這種愛,來自于曾經“失去”的痛苦。1996年、2003年洱海兩次藍藻暴發,在大理引起了巨大的震蕩。“湖水一夜之間變得像油漆,還散發著腥臭,自來水也有難聞的味道,我們覺得像世界末日到來一樣,很恐怖。”在大理鎮洱海岸邊的小邑莊,村民組長楊啟云這樣告訴記者。兩次藍藻暴發給大理人敲響了警鐘。藍藻瘋長,大理、洱源城市飲用水受到威脅,洱海已經不堪重負!“母親湖也會生病”,洱海向人類發出的警告,給了大理人一個沉痛的教訓,同時也引起了大理人對“母親湖”前所未有的關注。
大理人對洱海的這種愛,來自于全社會對洱海保護的高度共識。2003年藍藻再次暴發,使治理洱海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省政府在大理召開現場辦公會,會上提出把大理建設成滇西中心城市,首先就要堅持洱海保護。洱海保護是大理建設滇西中心城市的基礎和前提,沒有洱海就沒有大理,洱海保護不好,建設滇西中心城市就無從談起,一切城市的建設和開發都必須服從洱海的保護,凡是不利于洱海保護的要一律停止。保護洱海,大理州委、州政府始終樹牢保護治理好洱海是全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和要求的觀念。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也積極行動起來,為洱海保護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洱海之事無小事”,這一理念,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自上而下的推動力,使保護洱海迅速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共同責任和共同的奮斗目標。
在洱海流域采訪,田間地頭、灘涂濕地隨處可見環保標語,這些充滿人性化色彩的環保標語是洱海別樣的風景。環保進課堂是大理樹立環保全民意識的舉措之一,早在2001年,大理州政府就組織沿湖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到滇池進行考察,廣泛動員干部群眾關注并參與洱海保護行動。2003年,大理掀起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洱海、清除垃圾”的愛國衛生運動,兩次規模空前的運動得到了群眾的大力支持,10萬人次群眾,2000多輛垃圾清運車出動,清除沿湖及河道垃圾達8000多噸。環保意識從孩子教育起,環保從每一個人身邊做起,隨著一系列轟轟烈烈的群眾性運動,熱愛洱海、關心洱海,在大理逐步深入人心。
大理人對洱海保護的理解還來自于,洱海保護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到重要位置。傾聽沿湖漁民的呼聲,洱海管理局每年要召開兩次以專業漁業社為主的沿湖漁民代表座談會,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努力為沿湖干部群眾解決困難、辦實事。1998年到2002年,洱海管理局投入資金184.5萬元,向洱海投放魚苗魚種3717萬尾,優化洱海魚類種群結構,增大水產品產量,洱海湖內的漁產量以4.1%的速度增長,湖區群眾年增加捕撈收入245.4萬元,人均增收123元。針對“雙取消”后沿湖5個專業漁業社5171名漁民存在的實際困難,2001年開始,大理對專業漁業社的漁民發放每人每月25元的封湖禁漁期生活補助,并引導他們從事其它產業。真心實意依靠群眾、相信群眾、發動群眾、幫助群眾,洱海治理保護,改變了與沿湖群眾的對立關系,取得了人民群眾最大的支持與信任。
洱海,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用他們最真摯純樸的愛,守護著她的清澈,呵護著她的純潔。
體制改革、機制創新、明確責任主體,是洱海治理保護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洱海保護,政府是責任主體,大理州在洱海治理保護中,加強法制和政府責任制度建設,大膽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使洱海保護目標層層分解,責任明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大大增強了政府部門的“綠色控制”能力和環境保護執行力。各級干部講政治、顧大局,真正把洱海保護治理作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形成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各級各部門齊心協力抓環保的政府責任制度體系和良好的工作格局。
