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向華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指出:“‘十一五’是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充分認識“十一五”時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對于我們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有效解決長期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承前啟后,是說“十一五”時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處于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我們既要充分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有利條件,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鞏固和發展“十五”時期的成果,又要應對和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為今后更大更好的發展打下基礎。
承前才能啟后,繼往才能開來。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史過程,一個時期的經濟社會運行結果,客觀上總是下一個時期繼續發展的起點。“十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使我們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也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尤為重要的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要思想,這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全局性、長遠性的指導作用。
“十一五”時期是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維護社會穩定與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如果“十一五”時期經濟發展出現大的波動,就需要用幾年時間進行調整,后面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很大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很難如期實現。雖然“十五”時期為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經濟結構不夠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仍相當艱巨;就業壓力依然很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較多;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處理好社會利益關系的難度加大;等等。因此,在“十一五”時期,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轉到注重調整優化結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來,才能使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得到緩解,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防止出現大的波動;只有在改革攻堅的一些重要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打好基礎;只有在改革發展中妥善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才能保證“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本世紀頭20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現在,這個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第一個五年很快就要過去。“十一五”時期能否為未來10年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廣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人民日報》 (2005年11月16日 第九版)
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