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污水處理廠的規劃布局上,我國逐漸轉變思路,由過去單純的建大型集中污水處理廠轉為因地制宜、分散處理、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規劃思想。同時我國污水處理的重心也正在由大城市轉向中小城鎮。小城鎮的污水處理引起廣泛關注。為此,中國水網專程采訪了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的原副總工杭世珺。杭總就小城鎮污水處理的現狀、問題及一些建議談了自己的觀點.
我國現行小城鎮污水特點及其面臨問題
我國現行的“城市污水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中將處理規模分為五類,其中V類為1~5萬m3/d,而實際上大多數小城鎮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小于3萬m3/d,甚至只有幾千m3/d。如果籠統地將其都規劃在5萬噸以下并不是很明確。因此杭總在編制之中的指南中計劃將其細分。
目前大型污水處理廠建設數量相對減少,而中小型污水廠則越來越多。杭總在十一五規劃的調研中發現小城鎮的污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污染嚴重。小城鎮是國家繼大中城市污水治理后的一個新的戰略目標。
小城鎮污水的現狀是雨污水收集系統不健全,有些城鎮甚至連管網都沒有。而且很多小城鎮沒有污水處理廠,同時由于各個小城鎮的工業布局、地理位置以及經濟狀況不一樣,因而水質和水量變化很大。此外人員素質差,甚至一些地方的環境負責人也非污水處理相關專業,管理和維護的難度很大。
綜合而言,小城鎮污水的這些特點造成了小城鎮污水處理的難度。
排水體制上的選擇
在小城鎮污水的收集系統上采取何種方式,不應一概而論??紤]到南方雨水充足的特點,新建城區建議采取分流制,這樣可以將雨水截流干凈;而北方降水量較低,有的西部小城鎮只有幾十毫米的降雨量,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采取合流制,再在設計中具體作技術經濟比選。而一些老城區限于本身的街道狹窄無法改建為分流制,可以改建為截流式合流制或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合流制。
如何選擇適合的小城鎮污水處理工藝?
小城鎮的具體條件是關鍵。技術路線如何選擇應對癥下藥。工藝需要結合當地的情況而定,而不能用同一個工藝死搬硬套。如今在傳統的工藝如氧化溝、A2O等工藝外,又新增了一些新工藝如人工快濾、百樂卡工藝、UNITANK工藝等等,但是新工藝并不一定都是成熟穩定的工藝。設計時工藝選擇一定要因地制宜。
此外,很多小城鎮的資金缺乏,而污水處理工程往往是規模越小,價格就越高。因此國家應該重視小城鎮污水這一塊,進行投融資,解決資金的問題,選擇經濟、合適的工藝。
很多小城鎮存在“建得起,用不起”的問題,那么現行標準是否超出了中小城鎮的能力范圍?
以三峽庫區為例,三峽庫區由國家劃撥經費,可是同樣存在著費用的問題。高昂的運行費使許多工程成了“曬太陽”工程。目前國家標準規定出水分為一級A、一級B和二級三個標準。而實際上水體的成分非常復雜,這都得依條件而論。北方的城市自己沒有補給水,都是依靠老天下雨。此外是否所有的污水都按脫氮除磷處理也值得考慮。一些封閉半封閉的水體如湖泊和河口可能會產生富營養化,必須要進行脫氮除磷處理。而杭總在十一五規劃中走訪了好幾個省,發現很多地方的水流非常湍急,水體本身稀釋能力較高、環境容量較大。這種水體是否也需要一刀切,到底有無必要一概采用脫氮除磷的標準?杭總建議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降低標準,暫時不限制氮和磷。這樣近期運行費用就會降低,管理也比較容易。但是設計時一定要保留將來除磷脫氮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暫時放寬標準,先降解有機物;第二步待資金充足后再提高水質標準。無論如何,都需要有一個有效可實施的執行標準。
同時,中國缺乏地方標準。各個地方條件變化大、差別大,國家標準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地方實情。因此應該推行制定地方標準,地方標準應嚴于國家標準,同時與國家標準相協調,這樣才能健全和完善國家標準。
小城鎮污水處理的監管問題
在運行費用上,由于涉及到管理機構的利益,實際與表面有時并不相符。因此建立客觀、科學的經濟帳是非常有必要的。國家需要成立一個客觀公正的組織來進行工程建設費和運行費的研究重點是現狀真實資料的收集。
監管是一個問題,監管問題不好,屬于政府的責任。政府可以委托別的部門來監管,但是不能逃避責任。
在監管問題上,杭總已經呼吁了很多次,她強調政府一定要加大監管力度。包括環保總局在內都需要把握好自身的位置,及時監測、報告污染情況。
采訪的最后,杭總說小城鎮的污水處理和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問題一直是她最為關心的。什么時候這兩個問題能得以解決,她也就放心了許多。
后記:
杭總參與的由發改委、中南院和華北院共同制定的兩個小城鎮污水和垃圾建設標準的制定,預計在今年能出臺,小城鎮污水的技術指南初稿已完成,指南中還包括運營管理、人員培養等一些非單純政策的指導意見。
此外,杭總考察了許多國外的污水處理工藝及技術,正計劃出一篇關于國內外小城鎮污水處理技術的文章。她希望從國外能學習和借鑒一些經驗或者是失敗的教訓,這樣中國才會少走一些彎路……
(謝曉慧)
編輯:謝曉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