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經貿委等8部門《關于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的意見〉的通知》(國經貿資源〔2001〕517號),大力發展重慶市環保產業,更好地為環境保護提供技術保障和物質基礎,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現結合重慶市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增強發展重慶市環保產業的緊迫感
當前,國內一些地區的環保產業發展異常迅猛,國外環保產業大公司隨著我國加入WTO,也加快了進入我國環保產業市場的步伐,這給重慶市環保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和嚴峻挑戰。為此,必須認清形勢,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升級,抓住國家加大三峽庫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投資力度的難得機遇,大力發展環保產品生產、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服務等三大領域,改變重慶市環保企業規模小、分布廣、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少、科技開發能力及轉化能力弱、市場競爭力低、產業優勢不突出的“小、散、弱、低”的局面,使重慶市環保產業躍上一個新臺階。
二、加強領導,編好規劃,促使重慶市環保產業的發展進入快車道環保產業已確定為重慶市大力發展的“高新技術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為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市政府已成立“環保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處理環保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市經委負責組織協調全市環保產業發展,市級各職能部門應按照各自的職能分工,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環保產業快速發展。市計委、市經委應會同有關部門盡快編制出全市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方向、目標和重點,以加強對環保產業發展的指導,促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
三、加大環保產業科技投入,促使環保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市經委、市計委、市科委、市環保局應根據當前重慶市環境治理的需要和全國環保產業技術發展的現狀及趨勢,制定和公布重慶市重點鼓勵支持發展的環保產品及技術發展目錄。積極引導企業成為產品技術開發的主體,加大對環保產業的科技投入,加大對國外環保產業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以盡快形成一批擁有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的環保產業優勢企業及拳頭產品;引導科研院所主要從事環保技術發展的前期研究,跟蹤世界新技術的發展,爭取在清潔生產技術、生物技術、膜技術、在線監測技術、工程設計技術、凈化機理、生態修復建設技術等方面有所新突破,并使之產業化。同時,加強產學研結合,鼓勵科研院所和生產企業以重大環??蒲许椖亢铜h境項目為紐帶,實現技術創新,加快環保產業技術、經濟一體化步伐,解決科研成果市場針對性不強、轉化率不高、與企業和市場嚴重脫節的現象,縮短先進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目前重慶市傳統產業,特別是化工、冶金、輕工等重點污染行業面臨嚴峻的產業升級換代和環境壓力,必須加強環保高新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應用力度,加強清潔生產技術和環境無害化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促進傳統行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升級。為解決當前環保產業發展科技投入不足和一些環保科研成果因投資風險不能轉化為生產力的問題,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化貸款風險擔保資金和風險投資基金應支持環保產品、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加快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的步伐,促進環保產業的快速成長。
四、營造有利于環保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解決環保市場與環保產品嚴重脫節的問題
為解決當前重慶市環保需求市場同環保產品生產企業之間脫節的問題,市經委、市計委、市科委、市環保局將在法定機構檢測的基礎上,組織有關專家評選和定期向社會推薦公布具有先進技術的環保產品目錄。各環保工程項目業主單位、實施單位和招標單位應本著“公平競爭、同等優先”的原則,積極優先選用公布的先進產品。同時鼓勵有條件的環保設備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市建委、市環保局在對環保企業承擔環保工程項目實行嚴格資質管理的同時,要積極幫助重慶市環保企業解決好承接環保項目在設計、施工、安裝及工程總承包等方面的資質條件問題。對具備一定條件和實力的環保工程企業可采用發放臨時資質證的辦法,解決第一次市場準入問題。
五、抓好環?;亟ㄔO,提升環保產業總體水平認真貫徹《重慶市人民政府批轉市計委市環保局關于加快國家環保產業發展重慶基地建設的意見的通知》(渝府發〔2000〕91號)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建設國家環保產業發展重慶基地的契機,加強國際間交流合作,實施“以工程換技術,以示范爭市場”戰略。鼓勵企業積極與國內外有高等級環保資質的大企業在核心技術領域的深層次合作,從而解決重慶市一些企業在承包三峽庫區環保項目中的資質問題。通過制定一批優惠政策和安排一定規模的工程項目吸引國內外環保大公司和擁有環保產品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來渝安家落戶生產環保產品。組織實施一批環保產業關鍵技術與裝備國產化示范工程,掌握核心技術,提高裝備制造水平和成套能力。重點抓好煙氣脫硫、城市垃圾處理、城市污水處理、天然氣(CNG)汽車和資源綜合利用等5個專業領域的成套技術及裝備生產。加強環保技術服務領域建設,造就一批有實力的環保產業集團和工程總承包公司。按照建設國家環保產業發展基地的要求,結合重慶市環保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規劃建設好位于北部新區的環保產業園區,構造一個集環保技術開發、環保技術孵化、環保裝備制造、環保技術產權和環保產品展示交易、環保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環??萍籍a業平臺,力爭“十五”期末把園區建設成為國家環保技術裝備生產基地和西部環保技術開發中心。
