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簽約儀式上
“我們對項目已經跟蹤了8年。”作為北京市水源第十廠A廠項目的第一投資商,金州集團董事長蔣超,在2007年8月2日的簽約儀式上,充滿感慨也非常欣慰。第十水廠A廠是北京政府之誠信和金州集團之耐心的結晶。
北京市水源十廠A廠項目位于朝陽區定福莊,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供水BOT項目,金州集團和北京控股被授予特許經營權,建設期3年,運營期20年,項目合作期共23年。該水廠將建成日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的凈配水廠,鋪設一條直徑DN2200長度約為23公里的輸水管道,將于2008年開始建設,2010年完工。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在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認為,該項目因其北京特殊的地位,因其充滿波瀾的歷程,因其特殊的項目結構和項目模式,將成為中國城市水業改革的里程碑項目,也將成為金州集團正式轉型成為中國第一梯隊戰略性環境投資集團的標志項目。
回首當年,飲水論英雄
傅濤介紹說,對城市水業來說,上世紀90年代末,是風云變化的變革時代。成都水源六廠B廠以國家計委BOT試點項目形式,于1998年成功引入著名外資水務集團威立雅,以BOT形式在中國供水領域投資一度成為眾多水務外資的共同訴求和主流模式。同時期的項目還有威立雅水務的天津凌莊項目、柏林水務的西安項目、泰晤士水務的上海大場項目等等,雖然有些項目其后無疾而終,剩下的項目也飽受非議,但這些項目的確是對行業改革發展影響深遠的項目。
傅濤認為,這些項目的影響可能都不及北京市第十水廠A廠項目,十廠因其地處首都,規模更大的特點,一經提出就成為供水改革的焦點。項目引來了眾多外資水務集團的更大程度的重視。1999年,北京市政府經過數月的準備后,開始對外公開招標選擇境外投資人。世界上影響力大的水務集團威立雅、蘇伊士、泰晤士、安格利安都參與了激烈的投資競爭,威立雅、蘇伊士的總裁都為此造訪過北京。
按照當時的方案,第十水廠,以密云水庫為水源,總制、供水能力為100萬立方米/日,其中一期工程50萬立方米/日。經過一系列的嚴格的審定等,當時英國安格利安水務公司和日本三菱出人意料地獲得了該項目。他們成立了北京安菱水務科技有限公司,作為A廠的項目公司,來準備開展工作。
好事多磨,煩惱幾多
2002年,政府和安菱草簽了BOT項目的協議。2003年,事情卻發生了變故。在項目的前期出現了不可抗力的問題——北京的水源出現了問題。在簽約后,安菱的工作人員雖然不在北京當地工作,但是為保證項目的順利,他們給A廠做了水資源的評估。他們發現北京市的水資源不足,原來確定的密云水庫水源不足以支撐十廠的用水。通過認真研究,北京市政府也正視了這個嚴重的問題。如果水資源不夠,對供水廠是非常不利。源水不足問題作為合同之外的不可抗力提出,北京市政府停止了項目,市政府也決定根據考慮用南水北調來協調十廠的水源。
密云水庫不僅是第十水廠A廠項目的水源地,同時也是已經建成的100萬噸/日規模的九廠的水源地。然而密云水庫的水卻不足于給兩個水廠供水。當時,南水北調的概念還不很清楚,不像現在如此明確。蔣超開玩笑的提到,那時水務相關人員都特希望密云水庫下雨,其他地方不要下,都集中到密云水庫就好了。
北京市政府叫停項目存在一定的風險。草簽了協議后而不履行,這樣可能會導致外資起訴政府。根據協議,外資有權利這么做,來保證自己的利益。如何化解這一事端呢?這里不能不提到項目中的重要一方——金州集團。
金州在變故中游刃有余
金州集團是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步環境企業,最初的業務以國際水務商務為核心,九十年代末,金州集團已經成為中國水務行業有影響力的環境工程公司之一。
金州集團是最早接觸國內BOT項目的外國公司之一。1999年,參與了中國第一例經國家計委批準的供水BOT項目——成都第六水廠項目,并為該項目提供輸水管道工程總包服務。同年,金州集團也因為驕人的業績成為A廠項目公司安菱科技的總顧問和指定分包商。
總裁蔣超經常強調水業投資和工程面對著特殊的客戶,因此金州一定要是有責任的企業。蔣超說在當時金州集團還沒有能力來投資這么大的項目。但是他們從1999年開始就一直關注十廠A廠項目,在投標結束后,金州集團就以其豐富的設備經驗和工程優勢成了安菱公司的顧問和指定分包商,來負責A廠的建設問題。
作為總顧問,金州集團親歷了A廠的所有過程。不管在變故前,還是在變故發生后,金州集團都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協調和推動作用。
在A廠項目草簽期間,中國的投資環境總體還不完善,政府和外資之間還存在很多誤解。首先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次是中國的法律問題,在那時,水務行業改革處在一個摸索階段,中國還沒有建立特許經營的制度體系來指導和約束項目的進行和完成。
蔣超作為一個美籍華人,并且親身經歷并運作了1000多個環境項目,他在中外文化溝通上有著不可多得的優勢。這也是金州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項目操作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顧問,金州就擔當起從中調解的角色。
