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印發2006年工作總結
2007年2月6日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印發了《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06年工作總結》,全文如下,供網友參考:
2006年城市建設司在部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以來歷次中央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城市建設全局,全司上下緊緊圍繞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加強配合,勤奮工作,比較圓滿地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機關思想作風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一些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現將2006年工作總結如下:
一、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穩步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取得較大進展
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穩步推進。貫徹落實“十一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相關任務分工的通知,組織制訂了《深化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十一五”期間深化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的工作目標。組織開展了市政公用事業改革調研,深入了解市政公用事業改革三年來的情況。據初步統計,2006年各地在改革過程中共引入社會資本845.58億元,全國已進行改革的企業占市政公用企業總數的44.3%。市政公用企業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改革已經從供氣、供水等個別行業向市政公用事業全行業推進。
特許經營制度進一步完善。頒布了城鎮供熱、城市污水處理特許經營協議示范文本,并引導和規范特許經營制度的組織實施。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完成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與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的專項課題研究。起草了《國務院關于深化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的若干意見(代擬稿)》初稿。
政府監管體系初步建立。隨著改革的全面展開,各地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逐步從直接參與經營管理轉向加強市場監管、完善公共服務,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監管經驗。濰坊市成立了專門的市政公用事業監管機構,創造了“協議+標準+合同”的監管模式。常州市采取規范公開程序、合理設定邊界條件和綜合評估等方式,嚴格把好市場準入的關口,維護了公眾利益和公共安全。
城鎮供熱體制改革取得較大進展。成立了“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行動辦公室”,全面總結三年來的試點經驗。加大以“熱費”改革和熱計量改革、保障低收入階層采暖為中心的改革步伐。召開了“全國城鎮供熱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對北方地區29個地級以上城市供熱體制改革情況進行了專項檢查。“暗補”變“明補”的“熱費”改革已全面展開。供熱計量改革已建立了試點示范工程。城鎮低收入階層的采暖保障工作取得新進展。協調有關部委出臺了供熱企業相關稅收的優惠政策。
二、加強環境治理規劃制定和政策研究,促進了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科學編制重點流域環境治理規劃。注重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加大對規劃實施的督查力度。組織編制了長江、黃河、南水北調沿線等七個重點流域、區域垃圾處理規劃。與有關部門共同開展了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編制和“十五”計劃執行情況核查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06—2010年)》并經國務院批復下發。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國家重大專項“水污染控制與治理”的實施方案(初稿)》。
加強對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的監管。組織開展了全國生活垃圾填埋場無害化情況大檢查和污水處理廠核查。對全國382個生活垃圾填埋場站進行了等級評定,對不達標的生活垃圾填埋場限期進行整改。對全國污水處理情況進行調研,核查了581個污水處理廠情況并建立了相關的數據庫,對污水處理廠運行狀況、污染物削減情況和污泥無害化處置情況進行了重點督察,摸清了情況,進一步總結經驗并查找問題,促進污水、垃圾處理行業健康發展。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市政公用事業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6000多億元,供水綜合生產能力達23973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6122萬立方米/日,城市用水普及率92.97%,燃氣普及率82.92%,污水處理率5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54%,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3.54%,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34平方米,房屋集中供熱面積26.49億平方米,城市道路長度258844公里,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8.97標臺。
推進了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總結山東省的經驗,積極推動各地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組織有關部門開展了打擊非法營運專項活動,下發了《關于開展打擊“黑車”等非法營運專項整治行動的實施方案》。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了“反盜版百日行動”,集中打擊盜版音像和計算機軟件制品。組織開展了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環境綜合整治和農村供水、污水處理工作調研。調查研究全國城市建設管理監察執法情況和綜合行政執法情況,起草了《關于城建監察與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有關問題的報告》。組織開展了全國環衛工人節慶祝活動。
三、推動城鎮建設發展模式轉變,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
