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天奡
靠山吃山,靠水卻不能吃水。這就是來自杭州的葉宏明委員提出應該大力發展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原因。
葉宏明說,海水淡化產業發展不起來,一部分原因也是現在群眾對飲用海水淡化水心存疑慮。
其實,目前有120多個國家在應用海水淡化技術,日產淡化水3775萬噸。歐洲人喝了近半個世紀的海水淡化水。另外一方面的誤解來自于投資,社會普遍認為海水淡化投資巨大,運營成本高。“其實,近2003年、2004年兩年,浙江省海島六縣用船運淡水耗資約3.5億元,這筆錢就可以建造年產2500萬立方米的海水淡化工程。”
據葉宏明介紹,目前舟山大陸引水工程制成自來水的綜合噸成本為5.31元。而淡化水為市場水,按市場經濟將取水、設備、生產、運行、管理等全部計入成本,每噸3.79元,綜合成本每噸5.02元,現在綜合成本每噸低于4元。
在葉宏明看來,海水淡化工程也是一片“幸福港灣”。比如,通過延長產業鏈,發展新型海洋生物制造業,可以開發以鹽化工為代表的化工產品;利用海水淡化的濃海水建造浴場,可以形成“人工死海”,發展旅游。
“在國外,引水投資超過40公里就會先考慮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是建立在一系列高新技術集成基礎上的先進制造業,如果進行大規模推廣,除了國內的加工制造業,還可以帶動材料、化工、電子、電力、醫藥、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此,葉宏明建議,這樣好處多多的產業,國家應加快水務體制改革,并通過免稅、國債、技改等政策,扶持其盡快發展。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