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水是萬物之源,萬物皆復歸于水,一切生命活動都起源于水。當前水資源的匱乏,使我想起那句警世名言:如果我們不珍惜寶貴的水資源,那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的眼淚!
首先,樹立節水意識。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浪費揮霍,而不知道愛惜。其實我國水資源人均量并不豐富,地區分布也不均勻,年內變化莫測,再加上污染,使水資源更加緊缺。我國水資源不僅人均占有量少,而且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長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3.5%,水資源卻占全國的19%。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水的缺口也越來越大。目前我國農業灌溉每年平均缺水300多億立方米,全國農村還有3000多萬人飲水困難。全國有400多個城市缺水,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有110多個,全國城市日缺水量為1600萬立方米,每年因為缺水影響工業產值2000億元以上,影響城市人口約4000萬人。
節水要從愛惜水做起,牢固地樹立“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的信念,時時處處注意節水。筆者認為,樹立和強化節水意識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途徑。
其次,養成用水好習慣。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某些個人和家庭用水較少,而另一些人或家庭用水較多呢?這是由人們的生活行為和習慣所決定的。據分析,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習慣,就能節水70%左右。與浪費水有關的習慣很多,比如:用抽水馬桶沖掉煙頭和碎細廢物;停水期間,忘記關水龍頭;洗臉、刷牙時,讓水一直流著;睡覺或出門之前,不檢查水龍頭;設備漏水,不及時修好等。
還要進行節水宣傳教育,加強節水觀念。利用“3•22”世界水日這個舉世關注的日子,向人們宣傳水法律法規,營造依法用水、依法節水的氛圍,讓人們的水憂患意識、水法律義務、水節約行為轉換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養成愛水、惜水、節水的良好行為。
節水是一種習慣,不是“權宜之計”,不能搞形式主義、表面文章,而應該堅持不懈,使節水成為全民的一種“條件反射”和行為習慣。當前我們正在努力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國家,試想,當節水成為一種習慣,當節約成為一種習慣,未來還會遠嗎?(劉艷霞)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