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實施情況總結
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既關系到提高當地的水環境功能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又關系到全流域的環境功能改善,同時還關系到下游地區的供水安全。我省各市(地)確保國債項目順利建設,識大體、顧大局,給予了高度重視,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招投標制、合同制、項目法人制和監理制,開征污水處理費,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落實工程建設資金和運行費用,有力地保證了污水處理國債項目的順利建設。
一、規劃實施完成情況
(一)海河流域水質環境情況
“十五”期間,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全省上下和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山西省利用國債投資,加快海河流域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有力地帶動了當地企業污染治理和城市功能提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桃河、濁漳河等主要支流的監測斷面水質有明顯好轉,其中:南洋河宣家塔控制斷面、壺流河洗馬莊控制斷面、唐河南水蘆控制斷面現狀水質同2000年比均有好轉;濁漳河王家莊斷面水質為III類,滹沱河南莊斷面現狀水質為III類,桃河娘子關斷面水質為III類,分別達到《山西省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目標(III類)、(IV類)、(III類)。這充分說明,通過國債投資開展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建設城市污水集中處理,抓住了重點,有效地改善海河流域水質環境,效果顯現。
(二)計劃項目與投資完成情況
截止目前,我省列入“十五”期間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的城市污水處理廠項目已全部實施,共安排我省城市污水處理廠項目23項(包括計劃外的5個),總投資13.0982億元,污水總處理能力為64.35萬立方米/日。已建成污水處理廠項目14個,具備日處理污水53.25萬立方米的處理能力;在建項目9個,項目計劃總投資3.655億元,規模為日處理污水11.1萬立方米。安排污水處理廠管網配套項目3個,總投資13182萬元,規模為228.43公里。目前,從全省已建成的工程來看,能嚴格按照“四制”要求,工程全部達到合格,半數以上達到優良。所有項目所在地政府均已開征污水處理費,加大收費力度,創造條件積極爭取銀行貸款,解決建設資金缺口,保證國債項目的正常運行。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盡管我省在執行海河流域污染防治“十五”計劃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
(一)管網建設滯后,導致污水實際處理能力達不到設計規模,影響處理廠的正常運行。從全省污水處理廠建設情況來看,當時為節約投資,原設計未考慮全部配套管網建設內容,計劃隨著城區道路改造和建設逐步完善。但由于地方財力困難,管網未能同步建成,造成污水收集困難,處理廠達不到設計能力,形成“大馬拉小車”的狀況。近幾年各城市和縣城都在加快道路改造和建設,同時敷設污水管網,逐步提高污水收集能力,保證處理廠正常運行。
(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前期準備時間長,延誤工期。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門認識不到位,“等、靠、要”思想嚴重,籌集資金主要依靠國債,國家治理資金到位不及時,地方配套資金嚴重缺乏,使得工程資金缺口較大,一些治理項目難以按期完成。有的項目法人業務素質低,影響工程建設,耽誤工期,對此我們要繼續加強業務培訓,提高業務管理素質,保證工程建設需要。
(三)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低,地方財力困難,配套資金不足,影響工程建設和運行。山西省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效益低下,集中連片貧困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原先確定的污水處理費偏低,達不到處理成本,難以保證處理廠保本微利運營;加之地方財力困難,建設資金十分有限,造成污水處理廠難以真正實行市場化運作機制,申請銀行貸款和吸引社會投資十分困難,形成資金缺口。對此,除當地政府繼續積極籌措落實資金外,下一步要制定新政策,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尋求污水回用用戶,實現污水資源化,增加收益,加快處理廠企業化運作步伐。
三、“十一五”期間水污染防治工作建議
(一)建議國家出臺征收污水處理費的有關法律法規,切實解決目前污水處理費征收難,特別是對自備水源單位征收困難的問題。根據各地不同情況,逐步提高污水處理費的征收標準,以保證污水處理廠保本微利正常運營,真正實行企業化管理。
(二)海河流域屬國家重點流域,國家要繼續加大對上游水污染治理的資金投入,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步伐,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實現海河流域水質達到功能區標準要求,確保用水安全。建議適當提高國債投資比例,集中使用資金,減輕地方自籌壓力,以保證項目順利建成,將地方預算內專項資金改為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或中央預算內投資。
(三)建議污水處理廠建設與污水回用工程同時考慮,對已經建成且具備回用條件的污水處理廠,國家再投入一定資金支持其建設回用工程,增加處理廠收入,以保證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轉。
(四)針對項目法人業務不熟,尤其對國債項目管理規定掌握不夠的問題,建議定期舉辦業務培訓班,邀請項目管理專家,對項目管理人員進行項目招投標,施工組織管理,資金管理等方面的業務培訓,提高業務管理水平。
(地區司環境處供稿)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