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水學會2006年年會期間,中國水網記者采訪了哈工大教授、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指揮部顧問、國際水科學院院士王寶貞先生,王教授就水處理技術的發展前景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行業發展機遇
首先,王教授認為國家將水污染治理列入國家“十一五重大專項”表明了國家的高度重視,這也是污水處理行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從國外看,經濟發展過程不得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一些環境問題發達國家至今也沒有完全解決。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越來越追求環境的舒適,比如深圳,前幾年深圳河的污染非常嚴重,河水污臭,惡劣的環境讓附近居民無法忍受。深圳市人大將深圳河的治理列入重要議題,決心對污染進行整治,前主管市長因沒能滿足人大代表的要求被認為環保工作不力而調做其他工作,現任領導的壓力很大,下決心一定要使深圳河污染問題得到解決。目前經過各方面的努力,深圳河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景色秀美,原來讓人敬而遠之的臨河小區成了清爽宜人的親水住宅。此例說明,對政府而言水污染問題已經不能只是口頭說說,敷衍敷衍即可了,上有國家領導的重視,下有百姓的民主要求,又有經濟發展的支撐,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的改善已經是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方面。
水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
接下來王教授談到了他認為目前水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幾方面問題。第一是一般重廠不重網,還以深圳為例,深圳有30 多座污水處理廠,非常漂亮,各種先進工藝都有,但是該截流的污水進不來,不能流入干管的污水必須從河道進來,污水被河水或降水稀釋,河道依然是發臭的劣5類水質。一方面污水處理能力大,另一方面污水無法全部截留,污水廠的能力無法充分發揮,同時河流污染嚴重,主要原因就是管網不完善。第二方面的問題是規劃跟不上發展,如深圳制定的5年規劃一兩年就突破了,新小區污水排到雨水管道,還有南方地區有些居民喜歡將廚房或者洗衣機設在陽臺,污水隨雨水管進入河道,污染水體。王教授認為,在很多地方沒有絕對的分流制,該分即分,該合即合,污水不能亂流,而目前的現狀是比較混亂。強調全部合流或全部分流不現實,迅速發展的城市合流制更切實可行。實際上初期雨水的污染也很嚴重,污水的收集,管網的配套和污水廠運行應該同步起來。第三方面問題也是最大的問題是污泥問題。污水處理工藝最好采用污泥產量少或沒有污泥的工藝。王教授認為中小城鎮宜采用一些生態塘或濕地系統,已經在很多地區得到較好的應用,“污水處理生態塘”建立了自然的生物鏈系統,有的十幾年甚至二十年不用排出污泥。
對于生態塘處理污水工藝,王教授認為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他特別強調,前面要設預處理(格柵),一定要有沉沙池(加曝氣),生態塘要良好運行需要將無機物先沉淀下來。王教授舉例說山東東營建有10萬噸的生態塘,出水水質達到1A 標準。另外大慶石化總廠因為石化廢水經常調整,成分復雜,建有5個污水廠效果都不理想。后來利用周圍的荒地開辟了25平方公里的水泡子,廢水可以在這里儲存2~3年,厭氧塘降解發酵產生甲烷,然后是兼性塘,即上層好氧,中層缺氧,底層厭氧,多年來運轉效果良好。
主力技術方向: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的復合
當談到最有發展的水處理技術有哪些時,王寶貞教授首先提到了復合生物處理技術。王教授舉例說比如德國Linde公司的Linpor工藝,已經在大連春柳河污水廠應用;強化固定或非固定生物膜的技術,即各種生物膜+活性污泥的各種工藝,是目前具有發展前景的主力技術,包括投加泡沫塊(不降解的),或塑料球生物膜的MBBR,以及BAF曝氣生物濾池技術等,王教授在深圳布吉河水質凈化廠改造采用的EHYBFAS強化復合生物處理系統也屬于此范疇。王教授還強調了MBR技術的應用前景,并對生態處理技術和膜技術的發展給于高度評價。還有在排水學會年會上聶梅生主任介紹的應用磁分離技術的CoMag、BioMag 技術都是很好的新技術方向,值得做示范工程。
勉 勵
在采訪的最后,記者希望王老師對做科研的從業者談談他的體會,王教授說,“我感到最重要的是我們中國人要有志氣,我特別反對照搬照抄國外的東西。”王教授認為中國人特別有創造性,我們的中醫、武術、文學、科學都是自成一派的,現在我們的航天也不比外國差,因此中國人只要動起腦筋來,在污水治理方面我們完全可以開發我們自己的東西。深圳的案例就是很大的教育,真正肯干就能搞出東西來。(謹以此句樸素的勉勵作為本次采訪的結束,與水處理的從業者們共勉。)
(中國水網 特別報道)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