這是一份洱海保護的“軍令狀”。
在大理鎮才村村委會,記者翻閱到了《大理鎮洱海綜合治理保護目標責任書2003-2006》,在這份責任書上,時任大理鎮黨委書記段直霞、鎮長黑尚鋒與才村總支書記施潤清、村民委員會主任施鳳澤,鄭重簽下了自己的名字。責任書明確規定了大理鎮各部門、各個村委會2003年至2006年的環保目標責任,責任單位必須每年1月制定年度實施意見,每年12月上報責任書執行情況,簽訂責任書的所有責任人,實行風險抵押,根據情況抵押金額正職為1500元、1200元,副職為1200元、1000元。
才村是洱海邊的一個村莊,這里是大理古城到洱海觀光的旅游必經之路,是大理旅游的窗口,每天有數以千計的游客從才村碼頭登船游覽洱海。保護洱海才村責任重、壓力大。
我們走進清晨的才村,每天午后最熱鬧的游客流還沒有到來,才村碼頭沉浸在水天一色的美景之中。在村口我們巧遇到了剛剛買菜回來的“村民”美國人BARRY,BARRY家的小院就在洱海邊,他告訴記者,一年前他帶著妻兒來到這里,洱海碧藍寬闊的水面,讓他和家人再也不想離開。就在BARRY家旁邊,一戶臺灣人開的酒吧“香草花園”還沒有開始營業,施潤清告訴我們,才村有好幾戶這樣的“外來村民”,有的已經在這里住了好幾年。
瀕海臨風,槳聲欸乃,才村水鄉之美,引來了人們不遠千萬里從世界各個角落來到這里尋找心中的家園,然而幾年前的才村,卻和現在有著天壤之別。
才村的村邊有一條清澈靈動的小河,“記者同志,來看看我們的中和溪。”施潤清把我們領到河邊。中和溪是蒼山十八溪之一,從蒼山腳下,她流過大理人口最密集的三月街、古城,流經6個村莊,到才村入海依舊清澈見底。“你們能想象嗎,就在四五年前,這條河兩邊到處都是垃圾,城里人來了都不愿往村里走。”從今天清麗脫俗的才村,我們確實很難想象這里的當年。
“2003年開始,鎮里跟我們簽了責任書,我們又簽到村社(村民小組),村里的干部們都感到了壓力和責任。”按照和鎮里簽的責任書,才村村委會將責任重新細化,分解落實到各個村民小組,簽訂責任書的基層村組干部們,把保護洱海落實到了一項項細微的工作中。整治亂扔垃圾,他們一戶戶地發放宣傳材料,一戶戶動員,有的村民不理解說“老祖宗就是這樣扔的,你們管得著嗎?”他們耐心說服。在“兩取消”、“三退三還”中,取消村里遍布沿岸的魚塘、網箱,有的村民十分抵制,村組干部們一遍遍登門說服,深夜一兩點還在農戶家做工作。以前才村幾乎家家養魚,戶戶以漁業為生,“三退三還”后,村里引導村民搞起了旅游,以前捕魚的魚鷹封湖后不讓養了,他們轉而開發出魚鷹表演,今天魚鷹表演成了才村碼頭最吸引游客的旅游項目。才村是大理市環保局建設的生態示范村,今天的才村,村西是長達1公里的綠化帶,村旁的中和溪兩旁垂柳依依,才村碼頭重建工程完成后,退塘還湖后的湖濱帶,挺水植物、喬草錯落有致。才村成了洱海沿岸最迷人的碼頭。
才村的變化只是洱海保護的一個小小縮影。
大理在洱海保護中認識到,各級領導是否超前謀劃、精心組織,是否把洱海水污染綜合防治擺在重要議事日程,是洱海保護治理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
從2003年開始,大理州委、州政府開始層層建立重獎重罰的目標責任制。目標責任制,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在大理州與云南省政府簽訂《洱海水污染綜合防治目標責任書》的基礎上,市、縣和州里簽,鄉鎮和市、縣簽,村委會和鄉鎮簽,村民小組和村委會簽。目標責任制實行層層風險金抵押和一票否決制,明確指出凡經考核,沒有完成保護治理目標任務的,一罰票子,二摘帽子。目標責任制,使洱海治理真正落到了實處。在才村與大理鎮簽訂的《責任書》中,我們看到,每一個村委會、每一個部門的目標責任,被具體落實到了一條條湖濱帶、一片片灘地、一段段河道、甚至一個個垃圾池上。“目標責任制,洱海保護由以前只是州委、州政府、環保部門的事,變成了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責任,鄉鎮、村委會、自然村,不再是旁觀者,而成為了環保的主體,最基層的力量發動起來了。”大理州環保局局長許映蘇這樣闡述目標責任制的好處。