六、加大結構調整,深化體制改革,推進環保產業發展積極推進資產重組和產品結構調整,通過盤活存量資產,特別是重慶市國防軍工、機械、儀器儀表企業的存量資產,引導其轉向環保技術設備的開發研制和生產,逐步發展為環保裝備制造骨干企業。通過境內外上市或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盡快使一批環保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力爭在“十五”期間有1-2個環保企業成為上市公司,以帶動全市環保產業企業共同發展。加快城市市政環保設施建設改革步伐,積極推行市政環保設施建設企業化、市場化運營新模式。拓寬資金渠道,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的監管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外資資本參與城市污水治理、城市垃圾處理等市政環保設施建設,形成市場主導、機制靈活、產權明晰的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增大環保產品的需求,促進環保需求市場的形成。積極探索環保設施運營市場化的新機制,鼓勵采用集投資、建設、托管運營為一體的BOT企業化運作模式。由專業化治理公司建設環保治理設施,并實行商業化托管運營,逐步建立和完善環保投入與合理回報的良性循環機制,使投資者得到相應的、合理的回報,從而加快環境治理設施的建設。
七、加強監督管理,規范環保產業市場強化管理,建立健全環保產業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對環保設備制造和環保工程設計、施工、監理、總承包、設施運營、咨詢服務的監督管理。要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對尚未有國家或行業標準的環保產品必須制定企業標準并報批備案,不得無標組織生產。市質監局要加大對環保產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質量監督檢查力度,依法查處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環保產品的行為,保證公平競爭,促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市經委、市質監局要加強協調、監督管理,把環保產品認證工作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管理軌道。市質監局要認真履行產品認證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糾正和查處違反《產品質量法》、《認證管理條例》而進行的環保產品的認證活動,為環保產品認證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環保產品認證要堅持企業自愿(強制性環保產品認證除外),國家統一管理的原則,不得以未認證為由限制已達到產品質量標準的產品進入市場。隨著我國加入WTO,環保產品的國際間交流將進一步加大。環保產品的技術標準、產品檢驗評定、質量和環保管理認證體系等非關稅技術壁壘將成為我國環保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障礙之一。為此,鼓勵支持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加快與國際接軌,切實提高產品質量水平;鼓勵促進環保骨干企業盡快獲得ISO9000質量體系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以避免重慶市環保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受到非關稅技術壁壘的限制。為掌握重慶市環保產業企業運行情況,分析環保產業市場,指導和引導環保產業企業發展,市經委同市統計局應在重慶市建立環保產業企業報表制度。
八、加快制定和落實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營造環保產業發展良好環境
?。ㄒ唬┱J真貫徹國家關于環保產業發展工作的方針政策,利用建設國家環保產業發展重慶基地的難得機遇,繼續爭取和全面落實國家對重慶市的優惠政策,鼓勵環保產業發展。
?。ǘ└骷壵哟髮Νh保產業發展在科研、開發、示范、推廣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積極支持企業研究、開發、示范和推廣環保技術,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爭取給予國債技改貼息。
?。ㄈ└鹘鹑诓块T應積極支持環保產業的發展,對重慶市重點扶持的,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良好效益的環保產業技術改造項目,積極予以貸款支持;對資信程度高的環保公司承接的環保治理項目要加大流動資金貸款的支持力度。
?。ㄋ模┤尕瀼芈鋵崌乙殉雠_的有關環保產業方面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用足、用好目前國家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凡符合國家、重慶市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中規定的鼓勵類產業,以及符合重慶市重點鼓勵支持發展的環保產品及技術發展目錄的環保企業,在2002年至2010年期間,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生產環保產品的企業(分廠、車間),符合國家經貿委、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公布〈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產業設備(產品)目錄〉的通知》中規定的設備(產品),并符合獨立核算,能獨立計算盈虧條件的,其年度凈收入在30萬元(含30萬元)以下的,經主管稅務部門批準,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有環保治理項目的企業,對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可實行加速折舊的辦法來加大對環保治理的投入;對環保產業各領域從事技術研發,成果孵化,開發生產環保軟件、環保(設備)產品的企業和事業單位可以享受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對入駐北部新區的環保企業和科研單位,可享受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重慶市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中的有關優惠政策。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