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進一步落實。聯合有關部門印發了《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經濟政策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城市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定位和有關經濟扶持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化解了油價上漲的影響,維護了行業的穩定。召開了“全國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會議”,交流各地先進經驗,確立了11個全國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城市,表彰了32家全國城市公共交通文明企業,92條全國城市公共交通文明線路,11名全國城市公共交通標兵和194名全國城市公共交通先進個人。倡導開展“城市公共交通周和無車日”活動,現已有北京等105個城市的市長簽署了承諾書。
城鎮節水、節電工作取得進展。推廣北京市執行《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標準》的經驗,組織開展了以“推進循環用水,建設節水型城市”為主題的“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活動,宣傳和總結18個節水型城市的經驗和做法。研究制定了《城市雨水利用技術政策》和《城市污水處理再生利用技術政策》,推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設。修訂并頒布了《節水型城市申報與考核辦法》以及《節水型城市考核標準》,對11個申報城市進行了現場考核。成立了中國市政工程協會城市照明專業委員會,推動節約能源—城市照明示范工程工作。印發了《“十一五”城市綠色照明工程規劃綱要》。
推動城鎮生態環境建設。召開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頒布實施五周年紀念暨園林綠化先進表彰大會”,命名了45個“國家園林城市”和首批10個“國家園林縣城”。嚴格執行城市綠線管制制度,組織開展《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執行情況檢查,并對北京等城市進行了抽查。會同部稽查辦對一些城市出現的高價建綠問題進行了專項稽查,堅決制止浪費資源、人力、物力、財力和破壞城市生態環境的事件發生。召開了“西部地區城市綠化工作現場會”,提出了建設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化的發展思路。開展創建園林縣城活動,加強小城鎮生態環境建設。修訂了《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完成了2006年“中國人居環境獎”的評選工作,張家港和紹興市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41個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四、加強市政公用事業安全工作,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市政公用事業安全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宣傳貫徹城市供水、供氣等重大事故應急預案,加大城市供氣、城市橋梁安全運行的監督檢查力度。指導各地完善城市供氣、城市橋梁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貫徹落實預案中各項技術保障措施,進一步加強安全事故和恐怖事件的搶險救援保障。經國務院同意,聯合有關部門下發了《關于加強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防范工作的通知》。與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燃氣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
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高。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開展了全國城市重點飲用水水源地有機污染物調查和城鎮供水安全專項檢查。完善供水水質督察體系,上報國務院《建設部關于加強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有關情況和建議的報告》,并申請了國家專項經費。總結松花江污染事件應對經驗,開展了城市應急供水技術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提出了應對30余項有機污染物應急處理技術方案。啟動了城市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規劃(含重點鎮)編制工作,努力實現城鄉供水設施的共建共享。配合有關方面圓滿完成了“第五屆世界水大會”的籌備和召開工作。
出租汽車行業專項治理工作取得實效。成立了“全國規范出租汽車行業管理專項治理工作協調小組”及辦公室,明確了出租汽車行業部際聯席會議工作規則。指導各地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和工作機構,建立了出租汽車行業穩定工作責任制和信息機制。會同有關部委下發了《關于規范出租汽車行業管理專項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出租汽車行業管理切實減輕出租汽車司機負擔的通知》。深入開展了規范出租汽車行業管理專項治理工作,加強督查、落實責任,對今年各地發生的22起出租汽車群體性事件及時進行了調查,對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專項治理工作落實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對8起群體性事件的查處情況進行了專項督導,維護了出租汽車行業穩定。
整合城市管理資源,推廣“12319”服務熱線與數字化城市管理相結合的經驗。以解決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為重點,整合管理、信息、技術資源,推動了數字化城市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進程。召開了“全國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會議”,推廣上海、揚州等城市經驗,將數字化城市管理與“12319”服務熱線通過一個平臺整合,實現了管理資源的“一體化聯動”,推動了城市管理模式的創新。提出了到“十一五”末,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或條件具備的縣級市,全面實行數字化城市管理的發展目標。對第一批試點城市(區)進行了全面驗收,公布了第二批試點城市(區)名單。目前,全國已有200個城市(區、縣)開通了“12319”服務熱線,27個城市(區)開展了數字化城市管理試點工作。
五、積極配合《風景名勝區條例》出臺,深入開展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工作
深入開展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對13個省的24個綜合整治工作不力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提出了限期整改要求。對北武當山等風景區存在的違章建設、開山采石等違法違規情況進行了查處,并向全國通報。在各地自查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的省際循環互查。對20個省份的60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綜合整治工作進行了監督檢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印發了《關于嚴格限制在風景名勝區內進行影視拍攝等活動的通知》,要求各地對風景名勝區違章建設和破壞情況進行全面清查整頓。