3年來在洱海治理保護中,各級領導干部把壓力變成了動力和合力,各責任單位思想高度統一,真正把洱海保護治理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目標責任制,在大理形成了保護洱海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各級領導干部帶頭真抓嚴管,各級各部門齊心協力抓環保的格局。2007年,大理州又開始簽訂第二輪目標責任書,在大理第一輪2003-2006年的目標責任中,沒有一個單位、一個領導因為完不成目標受到處罰,而在大理各級黨委、政府、部門完成的目標責任后面,是洱海3年治污創造的奇跡。
目標責任制是大理洱海保護的創新之舉。大理州在洱海保護中按照科學發展觀大膽進行體制、機制創新,體制與機制為洱海保護見成效、出實效提供了保障。
記者手上有三份分別于1989年、1998年、2004年印制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條例》,大理充分運用《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自治權,及時修訂《洱海管理條例》,《條例》也見證了大理保護洱海的心路歷程。1989年3月1日,大理開始頒布施行《洱海管理條例》,此后的10年中,《條例》對洱海的保護管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條例》的一些條款已不能完全適應洱海保護管理的要求。1997年藍藻暴發后,大理高度重視洱海治理,成立了《洱海管理條例》修改領導班子,嚴格按立法程序,廣泛征求意見,邀請專家進行論證。1998年修訂后的《條例》修改了原有《條例》“保護與開發并重,治理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明確提出“保護第一、統一管理、科學規劃、永續利用”的指導方針,并預見性地跳出洱海管洱海,將洱海流域區納入保護范圍,增設了防洪水位、保持高水位運行,劃定了湖濱帶、綠化帶等。長期以來,洱海夏秋蓄水質差的洪水,冬春放清水發電,低水位運行加速了水質惡化,經過反復科學論證,2004年,大理再次依法重新修訂《條例》,將洱海正常來水年的最低生態運行水位從原來的1971米提高到1972.61米,將洱海水從原有云南省電網枯季調峰的功能,改變為環保為主,確保洱海生態用水,并把洱海水資源調度權交給大理州。這一規定從源頭上為洱海治理建立了科學有效的調度運行方式。以前洱海水的調度權在電力部門,保證西洱河四級電站枯季正常發電,冬春放水發電是多年的“習慣”。調度權交到州里后,確保洱海的正常水位,大理各相關部門十幾天、一個月就要碰頭開一次會,洱海水“放還是不放”,要由分管的副州長“一支筆”批,做到了科學調度水位,實現了水位調度與環保、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以前電力部門對“放水權”被收走有意見,去年大理氣候干旱,去冬今春洱海一滴水也沒有放,電力部門看到水一少洱海水就渾了,也表示理解,認為應該共同保持洱海的水位。為保洱海一泓澄碧,大理州人民政府還先后頒布實施了洱海水污染防治、水政、漁政、航務、流域村鎮及入湖河道垃圾處置、灘地管理等實施辦法,發布了加強洱海徑流區內農藥、化肥使用管理通告,以及流域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含磷洗滌用品、不可自然降解塑料袋的“禁磷”、“禁白”令等,一條條法律、法規的出臺,為大理依法治海、管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體制創新還體現在理順管理體制上。高度重視洱海管理,大理成立了由州長任組長,分管副州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大理市、洱源縣政府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大理州洱海保護治理領導小組”,在大理州環保局下設辦公室,作為洱海保護的常設辦事機構,實行洱海保護治理統一規劃、統一指揮、綜合協調、上下聯動、全面推進的工作機制。