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OECD中國環境績效評估報告》在京發布。報告指出,中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正在與經濟的增長脫鉤,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已有環境努力的有效性和效率還不夠高,其根源在于目前的體制缺陷和環境政策的實施問題。
報告指出,中國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過去的15年中,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10.1%。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四大經濟體。與快速的經濟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伴而生的是給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給人體健康和自然資源帶來的嚴重危害。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了環境的退化問題,正在努力向更加均衡的發展模式邁進,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理念,并將理念付諸于行動。制定了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規劃,在其中突出了環境管理的內容;構建了完善的現代化的環境、制度、政策體系;加強了環境機構建設,將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上述努力使得中國在環境保護各領域,如大氣環境質量、水資源管理和水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的處置與回收、自然保護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主要表現在:
——中國的大氣環境質量得到了改善,“九五”期間制定的固定源的二氧化硫、煙塵和粉塵的排放目標達到并且超額完成,“十五”計劃中提出的固定源煙塵排放(削減10%)和工業粉塵排放(削減20%)的目標基本實現;
——進一步深化了水環境領域的改革,水資源管理和水污染控制機制不斷完善,尤其是運用經濟手段管理水環境的作用得到加強;
——危險和醫療廢物處理能力得到加強,達到并超過了“九五”和“十五”計劃制定的回收、廢棄原料再利用和垃圾填埋安全處置目標;
——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績顯著,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重達到16.2%,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廣泛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合作,認真履行各項國際承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金融和專門機構參與到中國的環境建設中來。
報告同時指出,中國環境問題依然嚴峻:
——中國某些城市的大氣污染仍然嚴重,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有所反彈,沒有滿足“十五”計劃提出的預定目標。尚未對VOCs(揮發性有機物)和有毒大氣污染物的控制給予足夠的關注;
——部分水域污染嚴重,水資源缺乏以及空間分布不均的局面進一步惡化;
——固體廢棄物尤其是城市垃圾的處置水平仍然偏低,城市垃圾填埋量較“十五”計劃中制定的目標還略有差距,政府在廢棄物管理上的投資力度有待加強;
——海洋環境面臨陸源污染、棲息地變化和萎縮和過度開發等問題,荒漠化威脅嚴峻。
報告認為,中國環境保護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十五”計劃中有一些主要環境指標沒有完成,不足以應對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環境壓力和挑戰,也不能夠充分獲得污染削減和自然保護所帶來的潛在經濟收益。
針對中國在上述兩個層面出現的環境問題,報告建議:一要通過提高各級環保部門的檢測、監督和執法能力、擴大各種經濟手段的使用范圍以及強化地方政府的環境責任等途徑,加強各項環境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和效率。二要將環境因素納入經濟綜合決策范圍,例如,財政、能源、農業、交通和土地利用的決策要充分考慮環境承載能力。三要從更高的國際角度來審視中國環境問題,加強國際合作。尤其是在清潔生產、溫室氣體減排、規范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環境行為、海洋資源保護和防治荒漠化等領域繼續加大合作力度。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