做好風景名勝區規劃和重大建設項目的審查審批工作。對黃山等40多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進行了部際審查,九寨溝等7處總體規劃已報經國務院批準。另有防川等10處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已報請國務院審批。完成了黃山云谷寺索道改造項目等景區詳規和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的審查工作。
加大風景名勝區監管信息系統建設力度。完成了130余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監管信息系統建設工作,覆蓋面超過70%;對15個省的2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進行了遙感監測抽查,監測面積約3.5萬平方公里,共采集變化圖斑1000余處,組織省級主管部門對其中500余處有疑問的變化圖斑進行了現場核查和處理。開展風景名勝區數字化建設試點工作,確定了北京八達嶺等2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數字化景區試點單位。
繼續開展創建文明風景名勝區活動。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創建文明風景名勝區工作的通知》,修訂了文明風景名勝區標準。會同國家旅游局、環保總局在九寨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組織召開了“全國生態旅游現場會”,促進生態旅游和風景名勝資源保護協調發展。
世界遺產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公布了首批30處國家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召開了“關于世界遺產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游管理的國際研討會”。配合做好三江并流世界遺產地保護狀況的考察評估工作。組織征集并審定國家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徽志圖案,并開展了宣傳工作。
六、注重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不斷促進依法行政工作
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風景名勝區條例》已經于12月1日起頒布實施,組織編寫了條例的釋義并開展了宣傳貫徹工作。完成了《燃氣管理條例》(草案)和起草說明。對《城市公共交通條例》(征求意見稿)進行了修改。頒布了《城市排水許可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公園管理辦法(試行)》。研究修訂了《城市供水水質管理規定》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配合有關部門修改了《水污染防治法》、《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行業標準和技術體系不斷完善。印發了《全國城鎮環境衛生“十一五”規劃》和《中國城鄉環境衛生體系建設》(白皮書)。組織編寫了《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技術指南》,會同有關部門修訂了《城市市政綜合監管信息系統管理部件和事件分類與編碼》和《城市容貌標準》。起草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廠評價標準》,頒布了《生活垃圾轉運站運行維護技術規程》。制定了《關于推進供熱計量的實施意見》。印發了《關于建議制止將城市供水管理體制同爭取人飲工程資金掛鉤的函》。
加強對園林綠化市場和企業資質的管理工作。印發了《城市園林綠化企業資質標準》和《建設部園林綠化企業資質申報和審批工作規程》,對2004年批準的28家園林綠化一級企業(試行)的轉正申報進行了受理。
七、認真辦理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努力做好國務院領導和部領導交辦的事項
2006年共收到全國人大建議70件,重點提案1件,辦結率100%;政協提案64件,辦結率100%。重點集中在城市交通、供排水和環境衛生方面。截至12月31日,共接到國務院領導交辦件138件,完成118件,辦結率86%。收到部領導交辦件51件,完成38件,辦結率75%。組織發改委、財政部、稅務總局、環保總局等部門認真辦理了全國人大交辦的“完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的建設運營機制”重點提案。深入研究了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和相關扶持政策的落實問題,并開展了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政策的研究。
八、鞏固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成果,進一步加強機關思想作風建設
認真做好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以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為主題,組織機關干部采取自學與集中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內涵。認真研究中央各項戰略部署,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抓好業務知識學習。通過撰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和座談交流等形式,形成了民主討論的風氣、積極探索的風氣和求真務實的風氣。
不斷加強思想作風和組織建設。組織開展了以“學習貫徹黨章、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作風建設”為主題的組織生活會,著重抓好學習成果的兩個轉化:即把學習教育的成果轉化為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切實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把學習教育的成果轉化為實際工作舉措,做到心系群眾、求真務實、廉潔自律。結合業務工作,制定了市政公用事業和風景名勝區貫徹落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的實施意見。完善各類獎項評選和資質審批制度,加強廉政教育和思想作風建設。機關干部的思想覺悟進一步提升,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不斷加強,發揚愛崗敬業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人手少、工作任務重的情況下,比較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機關組織建設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有八位同志走上了新的領導工作崗位。
全面回顧2006年的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對重點工作和重大事情的推進力度不夠;抓政策落實的督促檢查不夠;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不夠;有一些工作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思路;機關思想作風建設、組織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在新的一年里,城市建設司將按照部黨組的總體部署和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方針政策,團結一心,勤奮工作,積極進取,注重調查研究,著力解決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以優異的工作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的勝利召開!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