洱海治理,經貿委負責流域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建設部門負責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國土負責國土整治、水土保持、農業負責治理面源污染、工商負責禁磷、禁白……各部門各司其職,大理州全州上下,形成了環保統一監管,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局面。針對洱海多年來一直分屬大理、洱源兩市縣,體制不順,管理協調任務重,大理將原來隸屬于洱源縣的江尾、雙廊兩個鄉鎮劃歸大理市,并把州洱海管理局調整為大理市屬市管,整個洱海由大理市統一負責管理,理順了管理體制。“這種體制有利于統一管理、綜合執法,也更加明確了責權,管理洱海我們有責有權。”洱海保護管理局副局長董建國對記者說。
洱海保護,大理探索出了一套湖泊治理保護的長效機制。省環保局局長王建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洱海的體制、機制創新,真正實現了向管理要效益。
尊重自然規律,依靠先進科學技術,是洱海治理保護能否成功的重要支撐。在洱海治理保護中,大理州尊重自然規律,應用先進科技,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加強對湖泊富營養化消除機理、湖體氮、磷污染控制、藍藻生長和暴發規律、水體自然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引進。以一種不怕失敗的包容與開放的心態,洱海成為了向全球高原湖泊治理專家開放的“試驗室”,切實提高了治理的質量和水平,一個地處欠發達地區的高原湖泊,因此具有了“國際化”背景。
8月27日,“中國洱海富營養化控制與管理國際研討會”在大理召開。來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日本福島大學、日本日水空公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研究機構、高等學府的水環境問題專家齊聚洱海之濱,他們的主題之一,是研究洱海水環境污染控制戰略方案。
日本福島大學水環境專家稻森莜平在大會發言中這樣說道“從小我想象中的中國就是像洱海這樣的水墨山水畫。”稻森莜平對洱海很有感情,他已經到過大理多次,在洱海治理保護中,他是大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的外方名譽主任。
“洱海保護的國際化背景是其成功的關鍵之一。”劉鴻亮,中國環境科學院院士,他是洱海國際化的引路人。早在洱海治理規劃初期,他就把聯合國區域開發中心、世界湖泊環境委員會的專家領到大理,為洱海規劃提供具有世界背景的專業化指導。而在洱海保護中,召開研討會傾聽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建議,是洱海“匯天下治湖經驗為我所用”的一種方式。
“科技治湖,大理用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吸引國內外專家參與洱海治理保護,這使得一個欠發達地區的高原內陸湖有了令其它湖泊羨慕的國際化背景。”云南省環保局局長王建華對記者說。
“我們不怕失敗,專家們的治理方案不成功,我們會鼓勵他們接著再試。”大理州環保局局長許映蘇告訴記者,洱海就是這樣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找到了最適合洱海的科技治湖方案。
洱海治理,積極引進和運用國內外最新的水污染治理科技成果,并得到了國內外高科技人才的支持和幫助。加大科技項目的試驗、示范、推廣應用,洱海治理先后建成了“數字洱海”信息管理系統、組建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進行科學規劃,2003年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理州洱海保護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承擔的《洱海流域保護治理規劃(2003-2020)》通過評審。《規劃》為洱海的科學防治起到了關鍵作用,提出了洱海治理的“6大工程”,幾年來投資10多億元全力實施6大工程,科學之光照亮了洱海清澈的湖水。