蔣超說在發生變故后,金州集團作為顧問,為了避免國際訴訟的發生,他們開始從中斡旋。蔣超認為,A廠項目本來是給老百姓做好事、北京市政府樹立形象的項目,眼看就能變成一起國際糾紛,這是合作雙方都不愿見到的。
同時,雙方溝通之后,獲得了解決的共識,但是如何解決問題,仍是難點。蔣超說老外一看要等,而且可能要等較長的時間,他們就沒有耐性了,他們不愿意等。在此背景下,金州集團2004年開始說服外方,愿意接手該項目,并由金州來承擔相應的賠償。
從顧問到戰略投資人的金州
2003年開始,金州開始從純粹的工程和商務服務公司向投資集團轉型。2004年金州聯手美林舉辦了市政債券的論壇。蔣超一直是水業戰略沙龍的參加者,高級戰略沙龍由清華大學和中國水網共同主辦,投資、戰略、政策一直是已經舉辦了19次的戰略沙龍的核心主題。
2005年金州開始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尋求實質性的進展,2006年取得突破性成效,實現1.5億美圓的私募,新的融資嘗試正在進行。
資本能力的增加,極大地提升了金州的投資能力,加上金州本身強大的技術和運營能力,金州已經具備了擠身水業投資第一梯隊的條件。3年來金州對外投資污水和供水項目10余個,連續4年獲得水業年度十大影響力企業稱號。
但是,就北京水源10廠這樣的大項目而言,除了資金總量巨大外,還與北京市有著復雜的關聯關系。從開始醞釀接手十廠項目,當中也有無數多的問題和復雜的事情。蔣超告訴中國水網說,英國安格利水務公司和日本三菱都是上市公司,中間談判的過程就很復雜,他們也同樣碰到了很多法律問題。
最后金州集團就想到聯合北京控股有限公司這樣的北京政府背景的企業來參加,這樣更有利于談判的進程。2004年,金州邀請北京控股一起參與該項目。
通過金州集團和北控的努力,外資企業決定按照新的條件,轉讓項目。
傅濤在接受中國水網采訪中說,從一個總顧問和指定分包商身份,幾年中就變成最大的投資人,A廠的八年也見證了金州集團成長的過程,從一個工程公司走到一個具有戰略性投資性質的大公司,足以和世界級的水務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敢于挑起A廠的重擔。
傅濤還說,這對金州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它完成了一個成為戰略投資人的真正轉變。蔣超董事長說,這也是金州腳踏實地,穩步發展的結果,他們有豐富的項目經驗,投融資的專業人士等都是金州綜合能力的體現。
傅濤認為,在水行業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做出大事,金州集團就是這樣。
源于北京市是誠信政府
蔣超很開心這樣就避免了一場國際糾紛,也顯示了他們的誠意。他們把局勢扭轉了過來,在好事變成壞事后,經過幾年的曲折,又變成了好事。
蔣超說雖然這件事很曲折,但是還是學習到很多東西。通過這個合作,北京市開始了特許經營權條例的起草;通過談判,政府也接受了很多國外的理念,例如市場運作要尊重法律、尊重合同等。項目也給中國培養了一批人才,包括咨詢師、律師等。
當問到外資會不會后悔時,他輕松的說不會,大家都是按照合同辦事。蔣超告訴中國水網記者,誠信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他相信兩個外資公司。他還說金州集團選擇這個項目,不僅是金州的戰略考慮,也因為北京市是一個誠信的政府,能夠解決問題的政府。
他說在項目中,北京市政府表現出了他們的誠信。在國際上,投資商對北京、上海的政府信譽都是很看好的。城市基礎設施的市政工作包括供水、污水處理等都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這兩個城市的政府能夠做到。他還用了上海大場水廠的例子來證明了自己的看法。
他說北京市政府也是一個有信譽的政府。像A廠項目,雖然時間拖的長了些,但是北京市政府堅持將項目履行下去,在法律程序等方面都比較完善。在重組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市政府表現出了他們的決心。負責任也是誠信政府的一種表現,任何一個企業都愿意與誠信政府合作。
他還表示北京市政府是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政府。他們有策略和智謀,把這些事情做完,這也是政府很重要的一點。政府想做事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力和智慧去辦好一件事也很重要。
模式的討論
傅濤最后指出,北京水源十廠項目是一個按照8年前設計的、當時流行的投資模式操作的,隨著水業改革的深入, 大量的案例證明,以BOT方式在供水行業提供水廠單元服務因此導致供水系統的商業割裂,可能存在較大的系統風險。
北京市為信譽可能付出了一定的系統優化代價,投資人也因此擔負了較大的風險。為了規避這種風險,投資人和北京市為此補充了獨有的風險分配方案。一個標準的BOT結構設計,一般只有兩個協議,北京項目則不同,有5個不同內容的協議,即《特許經營協議》、《管道置地協議》、《購水協議》、《源水供應協議》、《補償與爭議解決協議》,這是一個全新的責任分配體系。傅濤認為,盡管如此,北京這種供水模式,源于不同的歷史原因,也不適合其它城市仿效。
(中國水網 杜會嬌)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