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日下午,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張曉健在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為大家介紹了近期在江蘇無錫自來水事件及處理方式。他以生動幽默的語言再現了當時的情形:5月28日下午開始,無錫市南泉水源地水質突然惡化,造成自來水帶有嚴重臭味,已經失去除了消防和沖廁以外的全部使用功能,程度極為嚴重。居民的生活飲水和洗漱用水全部改用桶裝水和瓶裝水。當時水的顏色變成“黃綠色,淡黃色,水體發灰”,惡臭撲鼻,味道極大,水質比五級水更差。
張曉健說,事件發生后的29-31日,當地水廠已經采取了應對藍藻水華的應急處理措施,即在取水口處同時投加粉末活性炭和高錳酸鉀、水廠內提高混凝劑和消毒劑氯的投加量等應急處理措施,但效果不顯著。為了解決這次危機事件,5月31日16時張曉健等三位專家到達無錫,6月1日建設部城建司張悅副司長、王歡副處長等趕到。經過專家們的連夜實驗、分析,發現:本次無錫自來水嗅味問題的產生原因極為特殊,當時的說法是因太湖藍藻水華造成。但是根據源水水質和臭味的味道,以及應急除藻措施除臭效果欠佳的情況,在到達無錫后專家們就初步判斷出,產生此次無錫自來水臭味的物質,不是藍藻水華時常見的藻的代謝產物,而是另一類致臭的含硫化合物,產生的原因較為復雜。由此確定應急處理技術的目標,不是傳統的“除藻”,而主要是“除臭”。
根據已有研究結果,含硫的致嗅物質能夠被氧化劑氧化分解,但基本上不被活性炭吸附,這就是當地前期應急處理措施效果不佳的原因。而微生物代謝產物的致嗅物質能夠被活性炭吸附,卻不易被氧化。因此,綜合使用氧化和吸附技術,可以去除各類嗅味物質和其它污染物。對于綜合使用,必須氧化劑在前,活性炭在后,后面的活性炭還有分解可能殘余的氧化劑的功能。如果投加次序相反或同時投加,會因氧化劑與活性炭反應,產生相互抵消作用,效果反而不好。
專家組到達無錫后,隨即在現場進行了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確定了試驗方案。試驗從19時開始,至6月1日早7:40,經一整夜的試驗,取得了成功。采用所確定的應急除臭處理技術,在5月31日晚的惡劣水源水質條件下,應急處理后的水樣無嗅無色,感官性狀和常規指標良好,至少可以滿足生活用水的要求。
當時,張教授等專家確定的除臭應急處理工藝,具體來說包括:在取水口處投加高錳酸鉀,在輸水過程中氧化可氧化的致嗅物質和污染物;再在水廠內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水中剩余的嗅味物質和可吸附污染物,并分解可能殘余的高錳酸鉀。高錳酸鉀和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根據水源水質情況和運行工況進行調整,并逐步實現關鍵運行參數的在線實時檢測和運行工況的動態調控。應急處理所增加的運行費用為0.20-0.35元/m3水(高錳酸鉀投加量3-5mg/L,粉末活性炭投加量30-50mg/L)。
該應急處理技術通過單項處理技術的合理綜合利用,強化了對嗅味物質和有毒污染物的去除,并避免因應急處理而產生新的污染問題,工藝合理,實施迅速,效果良好。采用應急除臭處理技術后,臭味問題立刻基本解決,自來水已經恢復到太湖水源自來水常有氣味的種類和強度。
(中國水網 現場報道)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