湖水如璧,洱海海東下河灣,清晨的霧靄還沒有散去,海菜花尤如少女頸上的項鏈一夜綻放,野鴨在睡蓮中悠游,白鷺在蘆葦和茭草中徘徊,岸邊,大片的金絲垂柳、小葉榕翠色欲滴。“這里是洱海的眼睫毛”,郭強,大理市環保局局長,在這片曾經魚塘密布,今天美景怡人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湖濱帶旁,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湖濱帶是洱海湖泊水陸生態交錯的過渡帶,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顯著的環境功能,對于湖泊生態環境異常重要。從2004年開始,大理投資1億多元實施湖濱生態恢復工程,先后建成一期西區10公里、二期西區38公里、沙坪灣、西區48公里、東區機場路9.7公里生態恢復建設工程。湖濱帶建設在湖濱恢復生物多樣性的系統,隨著湖濱沉水植物帶、挺水植物帶、灌木濕生帶和喬木帶的建立,洱海沿湖的生態面貌正在逐步改善,生態系統開始走向良性循環,洱海富營養化狀況得到了遏制,水質開始好轉。我們采訪時恰逢洱海環湖自行車賽舉行,車手們在如詩如畫的洱海邊盡情飛馳,“三退三還”后曾經“滿目瘡痍”的湖濱,今天成為了洱海最美的風景。
洱海湖濱帶生態恢復工程是“6大工程”之一。實施污水處理和截污工程,大理投資興建了大理至下關截污干管工程、洱河南路綜合管網工程、古城污水收集管網一期工程、北區污水管網、東城區綜合管網二期工程等一批截污工程,截污管網在洱海周圍筑起了一道道治污“防火墻”,呵護著洱海的清澈。
實施主要入湖河道和村鎮垃圾、污水治理工程。洱海環湖各個鄉鎮的鎮長都有一個職務叫做“河長”,洱海治理建立起河(段)長負責制管理模式,明確環湖各鎮鎮長為行政范圍內入湖河道管理的河長。洱海治理,沿湖聘請了河道管理員、灘地管理員、環保協管員近350名,900多名農村垃圾收集員。將主要入湖河流作為治理重點,幾年來,洱海治理實施了登龍河、波羅江及蒼山十八溪環境綜合整治,建成沿湖村落污水處理系統10個,農村公廁55座,生態旱廁500座,鄉鎮垃圾中轉站10座。在大理銀橋鎮,我們走進了一座街巷干凈、溝渠清澈的村莊--新邑村,新邑村在洱海流域首家探索出“農戶交費、政府補助、市場化運作”的垃圾清運模式,由政府每人每年補助3元,農戶每人每年交3元共同承擔垃圾清運費。這種運作模式使農村垃圾收集清運有了群眾監督,大大增強了農民的環保意識。完善農村垃圾收集清運工作,洱海流域農村延續幾千年垃圾隨手扔的習慣,在短短幾年中完成了垃圾進村口的垃圾池、垃圾進家門口的垃圾筐的歷史性轉變。
實施流域面山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幾年來洱海流域實施退耕還林16.2萬畝,實施標準化小流域治理15條,共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9.81平方公里。實施洱海環境管理工程,洱海流域全面取締湖內挖沙船、機動船、渡口船,對102艘小旅游船減量重組,僅保留了52艘從事營運。管理工程還取締了流域內采砂、洗砂、取石企業588戶,規范管理52戶。
“6大工程”重拳出擊,使洱海一度被破壞的湖濱生態、流域生態得到了恢復,流域點源污染、面源污染得到了控制。洱海正在回復著她曾經的純凈。2004年至2006年洱海連續三年從原來的全湖水質局部下降到Ⅳ類恢復到總體達到并保持Ⅲ類,2004年有一個月、2005年有三個月、2006年有兩個月的水質總體達到Ⅱ類。今年上半年,洱海水質總體保持Ⅲ類水,其中1、4、6月達到了Ⅱ類水質標準。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吳曉青對洱海治理給予了這樣的評價,“洱海治理,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尊重自然規律的發展道路。”
正是秉承這樣的科學精神,今天洱海所取得的治理成績絲毫沒有讓那些還復她清澈的人們感到輕松。雖然洱海保護治理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隨著流域經濟的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加之洱海湖體多年的污染物積累,富營養化程度仍然較高,洱海治理的形勢依然嚴峻。記者在大理翻閱到的若干資料中,凡是關于洱海保護的總結性材料,最后一部分內容都在強調“洱海治理面臨的嚴峻形勢”。
保護母親湖,是一項長期任務,大理仍然不敢有一絲懈怠。
編輯:肖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